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地方志,是志书及与其有关的方志机构、方志编纂、方志工作、方志事业、方志文化等事项或活动的总称,简称“方志”。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狭义上的地方志仅指志书,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有独特的写作体例和格式,有严格的选材要求,有各种研究参考价值。
方志记述空间是行政区域的有:国志、省志、自治区志、直辖市志、市志、县志、乡志、镇志、村志等;记述空间不是行政区域或跨行政区域的有:山志、江(河)志、海域志、海岛志、寺(庙)志、南极志等。
中国的民俗节日是地方综合志书“社会风土”篇必记的内容之一。节日是中国先民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一系列过渡点。民间主要过节的日子由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的奇数重叠节日和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四个满月之日构成的节日为主,这些节日的日子有可能是以古历十月历(一年只有十个月)确定的,可见中国节日历史之悠久。现存的偶数重叠节日仅有二月二和六月六还有部分群众在过节,其他的偶数节日均与佛道有关,过节的人也仅局限于佛道的信徒。同时,十二月历确定之后,民间又诞生了腊八节、祭灶节和人日节,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社会发展至今天,中国节日在逐渐变冷,我们自己的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西洋节日却一年比一年红火,于是人们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构建保护的思路,实施保护的方案。
《中华方志·春节》辑编了中国春节期间的各种习俗。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多称为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各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