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2012年,社交网站如人人、开心等可谓风靡一时。我是爱凑热闹的,注册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账号。有的没的就想发布一下。与其说天真倒不如说愚蠢,我以为在网络上关注徐静蕾的微博就可以跟她互动,以为在开心发表一条动态全世界都会知道。它们无一不成为不恰当地使用网络的恶果。
互联网是最好诠释把谎多话几遍也就成事实的地方。比如,我在摩根士丹利的官网免费下载了金融词汇中英版,然后发布在百度阅读,然后通过搜狐发布新书上架资讯,然后在我任职的公司的微信订阅号中推送(PS:当然是有关键词植入的),然后百度学术与阅读对接,这本电子书就收录在百度学术了。再如,2013年我跟利兹大学博士一起写了一篇图书评论,这位博士现在现在已就职于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而我因为与他一起写的文章发表在《地理学报》而其编辑人员将他读博士的大学放在了我们两个作者下面,结果在互联网中搜索的结果就是我的名字、他的名字、利兹大学,而知网成果库中我的大学默认成了利兹大学。所以,目前的互联网是一个不太负责的地方。我个人认为,相对于温和,客观,严肃的内容,刺激的,偏激的,滑稽的内容更容易在互联网中传播,这是免费互联网的基因,用经济学中的话讲“天下哪里来的免费午餐?”天上掉的大饼,很容易就“变了质”。
是时候意识到互联网的缺陷了,每每搜索我在互联网中发布的信息和植入的关键词,我都会从一开始发布时候的喜悦逐渐转变为讨厌、甚至是恶心。我喜欢的是朴素而真挚的、健康有爱的、合法合规的、有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互联网。作为文集主编,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点选文:网民对互联网的态度,互联网的价值存在性,以及法律层面的互联网制度建设。最后,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系统化的规范制度会不会扼杀自由的言论?在我想我能够有今天的反思说明”自由“既”约束“。约翰纳什说过:”理性的思维阻隔了人与宇宙的亲近“。自由?永远都没有绝对的。西谚中有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经济体、一个民族、一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太阳系、一个宇宙都不会一下子有他们今天的样子。过去的我喜欢现在的互联网,现在的我讨厌现在互联网,将来,我会看到一个新的互联网吗?
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