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张福绥,男,汉族,1927 年 12 月27日出生,山东昌邑人,无党派人士,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2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家科技兴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2016年2月9日17时35分,这位暮年耕海人永远闭上了眼睛,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89岁。他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德高望重的师长,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本文集主要汇编了张福绥院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包括扇贝、硬壳蛤、牡蛎等在内的中国重要经济双壳贝类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关于其本人的学术及新闻报道,同时附上了先生对贝类行业乃至整个中国水产业的感悟与思考内容;综合上述、汇编成集,谨以此文集缅怀先生。
耕海牧贝六十载——缅怀张福绥先生
张福绥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专家,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科和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的奠基人。他潜心从事贝类学研究60余年来,为贝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60年代开展海洋贝类分类区系研究,使我国由记录、比较水平提高到区划地理学水平;70年代从事贻贝增养殖生物学和幼体生态学研究,首创了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育苗单产达1000万粒/m3,创世界最高记录;首次系统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解决了建立自然苗场的关键技术,使我国贻贝产量居世界首位;80年代初引种美国海湾扇贝,在产业规模上解决了亲贝性腺促熟、控温育苗、适宜活饵料、高效附着采苗和中间培育及海区浮筏养成等系统产业技术,在中国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范例,直接推动了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至1996年累计产值60亿元,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近10年来世界上非凡成功的水产养殖项目之一”;90年代引进不同地理种群的墨西哥湾扇贝至南海和东海,在南海形成产业规模,引种复壮研究及时解决了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衰退问题,保证了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海湾扇贝仍然是我国近海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年产值逾十亿元。近年来他密切关注中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种质、病害、环境和产品质量四大问题,提出了“生态养殖与工程化养殖并举”、“离岸养殖”、“清洁生产”等系列新思路和新措施,指导创新团队在引种基础上成功培育出两个海湾扇贝新品种并推动其成为产业的主导良种,还基本厘清了我国巨蛎属牡蛎的种类和分布,推动了我国贝类适应进化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6年2月9日17时35分,这位暮年耕海人永远闭上了眼睛,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89岁。他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德高望重的师长,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张福绥院士一生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价值理念。他严以修身,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海洋农业产业发展和渔民福祉民生,潜心科研,硕果累累;他宽以待人,工作中讲求大局,敢于实践,淡泊名利,为人忠厚;他严以律己,学风严谨,诚信做人,为人师表,桃李满园。他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