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附子号称“药中四维”之一,有斩关夺将之气,其力雄奇,其效立捷,为扶阳第一要药,其“最有用,亦最难用”,临床如何用好附子而治病救人至关重要。
文集《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结合了理论与实例,从附子的功效,炮制,临床和中毒对策几个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附子及其应用。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附子概述
1.附子
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400g者,令人咋舌,人称“吴附子”。“最难用”,依我所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附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附子证难以辨识,不是在危急之际错失良机,就是因为治不对证而不见功效;第... 详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2003年第04期
作者:黄煌
2.附子运用的历史沿革
通过文献整理,总结附子运用的历史沿革,归纳了附子在药物学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功效,反映出附子的功效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总结并不断完善的。其历史沿革也体现了本草学和方剂学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尤其体现了方剂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功效的完善。 详情>>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03期
作者:叶俏波;邓中甲
3.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附子所组成的方剂共40首(包括5个隨证加附子方),是其仅次于甘草、姜、枣、桂枝的极为常用的药物。这里谨从诸附子方的运用规律上可以看出,附子不仅用于重症痼疾,而且用于外 详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05期
作者:李守业
4.中药附子的历史善用与现代解析
<正>附子号称"药中四维"之一,有斩关夺将之气,其力雄奇,其效立捷,为扶阳第一要药,其"最有用,亦最难用"(恽铁樵言),临床如何用好附子而治病救人至关重要。1历史渊源附子为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其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经应用于临床,当时医者就已知其... 详情>>
来源:《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年第03期
作者:高斌;高慧明
5.“亦药亦毒”论附子
附子一品,亦药亦毒,亦正亦邪,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非凡之疗效,在附子的使用指征,即舌、脉、神3点,以及使用剂量,炮制和煎煮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于附子的毒性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解毒之法。 详情>>
来源:《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05期
作者:林大勇;李海波
6.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
吴佩衡、范中林、刘民叔、陆铸之等一般都在30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450g,笔者先前作过介绍。其附子用量,确有过人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据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生介绍:“目前云南习... 详情>>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第11期
作者:张存悌
7.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
考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用附子时,最常见的配方就是四逆汤,吴佩衡更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近人... 详情>>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第12期
作者:张存悌
8.探古问今话附子之反
<正> 八五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有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同用”。笔者就此问题提出讨论,就教于同道。一、探古:自从《神农本草径》提出:药物七情“合和时之当用……勿有相恶相反者”的药物配伍理论以后,探求其中究竟 详情>>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01期
作者:方凡
9.重用附子起沉疴
"阳气者,或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疑难杂症多为阳气受损,振奋阳气,鼓舞阳气,是治疗疑难杂症的根本。重用附子治疗疑难杂症不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更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且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就作者临床上运用重剂附子治疗现代医学较为棘手的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详情>>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2013年第07期
作者:李红亮
第2章 附子的功效与主治
1.浅谈附子的效与用
附子自古就有"百药之长"之称,但据临床调查现在使用附子的医生为数并不多,使其实际疗效未能得到切实的发挥。要敢用、会用、用好附子,就必须全面掌握附子的性能,以期使附子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尤其是对疑难顽疾发挥应有的疗效。 详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22期
作者:叶常春;邵贵宏
2.附子功效的本草考证
附子的诸多功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和逐步完善,目前归纳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本文对附子功效的记载进行本草学、方书及医籍考证,附子各功效自古均有运用,回阳救逆在明清时期明确提出;金元时期,附子补火助阳的功效细化为以温脾肾之阳为主;散寒止痛在《神农本草经》已明确指出。该... 详情>>
来源:《中药材》
2015年第01期
作者:秦凯华;宋健平
3.《伤寒论》附子应用功效探析(一)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味辛、甘,大热燥烈,有毒,主入心、肾、脾经。其气味俱厚,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有回? 详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第05期
作者:柴瑞震
4.《伤寒论》附子功效应用探析(二)
附子在《药典》和六版教材《中药学》上的用量是3~15g,然而当今名医有的用大剂量至100g以上或更多,如上世纪50年代,被称“为火神”的四川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多重用至半斤,煎药时间多达12h之久,以使毒性大减;有的主张恪守典训用小剂量,对其用量之轻或重,... 详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第06期
作者:柴瑞震
5.合理使用乌头碱类的重要性
云南老中医吴佩衡,附子用大量时,采用每增10g多煎15分钟,有时长达3小时之久。乌头碱类之所以先煎,是因为此类生物碱亲脂性较强,并具有强烈毒性,不稳定,易被水解,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成乌头次碱,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及原来的2000分之1。附子久煎不... 详情>>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
2008年第21期
作者:芦玉珍
6.附子药效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
<正>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味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其性刚烈迅捷,为最有用又最难用之品,用之不当,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我们总结认为附子用药是否对证、剂量大小、药材品种、药材质量、炮制、给药途径、剂型与制剂工艺、配伍、服... 详情>>
来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04期
作者:曾茂贵;陈学习
7.基于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附子功效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近年来附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功效的研究进展,为附子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文献古籍中对附子功效的记载及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附子的报道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风寒湿邪之功。导致附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影... 详情>>
来源:《中国药物警戒》
2012年第11期
作者:于清民;栾永福
第3章 附子的炮制研究
1.浅谈附子的炮制及有效剂量
<正> 附子,辛湿有大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含有毒成分的生物碱。临床为减少其毒副作用以避免中毒反应发生,其炮制及有效剂量问题尤为重要。 关于附子的炮制,古代医家论述较多。陶弘景曰:“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雷斅曰:“凡使... 详情>>
来源:《中医函授通讯》
1995年第01期
作者:王洪权
2.附子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研究
1吴佩衡先生对中药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点评吴佩衡先生是我省著名中医学家。其精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运用,特别对证属三阴寒化重证的不同病种,擅长以大剂量中药附子组方救逆,被同道公推为云南省经方学理开创人,并雅誉为“吴附子”。先生对中药附子研究... 详情>>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5年第04期
作者:吴荣祖
3.附子减毒与增效—中药附子传统加工工艺创新研究
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先生也指出:“附子一药不在于制透而在于煮透,当前的炮制工艺有待研究改进。”刘成基认为:“附子炮制过程(浸、泡、煮等)生物碱(包括毒性生物碱)被破坏流失……ヒキ,ヒロシ等的研究认为,炮制附子中的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已减至呈现... 详情>>
来源:《药品评价》
2005年第05期
作者:吴荣祖
第4章 煎煮方法及量效关系
1.大剂量应用附子务必要久煎
目的观察附子不同剂量及同一药量不同煎煮时间的样品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差别。方法样品A-H分别以2.5g/kg、5g/kg、10g/kg、1010g/kg、10g/kg、20g/kg、20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毒性反应的症状、时间,动物的死亡情况。结果样品A、B未出性反应;相同剂量的C、D、E、... 详情>>
来源:《当代医学》
2012年第17期
作者:林娟;徐君
2.含有附子、细辛的经方煎服方法浅析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通过对所用药物的炮制;在使用附子、细辛的方剂中配伍能解毒或能抑制其偏性的药物;长时间的煎煮;根据病人的体质决定用药量的方法等,告诫后人如何安全用药。 详情>>
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04期
作者:刘华山;张永桂
3.附子的效用与剂量
近代老中医吴佩衡、刘民叔、李继昌用附子量亦大,一般均在30g以上。范中林老中医使用附子更是得心应手,1948年一位11岁的极期肠伤寒患儿,昏迷倦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状微细欲绝,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 详情>>
来源:《福建中医药》
2001年第01期
作者:李金兰;范尚坦
4.近20年附子超大剂量应用概况
比如有人[27]对吴佩衡先生运用附子进行小样本统计,发现中毒者竟有11.3%。另外,附子煎煮中,多只考虑其制毒效应,对附子不同功效的发挥考虑得较少;还有就是在煎煮制毒过程中,多考虑延长煎煮时间,对其他煎煮条件诸如压力等考虑也不够。④根据中医治病特点,复... 详情>>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2005年第02期
作者:罗昌国;张瑞贤
5.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详情>>
来源:《中医药通报》
2007年第06期
作者:孙其新
6.煎煮时间及配伍对不同剂量附子煎煮液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目的:考察煎煮时间及配伍对不同剂量附子煎煮液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阐述配伍对附子"增效减毒"的科学性,不同剂量附子煎煮液中毒性大小与煎煮时间的相关性,探索超大剂量煎煮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剂量、不同煎煮时间附子单煎液和复方煎煮液中6种生物碱成分含量,... 详情>>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01期
作者:林华;沈玉巧
7.附子煎煮过程中13种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精确测定附子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原碱、去甲猪毛菜碱等成分的含量,探讨附子煎煮过程中13种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应用和炮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gilent SB-C18色谱柱(2.1 mm×20 mm,1.8μm),以2 mmol·L-1醋酸铵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详情>>
来源:《药物分析杂志》
2015年第01期
作者:张意涵;杨昌林
8.附子的回阳救逆量效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附子回阳救逆功效的量效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制备附子供试药液,采用低钙任氏液建立离体蛙心心衰模型,测定振幅增长;建立肾阳虚小鼠模型,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内皮素(ET)及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指数,统计实验数据绘制量效曲线,线性回... 详情>>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年第09期
作者:邓家刚;范丽丽
第5章 附子的临床应用
1.经方附子应用的探讨
<正> 本文从探讨张仲景应用附子的经验出发,结合历来研究附子的文献资料,探索临床上如何恰当地应用附子的问题,现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说明:一、附子的功用及适应症根据功用及适应症,可将张仲景应用附子的方剂分为以下四类:1.回阳救逆:仲景常用生附子,治精神萎靡,手足厥冷,吐利烦躁,汗出如油,脉微... 详情>>
来源:《北京中医》
1986年第03期
作者:许信国
2.浅谈炮附子的临床应用心得
<正>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以四川江油及广西安顺所产为道地药材。附子是中医临床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峻猛之药,被誉为四大主帅之一,"乱世之良将"(张景岳)。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 详情>>
来源:《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
2010年第期
作者:宋震宇
3.应用大剂量附子临床治验举隅
<正>附子是应用最广的温里药物之一,因其大辛大热,可回阳救逆,温里散寒,祛风除湿,效果显著,常被用来治疗各种寒证,尤其是寒性重症。笔者受"火神派"理论启发,尝试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逐渐发 详情>>
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05期
作者:鞠诣然
4.超大剂量应用附子3例
附子是一味极为常用的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之功。然附子有毒,因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多例(少则30g,多则300g),从未发生一例中毒现象。而其要在于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确为寒证、阳虚证,所谓"大寒必用大热"。若为热证、阴虚证,用之毫... 详情>>
来源:《河南中医》
2010年第06期
作者:李志春
5.附子的临床应用举隅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于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附子只要经过正规炮制,合理配伍,合理煎煮,辨证论治,正确用于阳虚证、寒证,在临床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详情>>
来源:《光明中医》
2012年第01期
作者:王尤福;刘枫
6.蒋健应用附子案例及经验分析
附子以其卓著疗效和不良反应而备受医家关注,但附子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值得探讨之处。文章从临床验案出发,介绍蒋健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探讨附子临证应用指征及其量效关系。 详情>>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2014年第12期
作者:崔晨;耿琦
7.附子复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痹证患者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研究附子复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痹证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及其复方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中医证候积分不同,对56例受试者分别给予含不同剂量附子的中药复方水煎液口服,既定时间点采血并制备含药血浆样本,测取各样本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药动学仅检测出单酯型的苯甲酰乌... 详情>>
来源:《北京中医药》
2014年第05期
作者:侯秀娟;李方凯
8.谈附子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近年来临床上不断有食服附子中毒的报道,临床上也有不少关于附子安全用药及附子毒性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出导致附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主要与药物的炮制、辨证用药、药物剂量、药物配伍、煎煮方法、个体差异等相关。 详情>>
来源:《吉林中医药》
2010年第02期
作者:贾志杰
9.乌附类药物的应用
如开一代风气的上海名医祝味菊,云南名医吴佩衡等等。“火神派”的鼻祖人称“姜附先生”清末医家四川的郑钦安等等。名老中医李可所创制的破格救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生龙牡,磁石,麝香),重用附子30—200g,成功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并使百余例... 详情>>
来源:《光明中医》
2008年第10期
作者:王立书;董立均
10.附子治疗内科杂症的体会
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附子在中药学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药物,特别是在云南,名医吴佩衡被称之为“吴附子”。吴老把附子做为中药十大“主帅”之首,治疗各种疑难顽证药到病除,为应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开创了先河。笔者在20多年临床诊疗中,学习前辈... 详情>>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第06期
作者:杜明
11.附子治疗妇科疾病体会——附临床验案四则
附子补火助阳,能通行十二经,让阻滞不畅的经脉迅速流通起来。只要"交通"恢复,人体的自身疏解、修复、补养的功能就能很快得到发挥。文章尝试通过对黑附子治疗妇科疾病的体会阐述其在临床的更广泛应用。 详情>>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12期
作者:朱梅
12.从命门学说谈附子的临床运用
<正> 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代医家对大补命门真火及附子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笔者运用附子的临床经验,作一简介,供同道参考。一、命门概述命门是“生命之源”、“性命之门”、“生死之窦”。《难经》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神经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第八难... 详情>>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
1985年第01期
作者:陈菊仙
13.注重阳气与附子运用谈
中医基本理论强调阴阳平衡,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使人们产生了阴阳应是均等的认识,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理论错误理解,产生重养阴、重清热的错误理念,中医学术发展走了弯路。从《内经》以来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角度,阐明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阳为阴根、阳主阴从,阳非有余而是阳常... 详情>>
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06期
作者:关天宇
14.吴佩衡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二则分析
吴佩衡是当代扶阳学派重要传承人之一,研究其医案对理解扶阳学派及临床辨治大有裨益。本文选吴先生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二则,望能管窥吴氏潜方用药之一斑。 详情>>
来源:《四川中医》
2012年第11期
作者:赵春江;蔡辉
15.附子在温阳活血法中的应用
<正> 附子为温里药中第一品药,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有助心阳通脉,助脾阳健运,助肾阳益火之功,为温阳之要药。我省已故名中医吴佩衡氏推崇附子的应用,从临床到理论,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附子的临床应用及理论, 详情>>
来源:《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7年第02期
作者:张焜
16.附子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宋恩峰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研究了汉代张仲景对附子的运用,继承前人理论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附子的古今临床应用、炮制加工、煎煮法、配伍减毒及中毒后急救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附子临床应用体会及如何确保用药的安全性的问题。中医药是祖国... 详情>>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04期
作者:宋恩峰;孙文连
17.重用附子的临床体会
<正> 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药,性大温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通行十二经,具有温中,助阳,散寒,除湿,止痛,活血等功效。近代名医吴佩衡教授对附子的应用有较深的研究。他多年的临症体验:凡面色淡白无华,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心,动则心慌气短,自汗食少,畏食酸冷,溺清便 详情>>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
1990年第03期
作者:牛忻群
18.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初步探讨
<正> 大剂量使用附子,国内医界同仁,见解颇不一致。有的认为可能与滇蜀一带风俗、地理有关;有的则持非议;有的则云“匠心独具”。这不但给初学者带来困难,也给病人造成疑惧情绪。笔者有机会听到吴佩衡医师关于使用附子之理论根据及其经验之讲演,并看到他在我院会诊之76病例计92方(包括内、外、... 详情>>
来源:《中医杂志》
1962年第10期
作者:吕再生
19.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
通过结合医案对附子的退病反应进行探讨,把附子的退病反应归纳为缓症反应及正性反应,并对正性的反应的症状及其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 详情>>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09期
作者:翁銮坤
20.附子在《金匮要略》与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比较
<正>附子一直被古今医家视为补阳要药,医圣张仲景的四逆汤、真武汤等皆是应用附子的代表方剂。火神(扶阳)派医家祝味菊更是称附子"为百药之长"。现代名医吴佩衡、李可、朱良春等都是善用附子的医家。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从 详情>>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
2011年第04期
作者:张晓钢;向菲
第6章 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
1.不同附子剂量在方剂中作用规律探讨
本文通过对经典方剂中附子的剂量变化及功效分析,发现不同剂量附子的功用不同,应有效发挥附子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详情>>
来源:《北方药学》
2014年第07期
作者:房铁生
2.《医门擥要》中附子方药运用的特点探要
通过对《医门擥要》中附子方药运用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反映明代云南省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结合与云南四大名医吴佩衡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两位名家在云南对附子方药运用的某些共同特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两位名家又各有发挥,给后人以多方... 详情>>
来源:《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06期
作者:张晓琳;楚更五
3.《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探究
目的:研究《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济生方》中82张附子方,对其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附子方中温里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解表药、补阳药、理气药、收涩药、补血药是附子常配伍的药物。结论:《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体现重视... 详情>>
来源:《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01期
作者:张晓琳;胥筱云
4.四逆汤主治病证谱分布及附子用量分析
检索1979~2013年四逆汤医案209例,分析认为四逆汤的使用原则是:以"寒"为总纲,宜早用而不滥用;附子的常规用量虽无统一认识,但准确的辨证、合理的配伍、充分的炮制煎煮是保障其安全性的必备措施。 详情>>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01期
作者:尚云冰;娄政驰
5.附子配伍甘草减毒增效的研究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药,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但有大毒,多复方入药,常与甘草配伍应用,附子与甘草的组方是中医减毒增效配伍规律运用的高级形式。综述了附子与甘草减毒增效的合理配伍理论,可为经方方药研究开拓思路,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切入点。 详情>>
来源:《中医杂志》
2012年第16期
作者:张宇燕;万海同
6.吴佩衡附子与肉桂配伍经验
吴佩衡十分推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思想,临床除继承张仲景重视附子与干姜配伍,擅用四逆汤及其类方治疗阳虚阴寒证外,还善用附子与肉桂配伍以增强附子强心回阳之功,减缓附子毒性,避免附子、干姜的温燥之性。 详情>>
来源:《河南中医》
2012年第07期
作者:邵贵宏;叶常春
7.吴佩衡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
收录吴佩衡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67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吴佩衡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相应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详情>>
来源:《四川中医》
2012年第06期
作者:徐姗姗;郑丰杰
第7章 附子中毒解救之法
1.附子中毒10例分析
目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附子中毒机制、原因并总结、归纳附子中毒的原因,结果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附子中毒需要准确判断,掌握适应证。要把握给药计量,规范炮制方法,正确煎煮服药方法。合理的救治方法可以减少附子中毒的发生并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详情>>
来源:《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18期
作者:张兰芳
2.从2例附子中毒谈应用体会
<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故阳气,乃人的生命所系。《中藏经》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指出人的生死根本,故固护阳气,乃人的一生根本。这里笔者讨论的重点是在阳气受损的情况下,如何扶阳与用... 详情>>
来源:《江西中医药》
2014年第05期
作者:潘文谦;刘兰英
3.中药附子的毒性及中毒的防治
但大剂量使用附子且效如浮鼓者不乏其人,如云南吴佩衡常用附子30~sog江西周嘉善则认为“大剂量用附子(30~459),在顽固的寒湿痹痛及危急的阳虚病人中,往往能力挽沉官.可见用理并非一成不变,附子的剂量确与疗效密如相关。有人发现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并不取... 详情>>
来源:《菏泽医专学报》
1996年第02期
作者:黄征
4.对附子大剂量应用毒性问题的探讨
附子为有毒中药,其使用剂量理当严格限制。但自古以来,时有大剂量附子应用记载,也有医家因善用大剂量附子而扬名。因而,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就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详情>>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2009年第18期
作者:罗昌国;张瑞贤
5.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正>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各国住院病人经常发生药物(西药)不良反应,最低为1%,最高达到30%,一般为10%~20%。西药不良反应如此高的发生频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不少国家制定了西药不良反应的监察制度。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有46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药品监察合作计划,我国也于198... 详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8年第09期
作者:王琦;王前奔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