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烂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其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亦作“楚词”。千百年来,数代人接受楚辞的熏陶并对楚辞进行研究,尤以当今学者从文学意象角度又对楚辞进行再次挖掘,成果颇丰。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楚辞意象研究综述
1.楚辞意象研究综述
<正>论及《楚辞》,先贤多或考察其作家之生平与思想,或研究其作品之真伪及版本,抑或将观照视角转向文学"外部",从"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层面切入进行关联审视,①却较少对作为文学本体性重要表征的意象作系统探索,②这就使得《楚辞》研 详情>>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2011年第03期
作者:罗建新
2.屈骚意象论
<正>《诗经》与屈骚是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它们以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础.其中,诗歌意象的建树,对后世影响甚大.这里,拟对屈骚意象的内涵作一初步的分析. 详情>>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1994年第06期
作者:李建国
第2章 楚辞文本意象研究
1.巫术与象征——谈屈赋中的鸟兽草木意象
<正>屈原的诗文创作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将花鸟草木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发展为象征的艺术手法,突出地表现为“以物比人”。汉代王逸《离骚》序中明确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贤;恶禽臭物,以比谗倿……虬龙鸾凤,以诧君子,飘凤云,以为小人……”朱熹则一... 详情>>
来源:《泰安师专学报》
1995年第03期
作者:范正声
2.幽怨之符号:楚辞的飞鸟意象浅释
鸟意象在神话传说、《诗经》、道家、儒家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渊源,楚辞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的"以鸟比人,鸟分善恶"的比兴手法,形成了高挚之鸟型、困顿之鸟型、佞险之鸟型等意象的范型,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2008年第10期
作者:刘斌
3.《楚辞》中的猿猴意象内涵及猿猴崇拜痕迹探析
楚人与猿猴有着很深的羁绊,"猿猴"意象是《楚辞》意象群中重要的一类,作者以"猿猴"意象来渲染环境、抒发感情,借猴的皮滑以讽喻奸小,借猿的高洁以标榜贤能。春秋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猿猴"意象的内涵以渲染环境为主,秦汉时期则被纳入"赋比兴"的修辞体系中。伴随着意向内涵的改变,出现了"猿"与...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年第03期
作者:孙金凤
4.试论楚辞“荃”、“荪”喻君的原始意象
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残留着楚人对远古氏族祖先昌仆氏的原始记忆,表现了诗人与君同祖的血缘宗亲情感。 详情>>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6年第05期
作者:熊良智
5.《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 详情>>
来源:《云梦学刊》
1995年第02期
作者:周建忠
6.论楚辞的夜、时间、命运意象
关于意象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本文采用固有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要指表意之象,即融合了主观心灵与意志,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艺术形象。一般而言,诗歌总是特别注重意象的创造,意象乃其抒情达意的基本审美结构单位。楚辞[1]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诗体,因此,只有通过意象才能体现其审美情感。 详情>>
来源:《船山学刊》
2007年第01期
作者:陈冠梅
7.离骚“求女”意象勾沉
离骚“求女”意象勾沉@刘士林$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7①参看骆宾基:《中国上古社会新论》,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177页。②、③、④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第178页、第162-163页。⑤、⑧、⑨、⑩参... 详情>>
来源:《江汉论坛》
1997年第09期
作者:刘士林
第3章 楚辞文本意象——香草美人
1.香草美人意象浅析
《楚辞》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自汉代开始,学者便对《楚辞》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其中对香草美人意象的研究注释尤为丰硕,可以说意象研究是《楚辞》研究的核心。《楚辞》是我国诗人最早的有意识地运用意象来写诗并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的著作,并且开始大量地使用了香草美人意... 详情>>
来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06期
作者:王建
2.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
屈原在其楚辞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审美表现观,并影响了后人诗人、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其实,屈原楚辞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自我心志愿望的一种艺术方式。但是,这种比兴手法被作者寄托情感有了现实性情感性的意义,而脱离了单纯艺术手... 详情>>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2015年第01期
作者:蔡伟
3.比德于“香草美人”——试论屈原楚辞的审美意象
"比德"是古代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常以自然之物比君子之德。楚辞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君子之德,影响了后代中国人的美的创造,促进了"比德"文学的发展。 详情>>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汪冬梅
第4章 楚辞意象经营
1.认同思维与意象创造——论屈赋的意象运用
<正>伟大诗人屈原是轻型躁郁症患者,那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病人不仅脑子聪慧、灵敏,且易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品。屈原之所以创造出如此辉煌的诗篇与他的创作心态和思维方式有直接关系,他的病症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思维奔逸和意念飘忽,其中表现为创作诗文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且内容丰富、充实... 详情>>
来源:《泰安师专学报》
1996年第01期
作者:范正声
2.屈骚的意象、手法、风格——屈原艺术个性研究
<正> 屈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文”(刘勰语)。届骚象喜玛拉雅山的高峰,耸立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屈原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历代任何作家不可比肩。因而,研究他的艺术个性,不但对于深入认识屈骚,而且对于透彻了解中国文学发展,乃至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借鉴,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仅... 详情>>
来源:《文艺研究》
1991年第02期
作者:戴志钧
3.论《离骚》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年会1992年10月9日至13日在山西临汾举行,会议收到论文96篇。我刊特邀请四位屈学专家从中推荐出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次盛会的学术概貌。限于篇幅,本期选登了13篇论文的提要,以飨同好.各篇提要,均录自会议印发的《论文提要》,其中两... 详情>>
来源:《云梦学刊》
1993年第01期
作者:潘啸龙
4.从包山楚简看《离骚》的艺术构思与意象表现
以包山楚简》二0———二0二)(注)为便于排印,凡《包山楚简》原释文之可据者,只录释文,不列本字;必要时,换为简化字。下同。从上述例简看,这类占卜,是以“事王”是否“有咎”为贞问中心,余者皆如此。而且关心的范围,除一般“... 详情>>
来源:《文学遗产》
1994年第02期
作者:汤炳正
第5章 对楚辞的接受研究
1.论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
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人们不仅重视它,甚至把它当成“超逸”风神的象征;屈原作为一种人格范型,已通过民俗的方式深入人心,与他有关的地望和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楚辞》这一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此时期的文人比两汉更看重它的抒情性和华美的艺术形式,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九歌... 详情>>
来源:《求索》
2006年第10期
作者:郭建勋;毛锦裙
2.李商隐无题诗与香草美人意象
“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发轫于屈原,而李商隐则在无题诗中升华了“香草美人”的蕴涵,进一步诠释了“香草美人”的时代性,赋予其理想性特征与艰难性特征。 详情>>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年第01期
作者:谢忠凤
3.屈骚和汉大赋意象浅论
本文从意象角度对屈骚和汉大赋进行比较,着重于二者在意象类型、意象组合、意象方面的不同,并认为这些不同造成屈骚和汉大赋分别属于抒情文体和描述性文体,这抒情性文体和描述性文体正是屈骚和汉大赋的根本区别。 详情>>
来源:《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6年第04期
作者:王琰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