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文学诗歌散文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本文集以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的“唐宋八大词人”公开课为线索,一共八章,重点介绍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这八位著名词人的生平、个性及其代表作,把词人的生平、个性、代表作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以及词的基本知识等串接起来,让大家了解唐宋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唐宋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人文环境,了解唐宋词多样化的情感、意境、风格与写作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文学写作能力。

更多
收起
楼十八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12869人阅读
7916人阅读
第1章 文人词鼻祖温庭筠
1.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刘泽;子沐
<正>温庭筠(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自幼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   详情>>
来源:《中学生》 2012年第36期 作者:刘泽;子沐
2.花间鼻祖的翘楚之作——温庭筠《菩萨蛮》
半夏
<正>后宫剧《甄嬛传》一时热播,内中将唐人词作《菩萨蛮》作为插曲歌词。必须承认,得当契合的旋律,会令合体于其中的文字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即便这个文字作品原本即十分著名。当然,曾经非常著名但现今不那么著名,或者相当不著名,并非因为那些作品本身的资质,而是时代口味的变化缔造的嬗变...   详情>>
来源:《文史知识》 2013年第04期 作者:半夏
3.“列锦法”与“意象并列”——温庭筠《商山早行》新赏
李元洛
<正>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遥忆上个世纪的1956年,我这个中师学生由于命运的眷顾,在毕业之时,就将自己的名字写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花名册。入学不久,系里请来贺敬之座谈并演讲。其时他年方而立,但早已以歌剧《...   详情>>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1年第Z1期 作者:李元洛
4.莫上高楼休独倚,情深脉脉似水流——赏析温庭筠《望江南...
高淑芹
<正>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约812~约866),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晚唐词人。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但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因而行为放荡不羁。他诗词并工,诗歌创作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年第09期 作者:高淑芹
5.切切之情 惶惶之意——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赏析兼...
黎修良
晚唐词人温庭筠既创作了很多奇丽浓郁、辞藻华艳的词章,也创作了一批朴实淡雅、清疏明快的词篇,《更漏子》即为代表。通过《玉炉香》及其他词作的赏析,可以感受到温词笔调委婉含蓄、意境疏淡清真、情感哀怨恣肆的另类特征。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年第04期 作者:黎修良
6.宋代词人对温庭筠词的借鉴与创新
蔡慧;钱锡生
温庭筠的词不仅在《花间集》中被尊为典范,在宋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词人在创作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温庭筠词进行借鉴与模仿,这种借鉴有的是字句的搬用和化用,有的是风格上的模仿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很多宋代词人又能对温词有所超越,使宋词具有自身面貌的独特性和内容风格的多元性。   详情>>
来源:《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03期 作者:蔡慧;钱锡生
第2章 赤子之心李后主
1.论赤子之心与李煜词创作
郭步山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南唐后主李煜内心纯朴,民国学者王国维先生曾经评价其有一颗赤子之心。李煜词风清丽感人、直抒胸臆,其词的艺术特质显然和李煜那颗赤子之心密切相关。本文从李煜前后期词作中彰显的赤子之心这一角度切入,阐述赤子之心与李煜词创作风格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李煜词中...   详情>>
来源:《考试周刊》 2014年第69期 作者:郭步山
2.千古词帝——李煜词的意象赏析
张新红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不仅继承了花间词派的风格,也开启了宋初婉约派词新的词风。李煜的词,韵味神异、高奇无匹,他打破了文人专事雕琢的局限,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词的意象上,都达到了高超的境界,在唐宋以来中国文坛,特别是词的创造和研究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该文在论述李煜词的风格及艺术成就...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2015年第02期 作者:张新红
3.独上西楼,处处皆愁——简析李煜《相见欢》
李新艳;岳磊
李煜后期的词作大都凄婉悲愁,现以《相见欢》为例分析李煜词中对"愁"的表达。《相见欢》中的景物意象寓意着忧愁,古典诗词中西楼、残月、梧桐、清秋都寓意着凄凉、哀婉、忧伤、悲愁。下阕词人直抒心中的离愁,欲说还休、曲折压抑的千愁百结胜于痛哭流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使读者产生共...   详情>>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2010年第07期 作者:李新艳;岳磊
4.空灵俊逸 宛转妙曼——李煜《长相思》词鉴赏
史宗秋;彭洁莹
<正> 云一绢,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是一首闺怨词,从词的内容、风格来看,当是后主前期作品。上片用简笔勾勒闺中女子的容貌装束和神情意态。"云一绢"指女子浓密滑软的秀发轻柔如云,它高挽成盘涡状的发髻。"玉一梭"指像梭一般束发...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03年第10期 作者:史宗秋;彭洁莹
5.狼藉残红景 凄婉伤神情——李煜《乌夜啼》赏析
王海萍
<正>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别号蓬峰居士,又号钟山隐士。在位15年,纵情享乐,不修政事。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幽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04年第09期 作者:王海萍
6.朦胧的手法,感人的意境——李煜《捣练子》赏析
金杨
李煜《捣练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一种莫明的离怀愁绪。全词从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入手,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氛围。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15年第06期 作者:金杨
7.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
王双凤
<正>《虞美人》《浪淘沙》两首词的绝望情绪可以从李煜个人的命运性情及词本身进行探究。一、薄命君王的命运,赤子情怀的性情是绝望情绪的深层原因李煜身为一国之主,极尽繁华,也历尽耻辱,惊涛骇浪般的命运将他颠至谷底,回首往事,对比今况,不由得陷入一种无可排抑的绝望中。李煜的绝望是一种"有...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4年第09期 作者:王双凤
8.先“读”人后读词——浅谈李煜特殊经历所体现的词风特点
许龙珠
从李煜的特殊人生经历浅谈其词作,结合所处历史背景,"本色"文风以及前、后期词风变化,体味其词风特点。   详情>>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02期 作者:许龙珠
第3章 奉旨填词柳三变
1.柳永的生平仕履和词作路径
李修生
本文主要是根据宋人别集、笔记、方志等文献资料中关于柳永的记载,以及柳永的作品,重新考索柳永的生平仕履和词作路径。关于柳永在晓峰盐务任职的时间,通过考察晓峰盐场的建场始末和它所在地的沿革,认为:柳永是在年轻时,在明州鄞县富都正监所属晓峰务工作过的管勾类人员;并推论他在中进士以前...   详情>>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3年第01期 作者:李修生
2.柳永“奉旨填词”源于宋仁宗的爱护
陈家萍
<正>柳永的粉丝们真要感谢一个人:宋仁宗赵祯。正是他御笔一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才使柳永成为一代词霸。关于仁宗此举,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有"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美之文"一说,将之归结为仁宗不喜欢艳俗之词,不喜欢柳永的放荡行径。对   详情>>
来源:《国学》 2011年第08期 作者:陈家萍
3.“弦管新声”与“浅斟低唱”——柳永词体观
高晨;田婷婷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对宋代及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千百年来,关于柳永的词体观念,研究者各执己见,至今仍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柳永作品中所言"弦管新声"和"浅斟低倡"为理论视角,从慢词的数量、词调种类、后人的传习阐释了其对词史发展的贡献,并论述了词人流连于舞...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4年第21期 作者:高晨;田婷婷
4.从《雨霖铃》初探柳永
阮时英
文人一生的经历决定了他创作的格调。想追求功名利禄的柳永被宋仁宗一纸批文打入"冷宫",开始了他坎坷的一生。正是因为柳永少年时就混迹于烟花柳巷中,所以他的诗词内容多以风花雪月为主。词中的男女主人公恩恩爱爱,爱恨离别。后期的创作中,范仲淹把柳永带到西部边塞,给了他人生当中第一次经历...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1期 作者:阮时英
5.风华不减唐人高处——鉴赏柳永《八声甘州》
陈永红
柳永《八声甘州》是其羁旅行役的代表作。本文结合该词的具体内容,对其结构形式、艺术技巧等进行细致入微的鉴赏。并在鉴赏过程中,联系同类词作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柳永创作艺术的独特性。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4年第36期 作者:陈永红
6.异代同声唱杭州——柳永《望海潮》与关汉卿【南吕·一枝...
徐语诗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与柳永《望海潮》堪称描写杭州的双壁。文章从文本的语言,宫调,曲牌的不同比较出他们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这是由于他们时代的不同,描写对象的,所处位置的差异,所以选择相应语言,宫调,曲牌来表达。   详情>>
来源:《群文天地》 2013年第02期 作者:徐语诗
7.柳永词在宋代的传播与经典化
夏明宇
柳永词在宋代流播广远,迎来天下咏之的接受高潮,柳永词的经典地位自宋初即已确立。柳永词的经典化是与其内质分不开的,包括雅俗兼容的审美旨趣、叙事体的创作技艺等内部要素,这是由柳永的雅士身份与落魄际遇所决定的。柳永词经典化的外部因素,包括文人与市井百姓的接受、评论家的批评与揄扬、...   详情>>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2015年第04期 作者:夏明宇
第4章 自是一家苏东坡
1.“自是一家”说是非
星汉
<正>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这在今天看来,是应当肯定的。但在当时,文人们的看法,未必如此。《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详情>>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2015年第05期 作者:星汉
2.“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敢于创新的苏轼
余志芳
<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出现在课本里的经典名句吗?是的,它们都出自苏轼的笔下。苏轼,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义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又...   详情>>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第03期 作者:余志芳
3.一首壮词中的幻灭迷梦——浅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陈国华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苏轼流传千古的名作,以其鲜明的豪壮特色开一代词风,但其间隐含的幻灭感也显露出中国士大夫遭遇人生挫折之后重新思考人与世界关系的心灵镜像。这种豪壮中有悲情的镜像成为中国文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模式。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在对词作本身作出解析的同时,分析作者的心路历...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5年第07期 作者:陈国华
4.借物咏怀 独具标格——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何敏怡
<正> 托物言志,借物咏怀在古诗中常常出现。但以词咏物,借以抒怀,在北宋苏轼之前的文人词中并不多见。即使有,水平也不高。这与咏物词的难写有很大的关系。张炎《词源·咏物门》中曾说:"诗难于咏物,词尤为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这在某个程度上说明咏物词分寸的难以把...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02年第Z2期 作者:何敏怡
5.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
刘尊明
本文主要选取《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这三个重要词调,考察苏轼在用调和创意方面所表现出的特色和成就,并借以观照苏轼在词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占据的重要地位。   详情>>
来源:《文艺研究》 2007年第05期 作者:刘尊明
第5章 山抹微云秦学士
1.简析花间词派与婉约词派的异同
李鹤男
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在我国词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婉约词派是在花间词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点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试从存在时期、题材和内容、审美欣赏角度、流派内涵广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五个方面来探析花...   详情>>
来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04期 作者:李鹤男
2.融事入词、用典达意、婉约柔美——秦观词作探微
杨映雪;李金松
秦观是北宋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其词在叙事艺术上造诣颇高,融事于词,多用白描。一首词十几个或几十个字,若想在这样短的篇幅中将一个故事的主要脉络点出来,只言片语就使读者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境和思考,需要不凡的功力,而秦观就是这样的词人。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典故,秦观存世词大约96首,其中用...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08期 作者:杨映雪;李金松
3.浅析秦观《浣溪沙》的美学意蕴
谢思妤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大致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派"与"豪放派"。秦观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浣溪沙》是他的一首代表作。本文试图从美学意蕴的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词,浅析该词所具有的文学与音乐上的双重美感。   详情>>
来源:《戏剧之家》 2014年第10期 作者:谢思妤
4.咀嚼无滓 久而知味——读秦观《望海潮》
高青
<正>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09期 作者:高青
5.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秦观词的“召唤结构”——以《满庭芳...
刘晓
"召唤结构"是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用以指称文学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秦观词深婉含蓄,具备典型的"召唤结构"。其词中的诸多"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阐释空间,成为吸引读者进行审美参与的动力性因素。以《满庭芳》(山抹微云)为例,我们可以窥见秦观词的"召...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年第07期 作者:刘晓
6.从美学的角度浅析不同的七夕之悲——对比秦观与朱淑真的...
韩梦迪
同样是七夕,同样是《鹊桥仙》,但是由于两位作者在不同心境之下,所以表达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蕴。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秦观与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与两者的生活背景,得出两首《鹊桥仙·七夕》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升华出两者所具有的不同的美学价值。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 2011年第13期 作者:韩梦迪
7.从历代词选、词评和唱和看秦观词的传播和地位
钱锡生;陈斌
通过历代词选、词评和唱和来对秦观词的传播和地位做一定量分析,入选率、词评率和唱和率越高,说明秦观词的影响力越大。其中,《满庭芳》(山抹微云)和《踏莎行》(雾失楼台)、《千秋岁》(水边沙外)分别成为其前期恋情词、后期贬谪词中最有地位的经典词作。由此统计,可管窥秦观词在历代受欢迎的程...   详情>>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第02期 作者:钱锡生;陈斌
第6章 词中老杜周邦彦
1.周邦彦——北宋词之大成
曹凡
作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一直以来并未被给予很充分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周邦彦对柳永、苏轼、秦观、贺铸的学习借鉴来论证周邦彦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当时及后世的艺术贡献。周邦彦一生致力于婉约词雅化,是以一己之思力,得柳永之铺陈、苏轼之开豁、秦观之清蔚、贺铸之风华...   详情>>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2012年第11期 作者:曹凡
2.无可奈何花落去——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赏析
李风娥
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是一首咏物词,但绝不单单是咏物,而是词人借蔷薇花谢寄托自己强烈的身世之感。   详情>>
来源:《雪莲》 2015年第21期 作者:李风娥
3.深沉的郁闷 狂热的追寻——周邦彦《瑞龙吟·春词》赏析
陈昌安
<正>瑞龙吟·春词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14年第03期 作者:陈昌安
4.另类情怀 别样写法——细读周邦彦的《渡江云·晴岚低楚...
王荧荧
<正>叶嘉莹教授在解读周邦彦的《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时指出,这首词蕴含着作者关于宦海浮沉的感叹,对此,我深表赞同。本文拟在叶教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批评的分析方法,通过文本细读,进一步探讨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如果说叶教授偏重于解答"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我就偏重于...   详情>>
来源:《东方艺术》 2012年第S2期 作者:王荧荧
5.一阕平等主体的爱情悲歌——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范海浪;周军
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周邦彦,上承晚唐五代及宋初的传统词风,近师柳永、秦观的新声慢词,宦海沉浮、飘零辗转的命运及自身绵密细腻的情思,遂使他的长调慢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相思怀人之词《解连环·怨怀无托》中,词人站在恋爱主体平等的立场之上,吟唱了一阕百转千回的爱情悲歌。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8期 作者:范海浪;周军
6.周邦彦抒情手法的特色与形成原因探究
田郁涵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是婉约词派重量级代表人物之一,其词典雅、精致的风格被后世广为传颂。周邦彦擅长慢词创作,并因其精通韵律,开创了不少新词牌,其抒情手法较为别致,即在抒情咏物中融入叙事情节,并且典故渗入不易察觉,其格律严谨,被后世格律词人所崇拜,誉为"词家之冠"。   详情>>
来源:《现代交际》 2015年第08期 作者:田郁涵
第7章 别是一家李易安
1.从《一剪梅》到《醉花阴》看李清照少妇词的两种风格
丁雪艳
一般而言,以南渡为界,李清照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其实,李清照前期词中风格也并非一辙。李清照前期词可分为两个阶段:少女及少妇前期词和少妇后期词。从《一剪梅》到《醉花阴》是李清照少妇生活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从相思无限、两地传情到孤单独居、冷清寂寞。这两种状态,反映到李清照的词作中,也...   详情>>
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第08期 作者:丁雪艳
2.愁煞在藕花深处——“李清照”的千年争渡
徐思琴
纵观千年文学舞台,李清照有无人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李清照取得词坛桂冠的原因,不仅仅是李清照那独创一派的词风,将人生的愁苦书写得淋漓尽致,还有李清照将苦与痛幻化为美丽的词篇,一生争渡,终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呐喊,让我们时常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她的影子。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一是叙述李清...   详情>>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第09期 作者:徐思琴
第8章 英雄词人辛弃疾
1.论辛弃疾之词
厉益君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是词风格的集大成者。他继承苏轼"以诗为词",并发展到"以文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开创了独特的"稼轩体"。辛弃疾的词豪放不羁、沉郁豪壮,并兼容寂静婉约、清新质朴的风格,可谓风格多样。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词在词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详情>>
来源:《赤子(上中旬)》 2015年第12期 作者:厉益君
2.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蒙曼
<正>说到辛弃疾,可能大家第一个想起来的概念是词人,或者更细致一点,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历史上和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开拓了宋词的格局,把词从小儿女变成了大丈夫。他还有个称号,叫"辞中之龙",这是个不得了的名号。但是,辛弃疾并不只想当个词人。他的门人给他的词集作序的时候就说道:"公一世...   详情>>
来源:《文史天地》 2015年第05期 作者:蒙曼
3.一腔幽愤 不泯童心——辛弃疾《清平乐》欣赏
黎烈南
<正>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之佳作,往往于写作期间,字句从肺腑中流出,不假修饰,而深情存焉。辛弃疾的这首乡间小词,句句如话家常,其实在文字后面,   详情>>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2013年第04期 作者:黎烈南
4.英雄无觅处,词中遣悲辛——辛弃疾之《青玉案·元夕》赏...
陈婧
《青玉案·元夕》一词是辛弃疾借温馨、热闹的元宵佳节衬托自己"自怜幽独"之心境的一首撼动人心的婉约之词。它不同于辛弃疾其他的"英雄之词",这首词在感动读者之余,亦折射出他生在末世却能在政治打击下"独善其身"、孤高淡泊的高贵品质。辛弃疾作为"归正人"总不被朝廷重用,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年第12期 作者:陈婧
5.悲恨幽怨 壮志未酬——浅析辛弃疾婉约词所展示的内心情...
吴永来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词人,也为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他扩大和深化了婉约词的内涵,并且通过对女性闺怨相思的描写展示出辛弃疾对外敌的憎恨,对祖国的忠贞,这正是辛弃疾思想境界的基础和核心,而对劳动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山水的心仪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所以,辛弃疾婉约词的...   详情>>
来源:《2013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 2013年第期 作者:吴永来
6.难觅知音独惆怅 寄情山水显豪情——辛弃疾《贺新郎·甚...
陈才;李士明
<正>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1]P11《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就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豪"。现将这首词抄录如下: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2008年第10期 作者:陈才;李士明
价格:¥38.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