首页人文社科文化地域文化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川菜,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快速发展以来,如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大菜系。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巴蜀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它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白菜百味”。川菜选料讲究,规格化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本文集作为《巴蜀文明》系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聚焦于“川菜”这一重要的主题,从翻译、文化、餐具、环境等多个方面全面立体展示这一重要的巴蜀特色。

更多
收起

关键词:

巴蜀文明 川菜
Langdun Lu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认识巴蜀,认识家乡

认识巴蜀,认识家乡

自古,巴蜀因地处西南,远离中原,而又有巨大的山脉阻挡,进川出川都极为艰难,最好的印证莫过于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如此一个具有极大封闭性的区域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文明,在中原大地青铜文明肇始不久,巴蜀的三星堆青铜文明便横空问世,而且其风格、造型、规格,甚至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与中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可以说中华青铜文明当以三星堆青铜器为冠。除此之外,巴蜀的天府之国,巴蜀的诗词歌赋,巴蜀的强兵悍将……作为一名地道的四川人,尽管祖先是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从湖北孝感始迁入蜀,但是正如数年来孜孜不倦地追寻家族历史,祖先遗迹一样,对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我始终怀有深深的爱意。爱着她,却发现不理解她,不认识她。或许这是很多故土之人共有的感觉,又正巧中国知网有这样一个非常棒的平台供我等业余爱好者发挥、创作。基于此,决定做一个有关巴蜀文明的系列出来,人物、考古文化、古镇……希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生育我,养育我的故土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希望能够给在中学的诸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种思路,如何去爱家乡的思路。 

本册是整个系列第三册,分为上下两部分。因为这一册做的是在世界上都极富盛名的川菜,其知名度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基本可以说没有人没吃过川菜,没有人从未进入过川菜馆。思虑及此,在编辑的过程中真是忐忑不安,害怕自己做不好,影响大家对川菜的感情,影响大家对川菜的钟爱。尽管本册仍然是针对中学生而作,但是这一册与前面两册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因为前两册选取的文章以精炼短小的为主,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只有极少数文章难度较大。这一册在整体上难度提高了一个档次,加之老师和同学们对川菜的认识可能大部分都局限在“辣”“好吃”和部分知名菜品上面,从未想过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基本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大家好好研读,整个下来,大家必定对川菜的认识会有质的飞跃。

全书共50篇文章,上编24篇,下编26篇。分别从历史演变、域外发展、菜名文化、川菜文化、调味料、郫县豆瓣、名人与川菜、川菜翻译、餐具与环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全面完整的表现出川菜的多面性,使同学们对其能够形成立体的认知。学时方面,建议两学期完成,每周一课,大约18课时,剩余部分供学生自我学习。在内容的难度上,大部分或者在知识容量上,或者在主题深度上,或者在语言难度上,对于一般中学生有一定困难,建议安排给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班级和学生,除了老师的讲解之外,学生能够自我钻研,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爱,不是简单的口号,不是愣头愣脑的呐喊,而是不断地践行和珍视。家乡,故土,我们只有知道她,才能真正地去热爱她;只有认识她,才能真正地去呵护她。认识巴蜀,认识家乡。

收起
第1章 调味料之韵味
1.调味品在川菜中的应用
王春华
为让调味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进一步认识、研发川菜风味的调味品,从调味品在川菜中的选择,调味的手段及成菜风味等3个方面说明并阐述其应用。根据社会发展所需,认为调味品在川菜中应用的趋势是大量使用复合调味品进行分段调味。   详情>>
来源:《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7年第02期 作者:王春华
2.川菜之调味
诸三宝
<正> 在日常生活中,每讲到川菜,总有人“闻而生畏”,误以为麻辣味是川菜的代名词。好象川菜的口味就是麻与辣。也有人说,菜肴中加点辣味就是川菜,真令人哭笑不得。每遇此景,我总以笑相对,无意去争辩。因其对真正的川菜知之甚少,何况三言二语也不能道尽川菜的全貌和神韵。作为一个搞了这么多年...   详情>>
来源:《上海调味品》 1999年第02期 作者:诸三宝
3.川菜麻辣味的调制工艺研究
高原菊
麻辣味作为川菜最为经典的味型之一,随着调味品品种不断增加,历经川厨多年来大胆创新和变革,研发了一系列麻辣味川菜,形成独具特色、川味十足的麻辣味体系。麻辣味不是把辣味调味品和麻味调味品简单组合形成的,在调制时讲究调味品之间的"五味调和",所以其他调味品的搭配至关重要。   详情>>
来源:《中国调味品》 2014年第10期 作者:高原菊
4.论花椒、辣椒在川菜的运用及其影响
杜莉
川菜的风味特色是清鲜醇浓并重、善用麻辣。在川菜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四川原产的花椒和作为舶来品的辣椒功不可没。文章不仅阐述了花椒、辣椒在川菜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创新等历史时期的运用状况和作用,而且对麻辣调味品的研发提出了建议,旨在促进川菜行业与调味品行业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详情>>
来源:《中国调味品》 2011年第12期 作者:杜莉
5.论藤椒在川菜中的运用及展望
张茜
藤椒是川菜烹调中的"新兴"调味料,其风味和使用方法均有独特之处,它的使用壮大和丰富了川菜的味型。和其他传统川式调味料相比,目前社会对藤椒的整体认知度相对较低,其运用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因此相关企业和单位可以通过技术研发、文化挖掘、宣传推广、产业拓展等措施来提升藤椒的社会认知度,使...   详情>>
来源:《中国调味品》 2013年第03期 作者:张茜
6.说麻道辣话川菜
郑褚
<正>当今四川人的口味,其实与李白苏轼相去甚远。如果没有明清时期传入的辣椒,川菜还能称为川菜吗?川菜号称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源流,但很难说现在我们吃到的川菜与那时的川菜有多大渊源。一个铁证就是,至少在400多年前,川菜中还没有辣椒。古代川菜的断裂老川菜和新川菜的断裂点在17世纪。明王...   详情>>
来源:《百科知识》 2012年第17期 作者:郑褚
第2章 川菜之魂—郫县豆瓣
1.郫县豆瓣川菜之魂
刘学治
<正> 中国是泱泱饮食大国,拥有众多的菜系。在这众多的菜系中,川菜似乎显得十分靓丽。拿省外食客的话来说,吃川菜让人销魂,吃了会上瘾。那么川菜的魅力在哪里?美食家认为川菜是调味派,它基本上不靠主料取胜,而是有赖于四川盆地特有的调味品和川厨特有的调味技术取胜。川菜的味型很多,像麻辣、...   详情>>
来源:《上海调味品》 2001年第03期 作者:刘学治
2.郫县豆瓣史话(上)
郫县是豆瓣生产历史悠久,是郫县最著名的土特产品。它既可用于佐餐,又是制作川菜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在餐饮界享有“川菜之魂”的美誉。它以味辣、将酱脂香浓、瓣子酥脆、粘稠绒实、红褐油润等特点著称,用于炒菜、烧肉的调味,格外提味增色。特别是烹调回锅肉、豆瓣国、红?   详情>>
来源:《四川烹饪》 1997年第10期 作者:
3.郫县豆瓣史话(中)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彭县"元丰时号"酱园的龚姓老板来郫县东街开设了分号"元丰源",县人称之为新酱园。新酱园的开设,打砸了原陈氏"益丰和"独家经营的局面,不过,陈竹安毕竟是个精明能干的生意人,面对竞争的威胁,他决心在提高豆瓣质量上狠下功夫。他在起居室内摆?   详情>>
来源:《四川烹饪》 1997年第11期 作者:
4.郫县豆瓣史话(下)
在郭县豆辩的发展史上.还有一件事值得大书一笔。那是在1915年,四川军政府派人去西藏犒军,行前在郊县的两家着国中订购了豆瓣三四万斤。这在当时可算是最大的一笔生意,可以说这是郭县豆很大批出省的开端。接到订单后.两家酱国互比质量.都如期交了货。包装形式仍为传统的?   详情>>
来源:《四川烹饪》 1997年第12期 作者:
第3章 名人与川菜
1.川菜名厨轶事
何允忠
<正>川菜是中国的著名菜系之一。本文让我们认识了川菜的几位名厨,实为幸事。许多人都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无疑,川菜是一种文化,这一文化的轴心是厨师。一直以来,川派名厨代不乏人,高手如云,本文所列的几位,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详情>>
来源:《文史天地》 2008年第05期 作者:何允忠
2.李劼人笔下的川菜与川菜文化的发展
杨代欣
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对地方风土人情的兴趣十分强烈,可谓达到“癖”的程度。他热爱故乡,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怀着深厚的爱恋之情。在他的藏书中,地方志一类占有相当的比重。他所著的《中国人之衣食》、《说成都》是当然的民俗学和方志类型的著作。在李劼人先生的小说、速写和?   详情>>
来源:《文史杂志》 2001年第02期 作者:杨代欣
3.陆游诗词中的川菜记忆
魏红翎
陆游在四川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时光,留下了大量描写蜀地生活的作品。本文以陆游描写川菜的诗歌作为切入点,展现宋代川菜的一些特色风味,并分析陆游入蜀后饮食习惯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四川文化资源意义作进一步挖掘。   详情>>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01期 作者:魏红翎
4.默克尔:购买郫县豆瓣,学做宫保鸡丁
余里
6日上午,成都市神仙树农贸市场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头金色短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紧张的访华日程间隙,抽空到这里体验当地百姓的寻常生活。$$ 摊主王明光说:“她主动跟我握手,还问这里什么东西最好。”在王明光的推介下,默克尔从上衣口袋里掏出5元人民币,购买了一小?   详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4-07-07 作者:余里
第4章 川菜翻译
1.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川菜菜名的日译问题——以“意义空白...
万芳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已广泛运用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上,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意义空白"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思想。"意义空白"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无法表达的表达;另一种是作者为了制造再创造的空间而采用的手段。为了实现"意义空白",在翻译中...   详情>>
来源:《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第04期 作者:万芳
2.浅议语义和交际翻译在川菜菜名翻译中的运用
冯炜成;何大顺
目前关于川菜菜名研究的文献已经很多,这对四川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依据川菜的特点,川菜菜名可分为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非文化菜名,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由于菜名中含有很多西方人的禁忌,因此...   详情>>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06期 作者:冯炜成;何大顺
3.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川菜菜名翻译——汉外对比的思考
王俊棋;张粲
川菜本身富有文化蕴涵,其中的菜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或历史典故,在翻译这些菜名的时候,译者在理解环节要考证清楚菜名源流、文化蕴涵,明确菜名中的名物训诂,才不至于陷入误解。表达环节要力争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准确地把川菜的饮食文化表现出来,实现真正信达雅的翻译。   详情>>
来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04期 作者:王俊棋;张粲
4.饮食文化视角下的川菜菜名翻译研究
赵雯;陈达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菜名的英译在汉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川菜的英语译名常常不能反映其汉语名称的含义,因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笔者从汉语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川菜的译名,并针对川菜...   详情>>
来源:《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02期 作者:赵雯;陈达
5.中国川菜写意性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研究
张媛;刘军丽
目前菜名翻译研究对于写意性菜名都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原则。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英国来华游客对菜品翻译的预期,发现尽管英国本土菜品多采用写实性的命名,但对于中国特色的写意性菜名都不排斥,而且多希望在品尝菜品的同时能够了解和体会更多的中国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在翻译...   详情>>
来源:《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3年第03期 作者:张媛;刘军丽
第5章 餐具与环境
1.川菜传统餐饮环境营造中的知觉体验设计
王俊
在人对环境的感知中,知觉体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川菜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如何塑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就餐环境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文章结合川菜就餐环境设计、建造的现实需要,探索了川菜传统餐饮环境营造中的知觉体验设计。   详情>>
来源:《四川建筑》 2014年第06期 作者:王俊
2.川菜餐饮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罗德泉
文章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角度,结合移动互联时代的消费行为特征,从不同的川菜环境类型出发,研究了川菜餐饮环境的规模、设计主题、设计理念、材料与工艺应用的现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详情>>
来源:《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第06期 作者:罗德泉
3.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川菜餐饮环境设计方法
王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餐饮环境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文章在川菜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川菜传统餐饮文化特点的研究,针对川菜餐饮环境设计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相关设计理论,探索了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川菜餐饮环境设计方法。   详情>>
来源:《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第05期 作者:王俊
4.川菜餐具的造型形态设计研究
方方;周睿
立足于具有川菜识别特征的餐具开发,以造型形态设计作为着眼点,对当前餐具造型形态设计所具备的特征与造型手法进行分析,了解川菜餐具在造型形态设计方面的特色性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符合川菜餐具造型形态设计的造型手法,为设计师在后续川菜餐具设计实践中完成设计目标打下基础,同时为川...   详情>>
来源:《包装工程》 2008年第08期 作者:方方;周睿
5.关于川菜餐具设计中四川文化元素体现的思考
周睿
探讨了川菜发展战略必须重视其餐具设计,在餐具上体现四川文化的必要性,并初步阐述了川菜餐具设计体现四川文化元素的设计视角与方法:立足餐饮遴选文化元素;餐具设计在色彩、形态和材质方面的考虑点,为后续川菜餐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建议。   详情>>
来源:《包装工程》 2008年第09期 作者:周睿
价格:¥13.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