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的课程内容,精挑细选优秀教学设计文章,并按照教科书的结构顺序汇集整理,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参考。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三分诗七分读,本课的设计重点是指导学生诵读,交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让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用字的精妙,去领悟诗人在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及中流击水图中寄予的主宰天地的豪情。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2年第08期
作者:王安逸
2.《雨巷》教学设计
<正>[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中的"确定"与"不定",赏析本诗的"朦胧美"。2.探究本诗的"古典"与"现代"元素,理解现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3~5遍,体会《雨巷》的感情与节奏。2.查阅相关资料(如《新诗鉴赏辞典》),了解本诗的相关评价。3.比较郭沫若《炉中煤》与戴望舒《雨巷》...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5年第08期
作者:吴高扬
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1年第01期
作者:陈成龙
4.《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正>一、导入师: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艾青,用心聆听了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在一个漫天飞舞雪花的冬季,在阴冷孤独的牢狱里,写给一位平凡母亲的深情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也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歌的行文思路。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9年第05期
作者:任海林
第2章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正>【设计思想】本文选入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是学生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初中三年,学生们虽然初步打下了文言文基础,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烛之武退秦师》是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07期
作者:朱新敏
2.《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记载了战国末期秦、燕两国关系的一段史实。燕是小国弱国,公元前254年喜即位后,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王不礼焉”,太子丹逃归燕,图谋报复,终因国小兵弱,未能如愿。其间秦出兵蚕食各国领地,燕频受威胁。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引兵北上,直逼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05年第06期
作者:陆精康
3.《鸿门宴》教学设计
<正>一、背景介绍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08年第10期
作者:张琳
第3章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散文
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正>【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把握文章意图的方法,给文章内容快速定位,形成宏观把握文章的习惯。2.学会使用句子的"分析比较法",从而领悟文章深意。3.了解和学习作者及刘和珍等人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作者对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第25期
作者:雷俊彪
2.《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正>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小狗包弟》这篇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的命运无奈、人性扭曲的状况。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纯粹的作家严于解剖自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年第04期
作者:祝宇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正>一、教学设想本单元这篇课文题为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很多老师觉得本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上课时,很难上出精彩。于是,在教学设计上就想有意设计一些起伏。读者读这篇文章时,一般都只会看到梁任公演讲中的精彩之处,很少去看缺点,于是在品完优点之后。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年第02期
作者:李朝霞;祝宇
第4章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具有一般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着它独到的一面。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12期
作者:胡海燕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正>创意说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图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第25期
作者:孙华;江洪
3.《包身工》教学设计
<正>【教学目标】能够借助"速读"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案"积累字、词、体裁等基础知识,能够辨识"反讽"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理清并说出或写出文章线索。通过"引导—发现"、"合作—探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2年第21期
作者:张利波
4.因体施教,以读品“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正>设计说明《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设计时着重考虑两个方面:文体和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朗读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体会文章的文学色彩。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08年第09期
作者:方国来
第5章 表达交流
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教学设计
<正>【策略说明】1.例文导学。教师通过例文,将作文目标具体化,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2.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等视听冲击,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忆。3.训练提升。将学生交流片段作文和教师展示下水作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写作上领悟要旨,提升能力。4.合作探究。通过美读、问...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5年第12期
作者:刘薇薇
2.《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教学设计
<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写出人性美、人物个性的方法。2.学会发现人性美、鉴赏人性美、表现人性美。二、过程与方法1.发现并鉴赏人性美。2.通过分析找出这种美能烙印人心的原因——抓住了人物个性。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0年第12期
作者:张毅
第6章 梳理探究
1.《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正>一、教材分析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等形体的演变,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12期
作者:方仕勇
2.走进新词新语 探究流行文化——《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判断能力。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分析它们所反映流行文化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并能试着作出较深层次...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11年第03期
作者:庞俐敏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