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林牧渔水产渔业贝类/虾类养殖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

本系列文集主要从南美白对虾的概况、生活习性、养殖技术、行为研究、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蛋白水平研究等方面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阐述,汇编成集,望对从事水产的专家学者、养殖户等带来实在的收获。

更多
收起
游雅
不平“凡”、广接“纳”、海之“滨”——凡纳滨对虾

不平“凡”、广接“纳”、海之“滨”——凡纳滨对虾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1988年7月,南美白对虾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1999年深圳天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三高海洋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引进美SPF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育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了SPF南美白对虾苗。2000年的早期苗的价格达到了400-600元/万尾,2001年后逐步降低并基本维持在100元左右/万尾。成品虾价格也由引进初期的每斤近百元降至2001年的10元左右。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有利海民增加收入。我国盐城、厦门、北海、南宁和广州等地均有虾苗、虾无节幼体或亲虾供货。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我江苏、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东、河北等省或自治区已逐步推广养殖。

游雅快评:南美白对虾的·俗称有白肢虾、白对虾,曾翻译为万氏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取自 Penaeus Vannamei Boone “Vannamei”音译“凡纳滨”。在游雅看来,或有意无意,“凡”、“纳”、“滨”三字真是极好的:“凡”——不平凡,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能克服“水土不服”、“思乡之情”等诸多不适,在中国扎根生存,而且能有如此高的产量,确实不平凡;“纳”——广接纳,从南海到东海再到渤海湾,从南方地区延伸到北方地区、从海水到咸淡水再到淡水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已经被中国的水产养殖户广泛接纳;“滨”——海之滨,滨即近岸水面,南美白对虾从洋到海再到滨岸,再到大陆上来,确实有滨海的生存之道。

收起
第1章 凡纳滨对虾基因的基础理论研究
1.南美白对虾TCTP基因表达分析
黄华根;沈文英
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通过荧光PCR方法,分析了翻译调控肿瘤蛋白(TCTP)基因在南美白对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CTP基因在对虾的各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而心脏中的表达最低.   详情>>
来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02期 作者:黄华根;沈文英
2.凡纳滨对虾铁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吴文林;傅玲玲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铁蛋白(Ferritin)基因,经特定的酶切(Not1,Sma1)后插入到表达质粒pGEX-4T-2上构建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经菌落PCR和质粒双酶切鉴定确认,证实成功地构建了对虾铁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再对重组菌用IPTG诱导表达,采用Glutathione Sepha...   详情>>
来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06期 作者:吴文林;傅玲玲
3.凡纳滨对虾β-acti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刘笋;刘庆慧
目的:克隆凡纳滨对虾肌动蛋白基因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方法:根据GenBank上凡纳滨对虾β-acti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克隆出β-肌动蛋白基因cDNA部分序列,克隆序列连接到pBAD/gⅢA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TOP10,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温度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结果...   详情>>
来源:《生物技术》 2010年第05期 作者:刘笋;刘庆慧
4.凡纳滨对虾亲环素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丁兆坤;辛文伦
<正>为了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环素A(Cyclophilins A,CyPA)基因与抗病毒之间的关系,通过电子克隆Cy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方法首次获得885bp的凡纳滨对虾CyPA基因,并测定其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35bp-529bp,可编码164个氨基酸。推算分子量约   详情>>
来源:《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 2011年第期 作者:丁兆坤;辛文伦
5.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
黄乾生;谢晓兰
<正>几丁质酶能降解几丁质,在对虾蜕皮换壳的生理代谢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如果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的能力出现异常,将会影响到对虾的正常周期性蜕皮,导致蜕皮不完全症,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研究该酶的性质,对指导对虾的人工养殖有   详情>>
来源:《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 2008年第期 作者:黄乾生;谢晓兰
6.凡纳滨对虾BTF3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殷勤;彭金霞
通过电子克隆所得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首次克隆得到长655 bp的凡纳滨对虾通用转录因子3(Basic Tran-scription Factor 3,BTF3)基因序列,其中包括597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98个氨基酸残基,推算分子量约45.79 kDa,理论等电点为4.9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BTF3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1年第06期 作者:殷勤;彭金霞
7.凡纳滨对虾Arf6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崔亮;殷勤
通过电子克隆所得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方法首次克隆得到长695bp的凡纳滨对虾Arf6基因序列,其中包括96bp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71bp的3′非翻译区和52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5个氨基酸残基,推算分子量约为20kDa,理论等电点为8.82,分子式为C896H1426N252O255S8。氨基酸...   详情>>
来源:《渔业科学进展》 2011年第02期 作者:崔亮;殷勤
8.凡纳滨对虾eIF5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马宁;曾地刚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IF5A在动植物细胞衰老死亡、环境胁迫应答和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凡纳滨对虾cDNA文库进行测序,首次获得了包含eIF5A完整的氨基酸序列的cDNA。该cDNA包含47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3年第03期 作者:马宁;曾地刚
9.凡纳滨对虾亲环素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丁兆坤;辛文伦
通过电子克隆所得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首次克隆得到长度为885 bp的凡纳滨对虾亲环素A(Cyclophilins A)CYPA基因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35~529 bp,可编码164个氨基酸.推算其分子量约为17.6×103,理论等电点为8.55.与其他物种的CYPA基因比对发现,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   详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1年第04期 作者:丁兆坤;辛文伦
10.凡纳滨对虾泛素交联酶E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传香;薛淑霞
首先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应用RT-PCR方法获得了凡纳滨对虾泛素交联酶E2(UE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该序列长为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量为16.84 kD,等电点为4.90。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不同物种的UE2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凡纳...   详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 2014年第04期 作者:李传香;薛淑霞
11.凡纳滨对虾烯醇酶基因Enolase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文兰;高永华
以生长性状分离的凡纳滨对虾家系的肌肉组织,构建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差减cDNA文库,斑点杂交筛选获得Enolase基因,克隆获得全长编码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包含1 305 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的蛋白质含434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为47.4 ku,等电点为5.67。通过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Enolase基因...   详情>>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05期 作者:李文兰;高永华
12.凡纳滨对虾热休克蛋白90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
夏西超;杨洪
为探究咪唑类物质KK-42提高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的机理,克隆出HSP90全基因序列,采用real-time PCR法研究该基因的时空表达状况。将体长3.5~5.0cm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和不含KK-42的溶液浸泡1min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HSP9...   详情>>
来源:《水产科学》 2012年第11期 作者:夏西超;杨洪
13.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重、存活性状的遗传...
栾生;罗坤
利用7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引进群体,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构建家系,建立育种基础群体,估计体重、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G×E)。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基础群体体重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范围分别在(0.19±0....   详情>>
来源:《海洋与湖沼》 2013年第02期 作者:栾生;罗坤
14.凡纳滨对虾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赵永贞;陈秀荔
为研究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prophenoloxidase-activating factor,PPAF)在凡纳滨对虾感染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过程中所起的免疫作用,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PPAF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正常...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4年第08期 作者:赵永贞;陈秀荔
15.凡纳滨对虾Peroxinectin基因部分cDNA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
赵永贞;陈秀荔
为研究病毒感染凡纳滨对虾血细胞黏连因子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而研究该因子在对虾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克隆凡纳滨对虾血细胞黏连因子cDNA序列,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病毒感染前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成功获得了长度为1529 bp的Peroxinectin基因部分cDNA编码序列,3’...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3年第06期 作者:赵永贞;陈秀荔
16.凡纳滨对虾肌球蛋白轻链基因MLC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文兰;盛小伟
以生长性状分离凡纳滨对虾家系的肌肉组织,构建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差减cDNA文库,斑点杂交筛选获得MLC基因,克隆获得全长编码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包含462 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的蛋白质为153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为17.5ku,等电点为4.67。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MLC基因在凡纳滨对虾...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1年第04期 作者:李文兰;盛小伟
17.凡纳滨对虾A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征分析
吴冰;刘逸尘
为了探讨凡纳滨对虾转录因子AP-1在病毒引发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实验根据前期的转录组和表达谱结果提示信息,首次克隆了凡纳滨对虾AP-1基因(LvAP-1,GenBank注册号:KF999956),利用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4年第09期 作者:吴冰;刘逸尘
18.凡纳滨对虾含toll基因的BAC克隆全测序分析
赵翠;张晓军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的养殖种类,由于病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病害问题,对对虾免疫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Toll信号通路作为对虾最重要的免疫信号通路之一,在抵御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方面发挥着   详情>>
来源:《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 2011年第期 作者:赵翠;张晓军
19.凡纳滨对虾CrustinⅠ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黎铭;李咏梅
抗菌肽是无脊椎动物内源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CrustinⅠ是属于抗菌肽的一类物质,是对虾抑制病原感染最重要的体液因子之一。参考基因库公布CrustinⅠ基因序列的设计引物,以抗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凡纳滨对虾血液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以及同源性比较。结果表...   详情>>
来源:《广西农业科学》 2009年第06期 作者:黎铭;李咏梅
20.凡纳滨对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刘小龙;杨林
<正>过氧化物还原酶是保护机体抗氧化应激的一类抗氧化蛋白酶。本研究利用反转录PCR(RT-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中过氧化物还原酶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蛋白结构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对虾Prx cDNA全长962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UTR)...   详情>>
来源:《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 2010年第期 作者:刘小龙;杨林
21.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Hsp70基因PCR扩增及序...
吴任;谢数涛
目的:为获得凡纳滨对虾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根据GenBank中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Hsp70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对经高盐法提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基因组DNA,采用优化的降落PCR(TouchDownPCR)程序,扩增凡纳滨对虾Hsp70基因的全长序列.结果:PCR...   详情>>
来源:《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 2005年第03期 作者:吴任;谢数涛
22.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赵永贞;陈秀荔
克隆了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全长cDNA并进行了序列分析。该基因由1042bp的碱基组成,开放阅读框长411bp,编码由13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基因两翼分别存在113bp(5'端)和518bp(3'段)的非翻译区。聚类分析表明,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结合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脂肪酸结合蛋白紧密聚为一支,之...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0年第11期 作者:赵永贞;陈秀荔
23.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基因全长序列分析及其克隆与表达
梁高峰;梁艳
虾造血激素(astakine,AST)是节肢动物中具有促进造血组织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一种细胞因子。在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WSSV的一个可能受体蛋白与AST存在特异性结合。为进一步了解WSSV感染与对虾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cDNA末端...   详情>>
来源:《渔业科学进展》 2012年第02期 作者:梁高峰;梁艳
24.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几丁质酶家族三个新基...
黄乾生;谢晓兰
几丁质酶是一个多基因家族,广泛存在于各个生物中。果蝇几丁质酶家族包括16个成员,而人类几丁质酶家族有6个成员。几丁质酶主要的功能是降解几丁质,但还参与免疫反应等过程。在甲壳动物中,几丁质酶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帮助甲壳动物完成周期性蜕壳生长,另外还发现其参与对虾抗病毒。但迄...   详情>>
来源:《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 2009年第期 作者:黄乾生;谢晓兰
25.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Runt转录因子的基因克...
王晓雯;梁艳
Runt结构域转录因子家族(Runx)在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三种基因型,分别起着造血,骨生成和控制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本文应用反转录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首次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克隆并测序了一种Runt(lvrunt)基因全长。lvrunt c DNA全长1754bp,含有1个663bp长的开放阅...   详情>>
来源:《海洋与湖沼》 2014年第06期 作者:王晓雯;梁艳
26.凡纳滨对虾Toll样受体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叶旻玉;刘利平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Toll样受体基因的cDNA片段进行了克隆。从凡纳滨对虾提取肌肉、鳃和肝胰腺中的总RNA,根据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Toll样受体的TIR区设计引物,从鳃中逆转录扩增得到cDNA序列,进行测序。所得序列结果与其他物种的已知TIR及TLR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   详情>>
来源:《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年第03期 作者:叶旻玉;刘利平
27.凡纳滨对虾围食膜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陈秀荔;赵永贞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围食膜蛋白在IHHNV感染虾体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凡纳滨对虾肠道组织的全长cDNA文库,电子拼接获得了对虾围食膜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了功能分析。全长cDNA文库的库容达1.05×106pfu/mL,重组率为95%。随机挑选1 600个克隆进行测序,去除载体后得到插入长...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2年第10期 作者:陈秀荔;赵永贞
28.凡纳滨对虾P23蛋白基因的筛选、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喜莲;张艳艳
克隆凡纳滨对虾极端体重个体的组织差异表达基因P23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以及凡纳滨对虾的分子选育等研究提供信息。以凡纳滨对虾雌虾极端体重个体腹部肌肉为实验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极大体重雌性个体和极小体重雌性个体腹部肌肉组织正反向消减c...   详情>>
来源:《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年第04期 作者:李喜莲;张艳艳
29.凡纳滨对虾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DNA序列克隆及组织表...
郜卫华;田罗
利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cDNA序列。该基因(LvCOMT)cDNA全长910 bp(Gen Bank登录号JQ345478),含有666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2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74.9 ku,等电点4.98。经软件分...   详情>>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第02期 作者:郜卫华;田罗
30.凡纳滨对虾钙蛋白酶M、D和B型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比较分析
朱威霖;吕丽红
通过克隆凡纳滨对虾钙蛋白酶B(Calpains,Calp-B)、钙蛋白酶D(Calpains,Calp-D)、钙蛋白酶M(Calpains,Calp-M)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性息学预测和分析。根据同源比对设计引物,以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c DNA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和拼接。结果:首次获得凡纳滨对虾的Calp-M和Calp-D基因...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6年第01期 作者:朱威霖;吕丽红
31.凡纳滨对虾肌钙蛋白Ⅰ型基因4种不同剪切体的序列分析
赵永贞;陈秀荔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对其核苷酸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的编码区查找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显示:本研究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的4个可变剪切体,其编码的蛋白质均具有Troponin超家族结构...   详情>>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3年第06期 作者:赵永贞;陈秀荔
32.凡纳滨对虾Hox基因及其在早期发育中表达模式的研究
孙晓晴;隗健凯
Hox基因是决定动物形态多样性的关键基因,同一类型Hox基因的同源异型结构域(Homeodomain)序列及其功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甲壳动物是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类节肢动物,但有关其Hox基因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不如昆虫。本研究首先通过RNA-Seq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在凡纳滨对虾(Lit...   详情>>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5年第08期 作者:孙晓晴;隗健凯
33.凡纳滨对虾CTSL基因PCR-SSCP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钱昭英;李喜莲
利用PCR-SSCP技术对379尾凡纳滨对虾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L(CTSL)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CTSL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引物C6(F/R)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其扩增产物具有CC、CT和TT 3种基因型,TT基因...   详情>>
来源:《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年第06期 作者:钱昭英;李喜莲
34.凡纳滨对虾细胞色素P450家族新基因CYP4V18的克隆及KK-4...
夏西超;王文锋
为探讨咪唑类物质KK-42促进凡纳滨对虾(Litopenaeaus vannamei)生长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克隆出与蜕皮和生长相关的CYP4V18基因的全序列,研究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并结合测定血淋巴20-羟基蜕皮甾酮(20E)滴度。将体长3.5~5.0 cm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95×10-4mol/L的KK-42溶液或不含...   详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 2012年第05期 作者:夏西超;王文锋
35.凡纳滨对虾内脏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
黄乾生;陈超琪
几丁质酶是甲壳动物顺利完成生理性蜕壳的关键功能酶.已有研究表明几丁质酶是一个多基因家族.根据甲壳动物几丁质酶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反转录PCR方法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内脏中扩增得到部分几丁质酶编码基因片段,进一步结合RACE法,克隆得到该几丁质酶完整编码序列.生物信息...   详情>>
来源:《台湾海峡》 2009年第03期 作者:黄乾生;陈超琪
36.凡纳滨对虾钙网蛋白cDNA序列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郜卫华;田罗
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基因(GenBank登录号:JQ682618)。该基因(LvCRT)cDNA全长1866bp,含有1个长达1221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的成熟肽由406个氨基酸组成,5'UTR(5'非编码区)长度为222bp,3'UTR长度为423bp,3'端加尾信号AATAAA位于poly(A)尾巴上游27bp...   详情>>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第01期 作者:郜卫华;田罗
37.凡纳滨对虾Syndecan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杨辉;李诗豪
Syndecan作为细胞表面受体,可以与多种胞外配体结合,并参与细胞的粘附、增殖、迁移和分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本实验室前期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对虾和WSSV蛋白质互作预测的结果表明,对虾的syndecan蛋白能够与WSSV的collagen蛋白相互作用。为验证syndecan在对虾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文获得了凡...   详情>>
来源:《“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 2014年第期 作者:杨辉;李诗豪
38.凡纳滨对虾G蛋白Gα_q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叶志云;金利华
为了寻找并克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G蛋白α亚基,为研究对虾的生理调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简并PCR和RACE反应获得目的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用Blast,DNAstar和Genedoc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确定所得序列为凡纳滨对虾G蛋白Gαq基因,命名为pvGqα。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   详情>>
来源:《海洋科学》 2008年第08期 作者:叶志云;金利华
39.凡纳滨对虾DNaseⅠ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兰旺仁;张子平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克隆了DNaseⅠ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614bp,包含120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403个氨基酸的蛋白;5′非翻译区为116bp,3′非翻译区为289bp。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DNaseⅠ基因在肝胰腺的表达量是其他器官表达量...   详情>>
来源:《动物学杂志》 2010年第01期 作者:兰旺仁;张子平
40.凡纳滨对虾原肌球蛋白基因表达模式与重组表达
杜欣军;张伟伟
根据相近物种的同类基因设计引物,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组织中克隆获得原肌球蛋白基因(TPMS),长度为901bp,其中包含长度为85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原肌球蛋白分子量为32.8kDa;RT-PCR结果显示,原肌球蛋白在心、肝胰腺、胃、鳃、肠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   详情>>
来源:《渔业科学进展》 2009年第04期 作者:杜欣军;张伟伟
41.凡纳滨对虾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cDNA克隆及mRNA表达量分析
颜婕;刘红
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基因是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发现的与对虾卵黄发生相关的基因。本实验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出凡纳滨对虾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基因(NASP),NASP基因c DNA全长2258bp,其中开放阅读2019bp,编码67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74.18KDa。在NCBI上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其与斑节对...   详情>>
来源:《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2015年第期 作者:颜婕;刘红
42.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免疫作用
于金红;潘鲁青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的免疫功能,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了重组表达,并通过纯化分离获得重组目的蛋白,采用血细胞悬浮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重组C-型凝集素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实验梯度设置为对照组和重组C-型凝集素蛋白(1.0 mg/m...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3年第08期 作者:于金红;潘鲁青
43.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cDNA全长文库的构建
熊建华;高永华
【目的】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功能基因表达信息,为深入了解功能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全长cDNA文库,并进行EST测序分析。【结果】文库质量分析表明,初始文库库容约8.50×106CFU,重组率在95%左右,插...   详情>>
来源:《南方农业学报》 2011年第01期 作者:熊建华;高永华
44.凡纳滨对虾兰尼定受体基因亚克隆文库的构建及部分序列的...
陈晓汉;马宁
将一个含有凡纳滨对虾兰尼定受体基因的fosmid克隆用DNA剪切仪进行片段化处理,回收3~5kb之间的DNA片段连接到pUC118HincⅡ/BAP载体上,构建了适合于鸟枪法测序的亚克隆文库.经鉴定,该文库滴度为5.0×104 cfu.mL-1,重组率达到90%,插入片段大小在3~5kb范围内.随机挑取100个阳性克隆进行两端测序...   详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1年第01期 作者:陈晓汉;马宁
45.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凡纳滨对虾的转录组分析
曾地刚;陈秀荔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养殖最广泛的甲壳动物,但是目前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还比较缺乏。为了获得凡纳滨对虾的转录组信息,本研究应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转录组进行测序。获得了500177条凡纳滨对虾EST,平均长度363bp。拼接获得了20225条unigene,长度范围50~8980bp,平...   详情>>
来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3年第03期 作者:曾地刚;陈秀荔
第2章 外源物质(物理因素)刺激对凡纳滨对虾基因表达的影响
1.凡纳滨对虾COPE基因序列及低温表达分析
彭金霞;蒋小珍
通过对已知耐寒候选基因-COPE基因的克隆和研究,为凡纳滨对虾耐寒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依据。运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技术获得凡纳滨对虾COPE基因(LvCOPE)全长cDNA序列,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研究了LvCOPE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及其在低温胁迫下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LvCOP...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3年第01期 作者:彭金霞;蒋小珍
2.凡纳滨对虾HSP10基因序列与低温表达分析
彭金霞;韦嫔媛
【目的】克隆分析凡纳滨对虾HSP10基因,为研究其在寒冷耐受过程中发挥调控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索EST库获得凡纳滨对虾HSP10基因序列,再通过RACE-PCR扩增获得凡纳滨对虾HSP10基因cDNA全长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HSP10基因的组织表达及低温胁迫下表达量的变...   详情>>
来源:《南方农业学报》 2013年第05期 作者:彭金霞;韦嫔媛
3.凡纳滨对虾ANT2基因的克隆及低温表达谱分析
殷勤;崔亮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适应低温的分子机理,实验对从低温处理凡纳滨对虾抑制性消减文库中筛选出的一个360 bp EST序列进行了研究。首先,同源比对显示该EST片段与其他物种的ANT2基因高度同源,命名为凡纳滨对虾ANT2基因(LVANT2);其次,通过构建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全长cDNA文库,PCR扩增获得LVANT2基因的全...   详情>>
来源:《水生生物学报》 2012年第01期 作者:殷勤;崔亮
4.低温处理与常温凡纳滨对虾基因差异表达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蒋小珍;彭金霞
【目的】筛选出对虾耐寒相关基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对虾耐寒分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SH技术构建低温处理与常温凡纳滨对虾的基因差异表达文库,并通过斑点杂交、克隆测序分析及候选基因RT-PCR扩增等对差减获得的耐寒相关功能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构建的正、负文库768个克隆中有...   详情>>
来源:《南方农业学报》 2014年第09期 作者:蒋小珍;彭金霞
5.低温处理凡纳滨对虾仔虾全长cDNA文库及troponin I基因三...
彭金霞;房振峰
运用SMART技术成功构建了低温处理凡纳滨对虾仔虾的全长cDNA文库,文库的滴度为1.05×106pfu/mL,重组率94%,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1.0kb。随机选取116个克隆进行测序鉴定,获得111条有效序列,其unigene比例79.2%,涵盖了蛋白质合成、细胞骨架、核糖体结构、信号传导、代谢、细胞周期、能量产生与转换...   详情>>
来源:《水产科学》 2013年第02期 作者:彭金霞;房振峰
6.凡纳滨对虾MT基因序列及其在卵巢发育和低温胁迫中的表达...
彭金霞;房振峰
在低温处理仔虾全长cDNA文库的筛选测序中,获得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mei)金属硫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含有425个碱基,包含177 bp开放阅读框,上游98 bp的非编码区及下游150 bp的非编码区,编码58个氨基酸,其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富含金属硫蛋白典型的Cys-X(1-3)-Cys结构。多序列比对...   详情>>
来源:《水生生物学报》 2013年第04期 作者:彭金霞;房振峰
7.凡纳滨对虾兰尼定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对温度变化敏...
曾地刚;马宁
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凡纳滨对虾兰尼定受体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发现了1个SNP位点。通过进行凡纳滨对虾温度变化刺激的实验,把192尾对虾分为应激敏感组和应激抵抗组,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各对虾样品兰尼定受体基因的SNP的基因型。结果发现,应激敏感组和应激抵抗组的SNP等位基因...   详情>>
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2014年第01期 作者:曾地刚;马宁
8.凡纳滨对虾TCP-1-eta基因的克隆及与耐寒性状的相关性
殷勤;彭金霞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耐寒性状的分子机理,文章克隆了凡纳滨对虾的耐寒相关基因TCP-1-eta并对其与耐寒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电子克隆所得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长1 705 bp的TCP-1-eta基因序列,其中包括1 62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42个氨基酸残基。然后,运用荧光定量...   详情>>
来源:《遗传》 2011年第02期 作者:殷勤;彭金霞
9.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基因的差异表达
么宗利;应成琦
以广盐性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和定量PCR的方法,研究其在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转录组水平的基因表达差异,以期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对虾对高碳酸盐碱度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以高碳酸盐碱度(20 mmol/...   详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 2012年第01期 作者:么宗利;应成琦
10.长期低渗胁迫诱导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郜卫华;谭北平
本研究构建了长期低渗胁迫诱导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不同盐度处理时反向文库5个基因(血蓝蛋白、蜕皮类固醇调节蛋白、几丁质酶、胰凝乳蛋白酶1和胰蛋白酶)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以期从分子机理上了解,在长期低盐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生理...   详情>>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3年第09期 作者:郜卫华;谭北平
11.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毒性及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郭慧;冼健安
随着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环境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断上升,成为水产养殖中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探讨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的毒性以及p53 mRNA的影响,通过预试验以及前期资料获取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选取0 ...   详情>>
来源:《水生态学杂志》 2015年第02期 作者:郭慧;冼健安
12.凡纳滨对虾对不同环境因子(pH、Cd)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研...
王维娜;汪蕾
凡纳滨对虾(Litopeneaus 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俗称白脚虾、白虾。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eaus)、Litopeneaus亚属。凡纳滨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世界三大养殖对虾,是集约...   详情>>
来源:《“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 2009年第期 作者:王维娜;汪蕾
第3章 外源物质(化学因素)刺激对凡纳滨对虾基因表达的影响
1.KK-42对南美白对虾甲基转移酶基因转录的影响
李文娟;夏西超
采用浸润法,用1.95×10-4mol/L的保幼激素拮抗物KK-42处理平均体长3~5cm南美白对虾,而后常规养殖,不同时间取样,解剖大颚器官.RNA的提取采用适当改进的TRIzol一步法,Real-timePCR测定法呢酸O-甲基转移酶mRNA水平.结果:采用改进的TRIzol一步法提高了大颚器官组织RNA的产率和质量;KK-42处理后5...   详情>>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0年第01期 作者:李文娟;夏西超
2.KK-42对凡纳滨对虾物质储备相关酶类基因表达的影响
夏西超;杨洪
<正>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总是与蜕皮联系在一起的[1]。为了完成蜕皮,顺利实现生长,甲壳动物在蜕皮间期进行快速大量取食,临近蜕皮前取食逐渐减少,直至蜕皮时停止,待蜕皮后动物具备了坚硬外壳,又开始缓慢取食[2 3]。   详情>>
来源:《水生生物学报》 2013年第02期 作者:夏西超;杨洪
3.KK-42对凡纳滨对虾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李昕;夏西超
为探讨咪唑类物质KK-42可能的作用机制,首次克隆了热激蛋白90(HSP90)部分mRNA序列,研究了HSP90以及HSP70基因的时空表达以及KK-42对其表达的影响。将体长3.5~5.0cm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95×10-4mol/L的KK-42溶液或不含KK-42的溶液浸泡处理1min,之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饲养。结果...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1年第10期 作者:李昕;夏西超
4.蜈蚣藻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雷爱莹;江林源
【目的】研究蜈蚣藻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今后将蜈蚣藻多糖开发成凡纳滨对虾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试验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对照组)对虾投喂基础饵料,B、C、D组对虾分别喂食含有0.1%、0.2%和0.3%蜈蚣藻多糖的药饵,饲养15 d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对各...   详情>>
来源:《南方农业学报》 2014年第04期 作者:雷爱莹;江林源
5.饲料中添加人参多糖对凡纳滨对虾miRNA的影响
汪元梅;习欠云
microRNA(简称miRNA)是生物体内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单链RNA,长度为18~25nt。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等多种生物物种中,最新的miRbase 18.0报道了21 643种成熟miRNA序列以及18 226种miRNA前体序列,涉及到168个物种,其中大多数miRNA在进化上具高度保守性。miRNA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基...   详情>>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 2012年第期 作者:汪元梅;习欠云
6.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防护和抗氧化酶基因转录的影响
管越强;王慧春
<正>将虾青素添加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配合饲料中,从抗氧化角度入手,在个体、生化和分子水平研究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护和抗氧化酶基因的影响,以期全面评价虾青素在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功能和提高凡纳滨对虾抗病力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推测虾青素的作用机理。   详情>>
来源:《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 2011年第期 作者:管越强;王慧春
7.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系统及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
王芸;李正
对绿原酸调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淋巴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抗低盐度胁迫的效果进行了评价。360尾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含有0、100、200和400 mg/kg绿原酸的饲料28 d,随后将对虾从盐度为32的天然海水直接转入至盐度为10的水中胁迫72 h。结果表明,在正常养殖条件下,绿原酸...   详情>>
来源:《生态学报》 2013年第18期 作者:王芸;李正
8.恩诺沙星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CYP2基因表...
王莹;李健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运用RT-PCR方法测定CYP2基因在凡纳滨对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并分析不同剂量恩诺沙星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CYP2基因表达和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YP2在肝胰腺、鳃、血淋巴、肌肉、甲壳、肠、胃、心脏和眼柄中均有分布,...   详情>>
来源:《渔业科学进展》 2016年第02期 作者:王莹;李健
9.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热应激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
雷爱莹;曾地刚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对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了1%复方中草药的试验组和只喂食基础饲料的对照组凡纳滨对虾的肝组织进行HSP 70基因的mRNA表达检测,并以18S rRNA为内参照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的肝组织HSP 70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   详情>>
来源:《广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06期 作者:雷爱莹;曾地刚
10.摘除眼柄与注射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性腺发育相关基因...
师尚丽;叶满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MC1、VASA和VTG)表达的影响,探讨性腺抑制激素(GIH)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MC1和VASA只在凡纳滨对虾精巢和卵巢中表达;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注...   详情>>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第03期 作者:师尚丽;叶满
第4章 外源物质(生物因素)刺激对凡纳滨对虾基因表达的影响
1.沼泽生红冬孢酵母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世平;吴灶和
本文在饲料中添加了不同形式的沼泽生红冬孢酵母(干酵母和活酵母)(Rhodosporidium paludigenum),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经过14d的实验,结果发现投喂干酵母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SODMn、CAT基因的表达呈现上升趋势,GPx、铁蛋白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   详情>>
来源:《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第期 作者:杨世平;吴灶和
2.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抗...
黄旭雄;罗词兴
为了评估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灵敏性和平衡性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24.5%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5%酵母提取物的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前后鳃组织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变化及感...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4年第12期 作者:黄旭雄;罗词兴
3.以枯草芽孢杆菌递呈VP28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
丁晶;王彦波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活载体口服递呈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囊膜蛋白VP28,评价其抗病毒感染能力、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以及血淋巴细胞对病毒特异性吞噬的影响。经口服免疫枯草重组菌株B.subtilis-VP28攻毒后,对虾的相对存活率达83.3%。为探讨重组菌株的抗病机理,比...   详情>>
来源:《水生生物学报》 2013年第04期 作者:丁晶;王彦波
4.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Toll和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曹煜成;文国樑
目的分析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Toll和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芽孢杆菌的使用量设置测试1组(LDG,用菌量2.0×103CFU/mL),测试2组(HDG,用菌量1.0×104CFU/mL)及未使用芽孢杆菌的对照组(CG),每7 d施菌1次,实验持续24 d。每6 d取样对虾肌肉和肝胰腺检测Toll基因和HSP70基因的mRNA相对表...   详情>>
来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年第08期 作者:曹煜成;文国樑
5.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PC465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STAT基因表...
柴鹏程;宋晓玲
将坚强芽孢杆菌PC465浓缩菌液直接与饲料原料混匀后制成含106、108和1010CFU芽孢杆菌/g干物质的颗粒饲料,或者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与饲料原料混匀制成含107CFU芽孢杆菌/g饲料的颗粒饲料,设连续投喂组、间隔"4+3"投喂组、间隔"1+1"投喂组,研究投喂剂量和投喂频率对对虾生长和类淋巴STAT基因表...   详情>>
来源:《渔业科学进展》 2013年第03期 作者:柴鹏程;宋晓玲
6.微囊藻毒素MC-LR对凡纳滨对虾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傅一鸣;李智
对凡纳滨对虾进行血窦注射微囊藻毒素MC-LR染毒,取染毒前后肝胰腺及血细胞,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并对差异基因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进行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发现,酚...   详情>>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年第02期 作者:傅一鸣;李智
7.凡纳滨对虾在微囊藻毒素(MC-LR)诱导下3种抗菌肽基因的表...
李智;傅一鸣
蓝藻水华可产生大量藻毒素,其中以微囊藻毒素危害最大。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可影响包括虾类在内的多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亦可导致虾类免疫系统受损。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在微囊藻毒素MC-LR作用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液免疫中3种主要的抗菌肽基因...   详情>>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年第06期 作者:李智;傅一鸣
第5章 凡纳滨对虾抗性基因的相关研究
1.凡纳滨对虾Crustin-like基因的克隆及在副溶血弧菌感染条...
张艳艳;刘小林
【目的】研究凡纳滨对虾Crustin-like基因(即CL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探明CL基因是否参与副溶血弧菌侵染条件下的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机制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凡纳滨对虾CL基因;用DNAstar、Clustalx、MEGA 5.0、PROSITE、TMpred和SignalP软件,分析...   详情>>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 2012年第12期 作者:张艳艳;刘小林
2.感染溶藻弧菌及白斑综合症病毒后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的T...
李晶晶;李云
为研究不同类型Toll样受体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免疫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实验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m RN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Toll1基因在肌肉,血淋巴,心脏和鳃均有较高表达,心脏表达量最高;...   详情>>
来源:《海洋与湖沼》 2016年第02期 作者:李晶晶;李云
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IHHNV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基因差异...
曾地刚;陈秀荔
【目的】研究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基因差异表达,为进一步了解IHHNV与凡纳滨对虾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HHNV感染和对照凡纳滨对虾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获得的序...   详情>>
来源:《南方农业学报》 2013年第11期 作者:曾地刚;陈秀荔
4.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抗性相关基因的...
许友卿;辛文伦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最普遍的虾病毒之一。它能引起生长缓慢和畸形,通称矮小畸形综合症(RDS)。分子标记是研究抗病基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微卫星(microsatellite)标记是新发展的遗传标记。介绍用微卫...   详情>>
来源:《生物技术通报》 2011年第04期 作者:许友卿;辛文伦
5.一步二温式RT-PCR检测南美白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
陈晓汉;曾地刚
建立一种一步法和二温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用于扩增南美白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231bp的特异基因片断,对300份南美白对虾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诊断方法。   详情>>
来源:《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 2006年第期 作者:陈晓汉;曾地刚
6.RNA干扰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毒VP28基因的体外研究
李咏梅;黎铭
为方便筛选VP28特异性siRNAs,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VP28,然后将设计的siRNA与pEGFP-VP28共转染BHK细胞,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GFP-VP28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半定量RT-PCR检验siRNA抑制VP28转录的效果,建立了体外RNA干扰法筛选系统。结果表明,pEGFP-VP28能在BHK细胞正常表达,设计...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0年第06期 作者:李咏梅;黎铭
7.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广西株变异区基因的比较分析
童桂香;黎小正
对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广西株变异区ORF14/15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了解WSSV广西株遗传进化差异及其与各地WSSV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考虑地理和时间因素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采自广西凡纳滨对虾主要养殖地区北海、钦州和防城港的40份WSSV阳性的凡...   详情>>
来源:《病毒学报》 2014年第01期 作者:童桂香;黎小正
8.白斑综合征病毒广西株缺失区基因的比较分析
童桂香;黎小正
为了解广西养殖凡纳滨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感染流行情况,并探讨WSSV广西株缺失区ORF23/24基因的遗传进化差异及其与各地WSSV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在广西凡纳滨对虾主产区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共采集306份患病虾样品,应用世界动物卫生组...   详情>>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年第01期 作者:童桂香;黎小正
9.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抗病毒感染力和抗病基因...
宋晓玲;李玉宏
以3株芽孢杆菌为候选益生菌,采用单一和复合形式包裹饲料对凡纳滨对虾进行免疫,21d后肌肉注射WSSV进行病毒感染实验。通过14d的病毒感染实验结果可知:添加复合芽孢杆菌饲料组、添加枯草芽孢杆菌饲料组、添加地衣芽孢杆菌饲料组、添加短小芽孢杆菌饲料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0%、63.3%、73.3%...   详情>>
来源:《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 2013年第期 作者:宋晓玲;李玉宏
10.凡纳滨对虾对虾杆状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雷燕;唐绍林
参照NCBI中已发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的基因设计合成1对引物,预扩增片段长380bp,对其扩增条件进行了摸索优化,建立了检测凡纳滨对虾的PCR方法,利用该方法对BP感染凡纳滨对虾、WSSV感染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凡纳滨对虾、TSV感染凡纳滨对虾、正常凡纳滨对虾进行检测,发现只...   详情>>
来源:《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 2013年第期 作者:雷燕;唐绍林
11.溶藻弧菌感染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罗词兴;黄旭雄
分别给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注射生理盐水、3×106 CFU/mL(低浓度组)和9×106 CFU/mL(高浓度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菌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处理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基因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42 h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对虾...   详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 2014年第01期 作者:罗词兴;黄旭雄
12.聚β-羟基丁酸酯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能力及免疫基因表达...
邓康裕;孔杰
本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以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0.5%,1.0%,2.5%,5.0%,10.0%)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人工配合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20 d后,对其进行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测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HB对凡纳滨对虾抵御WSSV侵染能力的影响,并选择最高免疫...   详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 2015年第05期 作者:邓康裕;孔杰
13.凡纳滨对虾VEGF基因的鉴定及其在WSS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分...
王志伟;李诗豪
VEGF信号通路在高等动物中发挥着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迁移及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但在甲壳动物中,对VEGF信号通路的功能了解甚少。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分离并鉴定了其体内存在的3种VEGF基因:LvVEGF1,LvVEGF2和LvVEGF3。对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含有VEGF家族基因所...   详情>>
来源:《“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 2014年第期 作者:王志伟;李诗豪
14.白斑综合症病毒及溶藻弧菌感染后凡纳滨对虾Toll基因的表...
李晶晶;李云
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分别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103copies)和溶藻弧菌(2.53106 copies)的凡纳滨对虾中3种Toll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处理24h内,感染WSSV 3h后血淋巴和鳃部中3种Toll基因m RNA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感染6h后3种Toll m RNA水平均达到最高值后下降恢复到感染前水平...   详情>>
来源:《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2015年第期 作者:李晶晶;李云
15.桃拉综合症病毒感染诱导的凡纳滨对虾microRNA表达差异的...
马宁;曾地刚
microRNAs(miRNAs)在调节动物的获得性和先天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病毒感染对凡纳滨对虾miRNA表达的影响,构建了桃拉综合症病毒感染和对照的凡纳滨对虾的小RNA文库,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RNA文库进行测序,分别得到61854276和65320117条小RNA序列,其中有2864337条序列被注释为保...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5年第05期 作者:马宁;曾地刚
16.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克隆与合并感染条件下的免疫应...
王刚;孙成波
采用RACE技术克隆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利用相关软件工具拼接、比对其序列,构建进化树,同时利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该基因的组织分布和合并感染下的免疫应答。试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cDNA序列全长4919bp,ORF片段长3036bp,编码1012个氨基酸。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具有...   详情>>
来源:《水产科学》 2016年第02期 作者:王刚;孙成波
第6章 凡纳滨对虾基因检测技术研究
1.用焦磷酸测序技术进行凡纳滨对虾CTSL基因的SNP分型检测
李咏梅;曾地刚
焦磷酸测序是一种新型的DNA测序技术,近年来开始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组织蛋白酶基因(Cathepsin-L,CTSL)在对虾的蜕皮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96个凡纳滨对虾的CTSL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Y366355)的C681GSNP位点进行检测分型。结果发现C/C、C/G和G/G基因...   详情>>
来源:《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2007年第期 作者:李咏梅;曾地刚
2.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凡纳滨对虾组织蛋白酶基因单核苷酸...
曾地刚;陈晓汉
焦磷酸测序是一种新型的DNA测序技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组织蛋白酶基因(Cathepsin-L,CTSL)在对虾的蜕皮周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96个凡纳滨对虾的CTSL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Y366355)的C681G SNP位点进行检测分型。结果发现C/C、C/G和G/G...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08年第05期 作者:曾地刚;陈晓汉
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凡纳滨对虾proPO基因标准曲线构建
孙双双;王亚军
酚氧化酶原(proPO)系统属于一种酶联级系统,在凡纳滨对虾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eal-time PCR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检测基因表达通用的方法,能对低丰度mRNA水平进行定量,可在体外对细胞活性进行评估,选择该方法进行外界环境因子胁迫下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组织p...   详情>>
来源:《生物技术通报》 2011年第02期 作者:孙双双;王亚军
第7章 凡纳滨对虾信号通路表达基因的研究
1.凡纳滨对虾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基因(Lv-SOCS)的...
刘凤艳;刘逸尘
为了探讨凡纳滨对虾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SOCS)在病毒引发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实验根据前期的转录组和表达谱结果提示信息,首次克隆了凡纳滨对虾的SOCS基因(Lv-SOCS,GenBank注册号:KJ000426),利用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并利用实...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4年第10期 作者:刘凤艳;刘逸尘
2.凡纳滨对虾基因组fosmid文库的构建及钙离子通道基因的筛...
马宁;曾地刚
本研究构建了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fosmid文库,该文库包含大约1.1×105个克隆,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35 kb.根据和果蝇钙离子通道基因同源的凡纳滨对虾EST序列设计引物,对文库进行了PCR筛选,得到1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显示该克隆包含有钙离子通道基因.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的基因克隆和分子选育等...   详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年第03期 作者:马宁;曾地刚
3.凡纳滨对虾内质网膜转运通道蛋白基因Sec61γ的克隆及表...
熊建华;盛小伟
以生长性状为指标分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的肌肉组织,构建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差减cDNA文库,进行斑点杂交筛选获得内质网膜转运通道蛋白基因Sec61γ基因,克隆获得cDNA全长编码序列及部分非编码序列。序列包含270 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的蛋白质为89个氨基酸,预测的相对分子质...   详情>>
来源:《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年第05期 作者:熊建华;盛小伟
4.凡纳滨对虾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Lv-STAT)基因的克隆...
张铃;刘逸尘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生物体内重要信号通路JAK/STAT的关键组分,在机体免疫、生长、发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实验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克隆获得了STA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Lv-STAT,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C779541),其ORF区全长2 373 bp,编码790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为90.68 ku...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3年第08期 作者:张铃;刘逸尘
第8章 凡纳滨对虾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1.凡纳滨对虾α-淀粉酶基因的SNPs检测
彭敏;曾地刚
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凡纳滨对虾SPR和SPF2个品种共40个样本的α-淀粉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AJ13352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找到9个SNP,分别是:C127T,A138G,T951C,T1083C,C1457T,A2147C,A2226G,A2297G,T2306C。其中1个SNP是第4外显子中的错义突变,2个SNP分别是第5和第7外显子中的...   详情>>
来源:《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2007年第期 作者:彭敏;曾地刚
2.凡纳滨对虾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SNPs分析
曾地刚;李咏梅
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在动物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寻找与抗病性相关的遗传标记,我们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了抗桃拉病毒品种(SPR凡纳滨对虾品种)以及桃拉病毒易感性品种(SPF1凡纳滨对虾品种、SPF2凡纳滨对虾品种)共104尾对虾样品的HSP70基因部分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发现了5个...   详情>>
来源:《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2007年第期 作者:曾地刚;李咏梅
3.凡纳滨对虾CTSL基因与生长相关的SNP位点的特征
朱景花;李义军
对3个凡纳滨对虾品系的CTSL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筛查,发现在生长指标差异的对虾中存在特征较为显著的7个SNP位点,其中3个属于外显子上的突变,4个属于内含子上的突变.B210对虾品系体重月平均生长量约为7.58 g,体长月平均生长量约为2.31 cm,B310对虾品系...   详情>>
来源:《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4年第01期 作者:朱景花;李义军
4.两个离子通道基因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不...
王艳红;胡超群
Na+/K+-ATPase广泛分布在多种细胞的细胞膜上,是维持细胞内外Na+、K+浓度梯度的关键酶,它参与细胞的离子转运、蛋白转运、维持离子平衡。sarcoplasmic reticulum Ga2+-ATPase(SERCA)是肌质网Ga2+-ATPase基因也在调控离子浓度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已知的Na+/K+-ATPase,SERCA酶全...   详情>>
来源:《“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 2014年第期 作者:王艳红;胡超群
5.凡纳滨对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马宁;陈晓汉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凡纳滨对虾40份DNA样本的组织蛋白酶L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经过对测序结果统计分析,共发现SNP 20个,分别是:A150C,T226G,G240A,C429T,T453C,G537A,C597T,C645T,G798C,C831T,C955T,C963T,C977T,C982T,G1001C,A1005T,C1117T,C1132T,G1367A,T1391C.其中6个S...   详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8年第04期 作者:马宁;陈晓汉
6.凡纳滨对虾组织蛋白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
马宁;陈晓汉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凡纳滨对虾40份DNA样本的组织蛋白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Y13924)进行SNPs检测。共发现SNPs 20个,分别是:A150C、T226G、G240A、C429T、T453C、G537A、C597T、C645T、G798C、C831T、C955T、C963T、C977T、C982T、G1001C、A1005T、C1117T、C1132T、G1367A、T1391C。其中...   详情>>
来源:《水利渔业》 2008年第04期 作者:马宁;陈晓汉
7.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陈晓汉;曾地刚
通过对5个微卫星座位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测,探究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有2~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3个,平均杂合度0.5755,平均多态信息量0.486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5053。全群基因纯合度0~...   详情>>
来源:《广西农业科学》 2006年第05期 作者:陈晓汉;曾地刚
8.凡纳滨对虾微卫星位点在两个选育家系中遗传的初步研究
张留所;相建海
利用两个选育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研究了10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特征。通过ABI310或3100测序仪检测,在所观察到的20个基因型比例(genotypic ratios)(10个微卫星位点×2个家系)中,有17个基因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微卫星位点TUMXLv8.220在两个家系中均存在无效等位基因,从而3个不符合孟德尔遗传...   详情>>
来源:《遗传》 2005年第06期 作者:张留所;相建海
9.荧光标记微卫星技术用于凡纳滨对虾不同家系亲权关系鉴定
彭敏;陈秀荔
应用荧光标记微卫星技术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进行亲权鉴定。挑选14个多态信息含量较高的微卫星位点,以人工选育建立的凡纳滨对虾5个全同胞家系为试验材料,采用Cervus 3.0进行亲权分析,并根据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   详情>>
来源:《水生态学杂志》 2014年第04期 作者:彭敏;陈秀荔
10.微卫星用于凡纳滨对虾育种过程中亲权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
王霞;刘小林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6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亲本(G0)及其后代(G1)的基因型分离情况,同时对G0和G1的所有座位期望杂合度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并且通过对G1群体每个位点的F-statistics分析检验群体的遗传分化,以期对凡纳滨对虾育种进行遗传监测。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4个等位基因。G0和G1的平均每个...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09年第05期 作者:王霞;刘小林
11.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曾地刚;陈晓汉
通过对5个SSR位点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测,探究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在5个SSR位点上有2~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3个,平均杂合度0.5755,平均多态信息量0.486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5053。全群基因纯合度0~0.8,平...   详情>>
来源:《水利渔业》 2008年第01期 作者:曾地刚;陈晓汉
12.凡纳滨对虾3个亲本及其子代群体的SSR分析(摘要)(英文)
栗志民;谢丽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凡纳滨对虾3个亲本群体(OI Q、SIS Q、Kona Bay Q)及其子一代(OI Z、SIS Z、Kona BayZ)共计120个个体进行遗传分析。计算6个群体在8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平均多态信...   详情>>
来源:《Agricultural Science & Te...》 2010年第03期 作者:栗志民;谢丽
13.凡纳滨对虾三个亲本及其子代群体的SSR分析
栗志民;谢丽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凡纳滨对虾3个亲本群体(OIQ、SISQ、Kona Bay Q)及其子一代(OIZ、SISZ、Kona Bay Z)共计120个个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8对微卫星引物在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5;各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均比观...   详情>>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第13期 作者:栗志民;谢丽
14.凡纳滨对虾大量ES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孙政;柳承璋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对虾养殖种。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测序是对没有基因组背景的生物进行功能基因分析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研究凡纳滨对虾重要功能基因、以及为筛选分子标记奠定基础,本文集成了一套快速高效的EST信息深度挖掘的方法,并对公共数据库中161 241条凡纳...   详情>>
来源:《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年第05期 作者:孙政;柳承璋
15.凡纳滨对虾EST-SSR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多态性检测
张琼;李喜莲
为了研究我国海南地区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繁育群体的种质资源多样性,选取14个比利时野生对虾的EST微卫星标记,以240个中国人工选育的凡纳滨对虾个体为研究对象,检测这些标记在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有7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5个引物(CNM-MG 345...   详情>>
来源:《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年第01期 作者:张琼;李喜莲
16.凡纳滨对虾α-淀粉酶基因PCR-RFLP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
辛静静;刘小林
采用PCR-RFLP法对379尾凡纳滨对虾α-淀粉酶基因(AMY)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AMY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引物AMY-5与AMY-6扩增片段均具多态性,引物AMY-5扩增产物有CC,CT和TT 3种基因型,AMY-6扩增产物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AMY基因AMY-5引物位点TT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在外显...   详情>>
来源:《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年第03期 作者:辛静静;刘小林
17.基于AFLP技术的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薛姝雯;刘小林
【目的】对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人工繁育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获得家系间和家系内的差异,为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抽查的凡纳滨对虾35个家系共计350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多态性条带,应用Popgene Version 1.31、...   详情>>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 2010年第11期 作者:薛姝雯;刘小林
18.南美白对虾两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张海琪;丁雪燕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技术对浙江省养殖的普通南美白对虾(简称P群体,下同)和SPF南美白对虾子一代(简称S群体,下同)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编码南美白对虾肌肉7种同工酶的18个基因位点中,EST-1、EST-2、EST-3和MDH-1位点具有多态现象;P群体和S群体的多态位...   详情>>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6年第01期 作者:张海琪;丁雪燕
19.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研究中AFLP体系的建立
王伟毅;徐景祥
凡纳滨对虾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要对虾养殖品种之一,然而良种选育研究仍相对落后,亟需采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加以解决.本文以凡纳滨对虾为材料,对预扩增体系、选择性扩增体系中的稀释倍数、dNTP浓度、Taq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00 ng基因组DNA采用5U PstI和5UMseI双酶切4 h,...   详情>>
来源:《台湾海峡》 2012年第03期 作者:王伟毅;徐景祥
20.零换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
刘均辉;栾生
针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本实验估算了零换水养殖模式下的遗传参数,分析该模式与大换水量养殖模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G×E),为后续留种、配种方案制定等育种规划工作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定向交尾建立了51个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   详情>>
来源:《水产学报》 2016年第04期 作者:刘均辉;栾生
第9章 凡纳滨对虾基因的体外表达
1.南美白对虾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比较
徐德峰;李彩虹
为获得高质量南美白对虾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模板,采用传统CTAB法、试剂盒和仪器法提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mamei,P.vannamei)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法和V3区16S rDNA扩增检测所得基因组的完整性、得率、纯度和目的片段质量。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得到的DNA结...   详情>>
来源:《生物技术通报》 2013年第12期 作者:徐德峰;李彩虹
2.凡纳滨对虾溶菌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活性检测
张海波;谭洪新
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淋巴细胞中提取的总RNA,经RT-PCR扩增溶菌酶基因(LvLy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将其克隆至pMD18-T并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取目的基因并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LvLys,转移到BL21(DE3)中诱导表达。经亲和纯化得到...   详情>>
来源:《海洋科学》 2009年第01期 作者:张海波;谭洪新
3.凡纳滨对虾溶菌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和活性检测
卞曙光;陈华新
原核重组表达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溶菌酶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变性和复性处理后活性仍较差。研究将凡纳滨对虾溶菌酶基因(Lvlyz基因)克隆至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电击转化毕赤酵母GS115细胞,经组氨酸营养缺陷培养基筛选和PCR检测获得转化子。对其进行连续甲醇...   详情>>
来源:《水生生物学报》 2010年第06期 作者:卞曙光;陈华新
价格:¥63.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