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他的学生陈丹青称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书。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2章 林肯中心的鼓声
1.从前的上海人
<正> 亭子间才情只有上海人才知道"亭子间"是什么东西,30年代的中国电影,几乎每部片子都要出现亭子间的场景,鲁迅的"且介亭",大概也着眼于租界亭子间自有其"苦闷的象征"性。话说20年代伊始,外国的本国的大大小小冒险家,涌到黄浦滩上来白手起家黑手起家,上海人口密度的激增快得来不及想想是好事... 详情>>
来源:《书城》
1999年第02期
作者:木心
2.九月初九
<正>{中国的"自然"宠幸中国的"人",中国的"人"阿谀中国的"自然"?孰先孰后?孰主孰宾?从来就分不清说不明。}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义,才能开... 详情>>
来源:《中文自修》
2013年第Z1期
作者:木心
3.那街仍是那样
<正>长年蛰伏老城,不大会想起了亲朋而行去晤谈,平时,蓦然念及某条街,还是去年初秋匆匆走过。今日春暖如薰,不知它怎么着,去看看它,户外阳光多好,毕竟是一年中有数的良辰。那街仍是那样子,街的四季,乍看是漠漠然的,如果会看,细看,又很显著,各家商店总有应时的货品,簇列在惹眼处,虽然不是本店的... 详情>>
来源:《快乐阅读》
2014年第09期
作者:木心
第3章 青春长短
1.但愿
<正>"荒谬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加缪曾经这样说。一个以文学艺术成了功出了名的人,即使人格十分完美,作品却不是件件皆臻上乘,难免有中乘的、下乘的。"荒谬之神"笑眯眯地走过来,目光落在下乘之作上,签名!只要那个出了名的人签了名,再糟的东西也就价值连城。整个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多多少少东西... 详情>>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13年第Z2期
作者:木心
第4章 孤露与晚晴——陈丹青忆木心
1.再谈木心先生——陈丹青答客问
<正>问:好多人在您的推荐之下,读了木心先生的书,但读过后觉得您对他的评价太高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陈丹青:我说出了我自己的评价,读者的评价应该各不相同吧。网上朋友对我的推介词多有批评,倒在意料中。人家还没见书,高调推介,自然是犯忌的。可是鉴于今天市场上的文学处 详情>>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2006年第08期
作者:陈丹青
2.孤露与晚晴——陈丹青忆木心
<正>向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选自木心遗稿前年仲夏送走母亲,回京翌日,就在书房圆桌摆上妈妈的遗像,设为小小灵位。到2013年7月的周年忌日,桌面换了鲜花,花旁一盅酒,一小碗咸菜辣椒炒毛豆——妈妈中风那夜有我炒的这份菜,母 详情>>
来源:《记者观察》
2014年第03期
作者:陈丹青
3.葬礼与追思
<正>人写出伴送死亡的记忆,据说是为卸除哀伤。上一篇写成,似乎并不如此。葬礼前后,我所收到的短信大抵老套:陈老师,节哀,节哀……这不是节哀的问题。哀伤不难承受。我要试着安顿而难以安顿的,是迎对消失。消失不是死亡。人死了,消失感于是开始:刚刚开始。眼见木心老死的过程,固然难捱,但是可...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上)》
2013年第04期
作者:陈丹青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