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生命是独一无二的,而现实中,有些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缺少对生命的理性的认识,只囿于固有的、预设的生命模式与轨迹,没有发挥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
本文集主要阐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并从珍爱自己生命、他人生命、动植物生命等几方面,倡导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人都要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莫再置若罔闻
当前,各种教育思想和理论如主体性教育、人文教育、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矛盾张力中,激烈的升学竞争、残酷的升学考试、不当的评价等,使学生被异化为一种“工具”而存在,“以人为本”中的最基本的人的“生命教育”被弱化、忽视,乃至置若罔闻。试想,连受教育者的生命个体都不能真实存在,还谈什么主体、人文、建构和多元呢?
那些不争的事实至今仍触目惊心:
2001年11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34中学14岁的凯钦自缢身亡;
2003年5月,浙江温岭某校女学生赵慧慧只参加了一天的高考,感觉没考好,就跳楼身亡;
2004年4月13日至4月25日,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浙江绍兴市的三名高一学生和一名高职女生,相继跳楼身亡;
2004年9月9日,中央电视台一套《今日说法》栏目报导了四位小女孩集体自杀的案例,虽说其中三位被救了过来,但还有一位走上了不归之路;
2005年7月,宁夏银川13岁的秀秀留下遗言,“我是个差生!”
2009年5月4日巫山巫峡小学4名小学生因"郁闷"和“心情不好”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有关方面抢救及时而脱险;
2014年24日中午,成都九中树德中学高二文科(3)班的男生文杰(化名),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从新城市广场的住宅楼上坠楼身亡;
2014年9月22日,湖南省常德市公安局通报,临澧县22日凌晨两名学生系因“不堪学习压力”相约跳楼自杀;
……
透析上述各案例,以价值之生命主体——“人”为目的的教育在此受到重撞,“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成为一种空话。在这里,只有分数,只有考试,只有排名,只有荣誉,没有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没有生命的鲜活,有的仅是单一的色彩、凝固的时空、工具价值的过分张扬、完整生命世界的支离破碎。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生命情感被忽视,失去许多做人的意义和乐趣;学生的成人化痕迹过早地前移,使本属于他们的生命世界少了一分恬然的快乐与自然体验,少了一分对生命情感应有的理解、生成、爱护,生命良知因此而萎缩、死亡。
生命本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有限的存在,而现实中由于社会的客观压力、师长的主观愿望,大多数学生生命意识缺失,没有生命的思考和声音,学生对生命缺少理性的认识,只囿于固有的、预设的生命模式与轨迹,只能对竞争的现实作必要的顺应与平衡,成为规则的忠实追随者和践行者,其结局必然是悲哀的。
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多年理念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教育——首先是人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具有全球反响的《学会生存》报告,让每一个人获得生存技能(包括生命教育),并获得个性充分发展。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让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利,教育理应承担起让生命飞扬的责任,教育只有关注生命,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因此,真正地对待“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归宿。
首先,学校及时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正确审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对“生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用前瞻性、人本化的目光,聚焦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引导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与技巧,以满足学生现在与将来的生命生存的基本需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它自身的重要意义所在,从而珍惜生命,珍惜相关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内容的主要方面;还要让学生知道“死亡”的含义,死亡对于自身、亲人、朋友及社会的伤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容应对与死亡相关的各种打击、挫折、失败等,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等等。
其次,教师更要以人本意识和前瞻性、战略性眼光,专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实现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制造让学生承担与体验、感悟生命,发展学生的精神空间;教师还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善待所有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生存困境,了解学生的烦恼和问题,激发学生勇于生命的活力;教师还要常常进行换位思考,为学生创造优良的身心环境,让学校和班级充满平等和民主,充满友善和真情,充满安全和温暖,杜绝焦虑和警惕等情况的发展;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关于生命的话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并采取必要措施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感受实现自我价值与收获人生的快乐。
再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实中,许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发展健康的评估不到位,仅仅关注学生生理健康,如吃穿住行等,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仅仅关注学生生理的训练与教育,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训练与教育,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造成生命危险。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抓住以下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承担各种挫折和适应各种不良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早期性补救和矫治,帮助这些学生不断调节自我,走出不良阴影,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而发展自我,改造自我,恢复生活的信心和通性。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摘自《山东教育》2015年3月,作者马肃霜)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