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中国的民俗节日是地方志“社会风土”篇必记的内容之一。节日是中国先民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一系列过渡点。社会发展至今天,中国节日在逐渐变冷,我们自己的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西洋节日却一年比一年红火,于是人们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构建保护的思路,实施保护的方案。
《中华方志·七夕节》辑编了方志中记载的或引用方志记载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的历史与习俗。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民间也称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
关键词:
七月七 七夕 情人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民间也称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载,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乞巧节被后人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汉代已不知姓名的诗人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宋代诗人秦观在诗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了爱情的千古绝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2007年,“七夕贡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西和乞巧节(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