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学高中教育高中语文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为了帮助大家对作品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阅读素养,本书精选关于《哦,香雪》的作品解读、对比阅读、批评与争鸣及教学案例,本书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更多
收起
陈金强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第1章 解读篇
1.现代文明的渴望——《哦,香雪》审美意蕴的透视
杨明华
《哦,香雪》是一篇散文化抒情性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铁凝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文笔在这篇小说里倾注了相当多的抒情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小说受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主情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也就是说,这种抒情倾向是人道主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第09期 作者:杨明华
2.现代冲突中的两难处境——《哦,香雪》赏析
吴迪
通过对《哦,香雪》中三大主要形象的分析,揭示在现代文明和乡土文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两种文化冲突中生活的人的两难处境。   详情>>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02期 作者:吴迪
3.都市想象与精神生态家园——铁凝小说《哦,香雪》解读
周雪花
《哦,香雪》是铁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对其从生态诗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发现潜藏在文本中被人所忽视的精神生态家园,它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之所。本文结合文本,从都市想象、人的主体性寓言、精神生态家园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详情>>
来源:《作家》 2009年第16期 作者:周雪花
4.《哦,香雪》:抒情写意与美好理想憧憬之作
刘艳
创作和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非铁凝处女作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与恒久的文学魅力,与作品和时代两方面的因素是共同相关的。它所开启的表达"人类的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的艺术追求和美学旨归,一直伴随着铁凝的创作,奠定了铁凝的文学创作基调;与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   详情>>
来源:《百家评论》 2021年第03期 作者:刘艳
5.香雪们的“1980年代”——从小说《哦,香雪》和文学批评...
6.简析《哦,香雪》的情调模式
吴婷婷
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是一篇散文化抒情性意味极其浓厚的作品。作者以细腻优美的文笔,通过挖掘生活中有情趣的细节,使场景中充满情调意味;通过使客观场景表现化,以此形成一种情调氛围;通过选取叙述语调,来实现文本风格的情调化。《哦,香雪》通过回避重大的社会矛盾,将日常生活场景诗化,使...   详情>>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01期 作者:吴婷婷
7.谈《哦,香雪》的文本细读
鉴伟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学生把教材弄懂、吃透,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为此,笔者以《哦,香雪》为例谈谈文本细读。一、这样设计合理吗《哦,香雪》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以北方一个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一班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小山村带来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年第31期 作者:鉴伟
8.《哦,香雪》:单纯的伦理学
路文彬
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典型地呈示出了1980年代文学的单纯品格,其中寓涵着我们至今也远远未能领会的价值。换言之,我们显然是大大低估了其单纯可能预示的并不简单的意义。如果从"单纯"这一美学兼伦理学的双重视角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它的童话性和崇高性,以及...   详情>>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年第04期 作者:路文彬
9.《哦,香雪》的隐秀叙述
孙向阳
如果说,模仿叙述是对生活形态的审美还原,那么,隐秀叙述注重的则是对生活的诗意感受,它总是以抒情为主导,靠作品中缓缓传递的情感和情绪的柔丝来缠绕读者的心弦。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就是运用这种独到的隐秀叙述把诗的意境、画的气韵都融进其中,使作品超越时空而获得了永...   详情>>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孙向阳
10.香雪的觉醒,群山的战栗——《哦,香雪》的叙述视角赏析
蔡小云
小说《哦,香雪》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使用全知视角可以比较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的内容,但是这也会造成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缺乏悬念。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同时也是为了小说叙述的需要,作者有时候会使用选择性的全知视角,借用人物的体验视角,让全知叙述者选择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小说《...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20年第11期 作者:蔡小云
11.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铁凝小说《哦,香雪》
郭成
铁凝是现任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哦,香雪》是其成名作,发表于1982年5月份的《青年文学》杂志,并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近30年过去了,这篇小说却仍在吸引着读者的眼睛和感情。本论文避开此小说的社会意义等外延含义,从语篇的角度出发进行细致的分析,以获得对小说更直接的了...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0年第13期 作者:郭成
12.《哦,香雪》的民俗学解读
王海艳
本文从民俗学这一新视角出发,重读铁凝《哦,香雪》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文学作品。本文把重点放在对《哦,香雪》的文本细读上,考察河北民俗对铁凝创作的影响以及河北民俗在她的成名作《哦,香雪》中的具体表现。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11年第30期 作者:王海艳
13.一分钟的轰动效应:再读《哦,香雪》
魏晓景
铁凝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傲立文坛。她的成名作《哦,香雪》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由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思想深刻,获得了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大山褶皱里的小山村发生的变化,17岁的中学生香   详情>>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第20期 作者:魏晓景
14.论《哦,香雪》中的数理叙事
赵亮
《哦,香雪》在数理叙事上通过三极建构、三点成面、三阶变化、复三话语等方式来结构文本,使三等数字作为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反映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详情>>
来源:《写作》 2017年第19期 作者:赵亮
15.铁凝《哦,香雪》的青春书写与时代隐喻
牛娟
《哦,香雪》是当代文学史经典作品之一。新版统编高中教材再次收录,并冠之以“青春的价值”。以时代语境与铁凝的特定经历为触发点,深入解读小说中最具青春色彩的人物群像,最具质感的青春品质,和指向未来的青春情怀;尤以香雪的青春个性深描为样本,品味青春的诗意表达。《哦,香雪》是铁...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上)》 2022年第03期 作者:牛娟
16.香雪们的青春——再读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汪政
青春意味着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认知。这种自我认知是复杂的,既包含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体验,更是以多种外在关系为坐标,对自己存在的定位与评价,并由此确定自我的人生方向。在台儿沟的姑娘中,香雪无疑是自我意识最为明显的一个,也是对自我的定位和处境最为敏感、认识最为清楚的一个。火...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上)》 2020年第07期 作者:汪政
17.《哦,香雪》:一曲觉醒的青春之歌
马玉;陈光斌
《哦,香雪》塑造了以香雪和凤娇为典型代表的台儿沟人物群像,小说像一首诗一样给我们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一群生活在封闭落后山村里的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有群体的觉醒、个体的觉醒以及家庭的觉醒。他们的觉醒,如一首清纯的歌,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后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台儿沟青...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21年第12期 作者:马玉;陈光斌
18.《哦,香雪》:“单纯”如何通向“复杂”
王志
一、被遮蔽的"复杂"粤教版把《哦,香雪》收录在选修教材"短篇小说欣赏"的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中,编者还在《哦,香雪》的主标题旁边加了副标题"穿越复杂的单纯",并引用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话"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性的最后避难所"对副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意在...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21年第06期 作者:王志
19.字里行间满满的“美好”——读《哦,香雪》
鲍周生
《哦,香雪》是女作家铁凝的著名短篇小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入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小说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其中主要人物香雪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其实,同样...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21年第06期 作者:鲍周生
20.青春的尊严——《哦,香雪》的盲点透析
黄秀英
铁凝的《哦,香雪》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但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本文试图从文本原旨的角度,寻找作家创作这篇小说的原始动机,还原小说力图表现的主题:青春群体的尊严和主人公的青春尊严。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铁凝新...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21年第30期 作者:黄秀英
21.《哦,香雪》的两个重要意象之解
石艺歌
大山和火车是《哦,香雪》中的两个重要意象。大山是小说中台儿沟所在的具体环境,也是造成台儿沟封闭落后的重要原因;大山是乡土文明的象征,封闭、落后、贫穷。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具有现代文明速度快、力量大的特征;火车穿过台儿沟,意味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封闭性的打破。这是不同文明之间...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1年第36期 作者:石艺歌
22.大山·火车·月亮
景慧颖
师:昨天,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阅读《哦,香雪》,思考小说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主题思想呈现的影响。"大部分同学都将小说的环境描写锁定在"大山""火车""月亮"上。这三者的确是小说环境描写的主要对象。同学们能将这三个环境描写对象分类吗?生:"大山""月亮"...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20年第10期 作者:景慧颖
23.《哦,香雪》的三种纯净之美
李瑞玲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小说在发表之初就得到了文坛的一致肯定,为作者赢得了广泛赞誉。尤其是当时的文学泰斗孙犁先生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为此撰文,写了《谈铁凝的新作<哦,香雪>》,做了专门评析,这对文坛新人的铁凝来说应该是至高的嘉奖。孙犁这样评价:“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年第19期 作者:李瑞玲
24.“皴染法”笔下的香雪形象——《哦,香雪》人物形象塑造...
王希娟
"皴染法"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墨勾勒出人或物体的轮廓后,不断地在轮廓上描画,使物体形象逐渐加深,轮廓更加明显,形象更加清晰可观。引申到文学创作中,则指不在一处把一个人物的形象写完整、写固定,而是随着情节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逐步使人物立体化,就像中国画中的反复皴染,实现形象由淡到...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20年第12期 作者:王希娟
25.浅析《哦,香雪》的主人公香雪
刘海燕
《哦,香雪》是著名女作家铁凝的成名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时至今日,香雪这一形象依然以她的清新与纯美感动着我们。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2年第09期 作者:刘海燕
第2章 细节篇
1.《哦,香雪》中的细节描写
施平
短篇小说的细节是短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小说的欣赏就是对一个又一个细节的解读过程,在小说欣赏中如果忽视了细节的欣赏,就不会有什么美感享受,也不会有什么情感体验,小说的阅读至多是一种浅阅读。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09年第09期 作者:施平
2.是迷信还是大智慧——《哦,香雪》中“避邪”方法初探
钱昌武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哦,香雪》节选)...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21年第09期 作者:钱昌武
3.论《哦,香雪》中“铅笔盒”的作用
李方顺
《哦,香雪》是当代作家铁凝的成名作、代表作,创作于1982年。用铁凝自己的话说,小说讲述了"一群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女孩子,每天晚上是如何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在她们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小说的中心事件是香雪在火车靠站的一分钟时间里,毅然踏上列车,用辛苦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自动...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03期 作者:李方顺
4.《哦,香雪》人物语言描写中叹词、语气词的妙用
祝中清;李敏
《哦,香雪》是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之一,于1983年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奖,现被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10期 作者:祝中清;李敏
5.提纲挈领 化繁为简——《哦,香雪》里的五个“一”
周小俊
《哦,香雪》全文接近八千字,篇幅较长,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一定难度。小说中出现了五个"一":一个小山村、一列火车、一分钟、一个铅笔盒、一次历险。这五个"一"将小说最主要的内容串在了一起,抓住这五个"一",也就抓住了小说的核心要素。围绕小说中的五个"一"展开教学,能够起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21年第35期 作者:周小俊
6.小小物件摄全篇——认识《哦,香雪》里的铅笔盒
范昌琪
《哦,香雪》作为一篇小说,却具有着散文化的特点,故事情节相对松散,又有着浓郁的抒情性。围绕香雪与铅笔盒的情节最为集中紧凑,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透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铅笔盒将故事推向了高潮,铅笔盒既是香雪的屈辱和梦想,也点燃了香雪追求梦想的火把,给予她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也表...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年第03期 作者:范昌琪
7.《哦,香雪》札记二则
刘斌
《哦,香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选入了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由铁轨延展开来的一个故事。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沟的姑娘们,纯真善良,质朴乐观,热切热情。无论是台儿沟的人还是环境,都充溢着浓郁的诗性之美。作家孙犁在给铁凝的信中评价道:“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   详情>>
来源:《作文新天地》 2022年第07期 作者:刘斌
第3章 质疑篇
1.文明落差间的心灵风景——重读铁凝《哦,香雪》
毕光明
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是"新时期文学"中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铁凝没有附和"八十年代"初的反思文学潮流,去讲叙一个文明与愚昧相冲突的故事,而是基于自我感兴,将审美的关照,聚焦于农业文明孕育出来的白璧无瑕的处子们——一群单纯淳朴的山村姑娘,满怀善意地观察这...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08年第19期 作者:毕光明
2.现代化憧憬的新起点及其阐释的话语权——重读《哦,香雪...
徐洪军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最能代表新时期文学对现代化的憧憬与向往的,无疑应该是获得了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且在以后的文学史叙述中也反复被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的《哦,香雪》。它在文学史上之所以能够经得起这样的反复检验,不仅在于它的诗化色彩与浪漫风格,更在于它充分体...   详情>>
来源:《百家评论》 2019年第05期 作者:徐洪军
3.新时期文学表征中的“个体化”难题——重读《哦,香雪》
王钦
《哦,香雪》自发表以来长期被解读为一篇处理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之关系的小说;而近年来随着知识界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文化的重新审视,"香雪"则被重新解释为一个现代个人主体的起源性形象。但这一阐释焦点的变化并没有改变阐释者所分享的前提,即城乡生活的二元对立;这使...   详情>>
来源:《文学评论》 2015年第06期 作者:王钦
4.乡土启蒙的辩证法——试析《哦,香雪》内在的两难结构设...
刘鲁嘉
通过对《哦,香雪》这篇小说的理性分析认为,该文本潜在地存在一个两难结构设置,即在现代工业文明全面入侵中国的乡土世界的时候,现代性自身出现了牵扯与分裂。一方面呼唤着现代化的到来,一方面又畏惧着它的力量,感觉到前途的渺茫。这样一种两难结构,构成了《哦,香雪》复杂的审美内核。   详情>>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刘鲁嘉
5.“城/乡”性别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重读《哦,香雪》
王侃
文章以"城/乡性别化"的视角重新解读铁凝的短篇成名作《哦,香雪》,以期解读出其叙事内部的现代性逻辑,以及这一现代性逻辑在"新启蒙"等宏大政治修辞的掩饰下对于女性形象的利用、剥削和榨取。通过对这一种叙事逻辑和这一种政治修辞的讨论,试图进一步推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写作在历史...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2015年第12期 作者:王侃
6.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温柔暴力——《哦,香雪》中的反现代性...
王玉宝
长期以来,人们对《哦,香雪》理解和接受,都是建立在小说唯美的风格和宏大历史叙事的价值取向上,而小说所揭示的文明的悖论及其反现代性的因素,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所谓的香雪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以及对行将逝去的纯朴的乡村文化的担忧,都是建构在对于现代性认同的基础上的同一种话语。香雪...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年第10期 作者:王玉宝
7.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哦,香雪》的一种解读
朱立芳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正在逐渐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06年第24期 作者:朱立芳
8.对《哦,香雪》的另一种解读
曾琪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发表在1982年第5期《青年文学》上。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这篇情节简单的短篇小说发表后即在文坛引起不小的...   详情>>
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7年第06期 作者:曾琪
9.经济、知识与权力的多元启蒙——铁凝《哦,香雪》的个人...
首作帝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启蒙背景下,铁凝的短篇代表作《哦,香雪》(1982)深刻地体现出了经济启蒙、知识启蒙和权力启蒙的多元交叉与渗透,为个人转向和主体觉醒储备了土壤与营养,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铁凝创作时理想主义色彩的渲染对个人转向和主体觉醒有过分美化之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详情>>
来源:《文艺争鸣》 2016年第01期 作者:首作帝
10.对乡下人“进城求生”的质疑——以小说《哦,香雪》、《...
11.对《哦,香雪》的另一种解读
王丽娟
《哦,香雪》这篇文章通过主人公对一个个外表华丽的自动铅笔盒的孜孜以求,表现出乡村中国对于知识文明的向往。这样的一种阐述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能成立,相反这其中却暗示着在追求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人们更多地是以一种虚荣的心态追逐着更为物质层面的东西。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年第05期 作者:王丽娟
12.重读《哦,香雪》
王志华
对铁凝小说《哦,香雪》的认知,一直以来基本上停留在由孙犁先生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即这是一篇以风格见长的独特作品。然而,这个共识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对小说其他方面的认知,尤其是阻碍了对该小说与当时其他作为主流而存在的文学作品间共性的考察。小说中存在的现代化的追求、潜隐的性别...   详情>>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01期 作者:王志华
13.重读《哦,香雪》:如何以“女性”书写“乡村”
梁盼盼
在20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的解读中,香雪透过"铅笔盒"对一个"现代化"的"明天"的渴慕正是她的超凡脱俗处。而近年来一系列"重返"与"重读"80年代的批评文章,均着眼于"新启蒙"解读对凤娇们的欲望的"遗忘"与"压抑"。罗岗、刘丽指出,凤娇们对"金圈圈""手表"的欲望作为纯粹的"物欲",相对于具有"象征...   详情>>
来源:《南方文坛》 2018年第06期 作者:梁盼盼
第4章 对比篇
1.铁凝的《哦,香雪》与《孕妇和牛》
2.臧否人性 还原本真——对香雪和玛蒂尔德文本形象的再分...
郑晓
针对同样满足一种心理需要的行为——小说《哦,香雪》中的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三十里夜路的代价换来一只"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而《项链》中玛蒂尔德用十年辛苦的劳作、苍老的容颜还清一挂能使她"不露穷相"的项链的借款,但人们对香雪和玛蒂尔德的心理和行为却有着大相...   详情>>
来源:《作家》 2008年第02期 作者:郑晓
3.同质异构的两朵奇葩——《荷花淀》与《哦,香雪》的比较...
朱菊香
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和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都属真善美的典范之作,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生活和民族精神,塑造了美好的女性形象,具有诗情画意相交融、语言明丽而清新的艺术特征。两篇小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09年第11期 作者:朱菊香
4.“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哦,香雪》与《妙妙》...
金理
本文通过铁凝《哦,香雪》与王安忆《妙妙》的对照阅读,讨论文学如何呈现"青春"对"远方世界"的想象;在此想象与遭遇过程中面临的契机、困境;由于故事时间、创作时间的差异,作家观念、态度的转变等问题。   详情>>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第07期 作者:金理
5.深情的眷恋与艰难的抉择——《边城》与《哦,香雪》之比...
杨现钦
《边城》和《哦,香雪》是新文学史上极具历史文化意识的乡土文学作品。尽管它们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坚守着诗意化的美学理想,使得他们对其笔下的乡土中国的某些区域一方面深情地眷恋和咏唱,歌唱闭塞、贫瘠、落后的环境中的诗意,尤其是洋溢在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另一方面又对乡土...   详情>>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06年第04期 作者:杨现钦
6.文具盒的“诱惑”——解析铁凝的《哦,香雪》和司玉笙的...
王敏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篇小说铁凝的《哦,香雪》和司玉笙的《文具盒》以同样的"文具盒"意象打动着读者,但当我们仔细地阅读这两篇小说时,发现两篇小说呈现出的绝不仅是表层化的对知识文明的简单向往,还有着对物化人生的深层透视。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8年第06期 作者:王敏
7.那些“渐行渐近”的“变迁”——《哦,香雪》《小二黑结...
黄志英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收录了铁凝的《哦,香雪》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将其和部编版整本书《乡土中国》结合起来作互文比读,将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问题关联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比较文本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在互文比较中,使思维由浅表化、碎片化向逻辑性、系统性发展,跃升批判思维品质。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20年第10期 作者:黄志英
8.叙事之形式:视角与叙述者——以《百合花》《哦,香雪》...
杨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颂,其中两篇小说《百合花》和《哦,香雪》以其不同的青春热情感动了我们。同作为叙事作品,内容的传达必须通过叙事的形式来完成。从叙事意义上讲,这两篇叙事都有一个叙述者,"我"的痕迹或多或少的在叙事中出现,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探讨两篇小说中叙事形式之...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20年第35期 作者:杨虹
9.叙说青春之美——以《百合花》和《哦,香雪》为例
马何义;马姝也
人物,有小人物有大人物。大人物即英雄或者伟人,令人敬佩,令人仰望,是引领平凡人前行的巨大动力;而小人物则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仿佛就是身边的人,甚至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波折命运,都深深牵动着每个普通人的心;小人物多舛的命运,光芒的品质,都深深启迪着每一个普通读者,让读者...   详情>>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第12期 作者:马何义;马姝也
10.绽放在各自时代里的两朵奇葩——水生嫂和香雪人物比较阅...
张庆爱;周双双
孙犁在读完铁凝的《哦,香雪》之后,给铁凝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我希望经常能读到你这种纯净的歌!”孙犁给予了《哦,香雪》极高的评价,给了铁凝莫大的鼓励。孙犁一口气愉快地读完铁凝的《哦,香雪》,并不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详情>>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22年第02期 作者:张庆爱;周双双
第5章 教学篇
1.《哦,香雪》备课参考
刘贞福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以写女性题材见长的女性作家,她的《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玫瑰门》、《大浴女》等一系列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坛女性人物画廊。其中发表于1982年的《哦,香雪》是铁凝最早描写清纯少女的成名之作,获得...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06年第Z1期 作者:刘贞福
2.课本剧对高中学生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
3.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陈兴才
《哦,香雪》这篇小说被选入了新教材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青春情怀"。《哦,香雪》一文的"青春"有两层含义:一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天真纯情的青春少女;二是改革开放的青春之风吹进闭塞的小山沟,一切都有了青春的觉醒和生机盎然。当然,还可以有第三层含义:作者当年很年轻,笔法是诗意的灵动的...   详情>>
来源:《新世纪智能》 2020年第67期 作者:陈兴才
4.一分钟:梦想的起点——谈《哦,香雪》教学内容的确定
张炳秀
【教学目标】1.以"一分钟"为突破口,走进文本,品读欣赏香雪等台儿沟姑娘"人生的五彩梦",体会小说主题。2.以诵读品味为主要方式,全面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深入研读文本,体会心理描写与景物描写的完美融合。【教学设想】《哦,香雪》人选鲁人版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人生的五彩梦",是当代作家铁凝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Z1期 作者:张炳秀
5.《哦,香雪》阅读教学细探
沈展
《哦,香雪》为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的"阅读与欣赏"全文收录的一篇课文,作家铁凝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秀美质朴、向往山外世界且拥有自我觉醒意识的勇敢的乡村少女,借用执着纯真的香雪、呼啸而来的列车及车上的外来旅客,表现了现代城市对山村"温柔的暴力"。考虑到接受对象的实际情况,笔...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33期 作者:沈展
6.巧抓善解关键词,漫溯文本纵深处——《哦,香雪》的文本...
刘云英
《哦,香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文章。关于这一篇的文本解读,解读角度有多种:有抓住其文体特征,落实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也有以叙事学理论中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为切入口的,更有抓住《哦,香雪》的个性特征——"诗性",分析文本"诗性"具体表现的。...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09期 作者:刘云英
7.探究物象意义,引导深度学习——《哦,香雪》课堂片段实...
罗蓓
很多人进行小说解读会更多地关注人物和情节,其实物象也是突破小说核心的钥匙。物象是什么?物象与人物可以建立怎样的关系?物象在小说中有何意义?这些都是很有探究价值的点。以《哦,香雪》为例,可从文中的"铅笔盒"这个核心物象入手,通过分析物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体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25期 作者:罗蓓
8.以学定教 长文短教 情理共生——以《哦,香雪》一课为...
蒋薇赟
《哦,香雪》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基于对新教材的关注、对"诗性小说"的个人兴趣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的推荐,笔者选择了该短篇小说作为教授内容。课堂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的阅读疑问为主线,串联整堂课的文本研读。由整...   详情>>
来源:《作文》 2021年第Z4期 作者:蒋薇赟
9.在绿色的大地上舞蹈——《百合花》《哦,香雪》阅读教学...
10.借助改写任务,开展阅读教学——以《哦,香雪》的教学为例
李飞
小说《哦,香雪》是作家铁凝的代表作。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不太能理解文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无法深入探究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为了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提示和文章内容,设计一些可以贯穿全篇、各有侧重点的改写...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第07期 作者:李飞
11.利用电影资源,组织学生阅读《哦,香雪》
樊海燕
在指导学生阅读《哦,香雪》的过程中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将文本解读与电影视听相结合,借助电影资源来弥补小说文本的空白,往往能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丰富其审美体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第07期 作者:樊海燕
12.我教《哦,香雪》
程翔
人生起点与人的一生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受过伤害的人的人生起点,是否会像基因一样嵌入人的心灵,影响着人生的未来走向呢?这是我读《哦,香雪》受到的启发。我不否认这篇小说显示了现代文明对封闭、传统生活方式产生冲击的客观存在,因为它毕竟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那一股强劲的春风怎能不吹遍神州...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9年第21期 作者:程翔
13.一节以“哦”字的探读串起的课——部级精品课《哦,香雪...
14.大胆取舍突出教学重点——以《哦,香雪》教学为例谈长课...
张朝霞
长课文往往承载了诸多语文要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长课文的教学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哦,香雪》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教学长课文。《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郁的短篇小说,表达了山村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也从侧面表达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摆脱封闭与落后、走向开放与进...   详情>>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第10期 作者:张朝霞
15.紧贴人物读小说——《哦,香雪》课堂实录
王帅
一、教学设想《哦,香雪》是鲁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人生五彩梦"的自读课文,由于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内蕴较丰,很难在课堂上实现高效阅读。因而,这篇文章遭到了诸多冷遇,或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或是以练代讲,用冰冷的练习肢解小说的丰富。然而,笔者在备课时,却发觉这篇小说在提高学生赏析小说...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年第01期 作者:王帅
16.《哦,香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姚姗姗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材中新增了一些文章,这也使得语文教学变得困难。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文《哦,香雪》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教学设计,第三部分是教学反思,最后是结语部分,希望对目...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21年第11期 作者:姚姗姗
17.《哦,香雪》教学设计
方佳琦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清小说情节,赏析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2.学生通过山村少女特定的视角,能够阐释细节描写与社会巨变之间的关联。【教学重点】赏析本文将细节描写融于景物描写及人物对话中的特殊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标题《哦,香雪》,非常别致。通过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9年第11期 作者:方佳琦
18.牵一发而动全身——《哦,香雪》教学实录
丁志新
写文要有神,上课要有魂。这魂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最佳交汇点。它不仅是老师深谋远虑的杰作,更是最大程度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和充分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而作出的科学取舍与定位。把握了这一点,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顾我在执教《哦,香雪》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06年第23期 作者:丁志新
19.《哦,香雪》教学实录
黄昌龙
(教师播放音乐flash《天路》)师(教师播放幻灯片:铁凝介绍):关于铁凝,我们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她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人据此小说拍成了一部电影名字叫"红衣少女"。今天我们要学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06年第10期 作者:黄昌龙
20.《哦,香雪》课例评议
王荣生
我是从教师"想教什么",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可能学了什么"这三个角度来看这堂课的。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一、对教师"想教什么"的讨论我们先来看这堂课教师"想教什么"。应该说这堂课教师想教的内容,是相当清晰、比较集中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哦...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06年第10期 作者:王荣生
价格:¥29.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