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世纪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和法律研究所,对全国30多个城市6000多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41%的学生有被威胁和打骂的经历;2003年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的“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安全”调查显示:55.6%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给受害者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引发社会上抵制校园暴力的浪潮。2016年的“两会”,遏止校园暴力成为最多的提案之一。
本文集从校园暴力的概念、校园暴力的成因、校园暴力的新特征、校园暴力中的女性角色、校园暴力的实证调查、校园暴力的多国比较以及校园暴力的防范与矫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剖析和解构。既可以看成是一本教科书,也可以寻求问题对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序言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些年新出现的现象,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我们过去对其感受不那么深刻,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更多的细节被曝光,校园暴力也有了新的形式。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在学校中就有“打狗崽子”的现象;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思想观念剧烈波动,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殴打、勒索、恐吓等元素在青年群体中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2016年2月17日,美国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分别被判处监禁13年、10年和6年,刑满后立即驱逐出境。如果三名被告以折磨罪被起诉,则这项罪名可以判25年甚至终生监禁。这件事在我国引发热议,不在事件的本身,而是两国司法机构的态度。我国校园暴力也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有些事件性质更加恶劣,但施暴者因此受到法律追究而承担刑事责任的仅占27.5%。我国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导致对待同样性质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时,我国法律和美国法律在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国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在美国却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青少年是一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正在经历从生涩到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经历对他们的影响是终身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其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大多是青少年群体甚至是幼儿,若对校园暴力事件处理失当,将会导致变本加厉的暴力恶性循环和严重的社会恶果。
在我国,校园暴力频发有着多重因素的存在,社会文化、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都是导致校园暴力的可能性诱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析,我们才能对校园暴力有更加理性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地对受害者简单的加以同情,对施暴者盲目的进行谴责。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