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文学中国文学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按古代文人与自然万物、社会历史、人际关系、人生自我四个基本关系可划分为:惜时、 相思、 出处、 怀古、悲秋、 春恨、游仙、思乡、黍哀和生死十大主题。十大主题弥漫于整个文学史,表现为较为集中的题材、情感线索、思想意旨及表现形式。这些主题形成了各自系统的“联想物”,使传统的题材、意象、格调、 表现方式与特定主题胶着难分而日趋稳态化。十大主题框范了中国文人审美视野与情趣指向,也制约着后世文学的发展演进。

更多
收起
郭萍
第1章 惜时主题
1.唐诗惜时主题探赜
全华凌
惜时主题源远流长,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透析唐代诗人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唐诗惜时主题体现的建功立业和长生久视的思想与儒道文化复合影响密切相关。唐代儒道鼎盛,文人同时受到两教影响,故唐诗惜时主题呈现出双重性奇异文学现象。   详情>>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0年第04期 作者:全华凌
2.陶渊明生死观剖视
赵治中
陶渊明生死观剖视赵治中生死问题,曾被人们称为“人世第一层障碍”,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的不同人会作出不同的抉择。一作为时代历史和现实生活反映的文学,生死观也成了它的一个深奥而永恒的主题。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对生死的态度...   详情>>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1995年第06期 作者:赵治中
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
王立
本文从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流水文化的地理学根据及神话遗存、流水意象的多重哲学美学蕴涵、流水意象与华夏民族精神及文人性格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流水意象,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指出了流水意象的种种哲学美学蕴涵及其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深层联...   详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第04期 作者:王立
4.《离骚》中的惜时主题探析
徐红梅
分析《离骚》的惜时主题 ,指出《离骚》中独特的惜时特征在惜时主题嬗变中的重要地位   详情>>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02期 作者:徐红梅
5.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惜时主题
王立
中国古化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中,盛极衰至,物有竟时的自然规律使人很早就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有限性有所体认,一个以人、人生为中心的惜时文学主题很早便滥觞于文学发端。 一 往不可见,来不可测,永恒而神秘的时间呵!令人神往又使人敬畏。每个人都在时间长河中生长衰亡...   详情>>
来源:《中州学刊》 1988年第01期 作者:王立
6.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惜时主题初探
王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中,重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普遍观念;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遭际,形成了以人为本位,以天命为形式的实际立身行事原则。盛极衰至,物有竟时的自然规律,使做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很早就对其自身生命历程的有限性有所体认...   详情>>
来源:《烟台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86年第02期 作者:王立
7.庄学之生命观及文学中的反对与理解
陈引驰
本文认为庄子生命观 ,是把人生看作一个大化流行的自然过程 ,由气而成 ,并复归于无形。庄子以这一观点消释人生悲情 ,即以理化情 ,以情从理。庄子这一极高的生命境界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极为深远 ,作者列举了汉代诗赋、东晋王羲之、陶渊明及北宋苏轼的生命观 ,从中仔细分析他们各自对庄子生...   详情>>
来源:《学术月刊》 2003年第03期 作者:陈引驰
8.先秦惜时主题与中国文学中的个体价值追求——主题学与先...
王立
《诗经》忧生惜时,愿安稳度过有限人生时日,侧重在个体价值体现的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系统;《楚辞》侧重在及时建功立业,个体价值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系统;孔子的科学安排人时间,孟子的不违农时,庄子的将时间观念淡化等,都体现了对个体自我价值的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关注,还导致先秦文学中对于个...   详情>>
来源:《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05期 作者:王立
9.惜时思想与文学意象——汉魏六朝时间观对唐宋元文人的影...
王立
汉魏六朝抒情诗中 ,不再是乐观的循环思想 ,而是时光、生命价值在有限中一去不复返的悲凉。由于惜时意念的抽象性、文学表现的直率与意象思维的局限性 ,唐宋元文人的相关创作基本上沿此思路 ,从中可看出同中之异 ,即不同时代各自共时性的意义   详情>>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2003年第02期 作者:王立
10.汉英诗歌中的“惜时”主题比较——以唐诗和英国文艺复兴...
邢锋萍;王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诗和英诗中的惜时主题体现出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唐诗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可知,两者体现的时间意象不同,前者侧重时间的宝贵性,而后者强调时间的破坏性;两者的惜时方式不同,前者主张治学、建功立业,并修道以追求长生的惜时方式,而后者则采用及时行乐、繁衍子嗣和文学创...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21年第09期 作者:邢锋萍;王娟
11.劝婚与惜时——及时行乐主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与中国古...
陈建华
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宣扬及时行乐的诗文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诗人们打破常规,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对生死困惑的理性思考,寻求超越生死时空的心灵慰藉。"及时行乐"虽然有消极颓废的一面,但在他们自身所处的历...   详情>>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 2010年第06期 作者:陈建华
第2章 相思主题
1.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
王立
母题有具象性 ,而主题往往是抽象概念。母题较多地呈现客观性、中性 ,而主题由于这母题 (意象 ,或不止一个 )出现及其特定组合而显示意义 ,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 ,母题着眼点偏重在同 ,而主题着眼点偏重在异。就一篇抒情性...   详情>>
来源:《浙江学刊》 2000年第04期 作者:王立
2.中国文化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田桂香
主题一词:按照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一书所说,既可指具体、个别作品的中心意旨,又可指一类作品的共性思想倾向。母题和主题不同,母题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它的数量极为有限;而主题却无法从文学中统计出数量。同样的情景常常包含一个特定的母题,而可能表现...   详情>>
来源:《山东文学》 2009年第02期 作者:田桂香
3.中英古诗中的爱情主题纵论
韩杰;任佳佳
以爱情中的情感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通过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对比分析,展现了一幅风格迥异又纵横交错的爱情世界的全景图。研究发现中英古诗中都包含大量讴歌爱情的激情诗句,但由于作者彼此情感经历的不同、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使二者在内容与形式的表述上各放异彩...   详情>>
来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04期 作者:韩杰;任佳佳
4.时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经典母题
李晓敏
时间是与人类共生的哲学存在,时间意识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重要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由于主体与时间意识之间构建的紧张对立,从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力量。这种抒情模式,在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文学母题中已经形成传统。这些母题下的很多古代文学经典,其艺术魅力皆得力于其...   详情>>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03期 作者:李晓敏
5.《西洲曲》甜美的青春相思美
李娅
离别相思主题的诗歌,多幽怨,悲凄,还时而透出美人迟暮的感伤,可以说这相思怎一个"愁"字了得。而《西洲曲》给我们展现了别样的相思之情,清新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流露着相思的甜美。开篇"忆"字便揭示了相思的主题。值得让人推敲的是"西洲"与"江北"并举,"下"和"寄"连用,所以"下"不能理解为"往...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08年第12期 作者:李娅
6.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主题
王立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爱情之流跃动着瑰丽的浪花。爱情表露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是相思。中国古代文学爱情作品大致包括相思、闺怨(含宫怨)、弃妇、婚爱及部分宫体诗。由于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整体性,上   详情>>
来源:《学术论坛》 1987年第04期 作者:王立
7.情物意象与中国古代相思文学主题
王立
在中国古代相思文学主题中,男女两性相思情感表达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极为关注情感寄寓与传递的中介--凝结着主体满腹深情的情信之物。展示这一母题性意象的历时性发展轨迹,追索其表情特征与影响,尤其揭示出其现实中偶然个别原因之外的某些深层动因,理清在这一点...   详情>>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01期 作者:王立
8.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
黄瑛
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文学作品中 ,古人常以雁自喻 ,抒写内心的思乡怀旧、羁旅孤苦之情 ,以及相思哀怨的感伤 ,成为道德伦常的载体。雁意象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沿承袭 ,给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详情>>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04年第01期 作者:黄瑛
9.中国古代文学相思主题的深层动因
王立
文化人类学和当代神话学研究均已表明,阴阳两性的意识广泛而深刻地存留在初民的头脑中。而人生理上性的本能冲动也正是男女相思之情的深层动力源。据人类学家研究,“在各类高等哺乳动物中,对于性行为的热衷,只有狮子超过人类”①。然而对于这几乎人人均有的情欲,由于...   详情>>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9年第01期 作者:王立
10.《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的相思主题比较
张梦杰
基于《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都展现了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因此本文才将一部戏曲与一部志怪小说集进行比较。《牡丹亭》展示了人鬼恋情,而《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也多是人与狐鬼花妖等异类。两书在描写爱情故事时,对男女相思之情的描写既具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点,笔者拟从相思之始的异同...   详情>>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第03期 作者:张梦杰
11.追求中的怨慕与迷惘中的伤感——古代文学中的相思与思乡...
王立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系统中,男女之思与故乡之怀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突出地体现于古代文学相思与思乡主题的系列作品里.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及思维形式促使两大主题泛化为中国文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一《诗经》中相思与思乡便吟唱不止.对偶婚、氏族群体组织及伦理规范的形成确立、血缘观念与个体...   详情>>
来源:《学术交流》 1992年第06期 作者:王立
12.从“男女相思、悲秋伤春”说起——论《古诗十九首》对《...
黄文熙
《古诗十九首》男女相思主题和伤春悲秋主题直接源于《诗》《骚》。与《诗》《骚》不同的是《十九首》中的男女相思表现出突破功名喧嚣,向往真实生活的愿望。《十九首》里的伤春悲秋更是在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社会思潮下与生死、思乡有机融合的千古绝唱。   详情>>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年第01期 作者:黄文熙
第3章 出处主题
1.中国古代文学主题的原型与流变
谈墨
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文人心态的稳定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承性等特点,西方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方法可以启发我们"远观"。《江海学刊》1989年第2期发表王立《原型与流变: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概观》一文认为,弥漫于整个文学史的若干类题材、情感线索所形成的多维、历时性主题系统,《文选》、...   详情>>
来源:《文学遗产》 1989年第04期 作者:谈墨
2.论梁朝士人的出处观及其美学意蕴
李昌舒
在梁武帝以文治国、优待士人的政策影响下,梁朝士人普遍遵循大隐的出处方式。一方面,作为大隐的承载之地,园林在实践和理论上均有重要发展,庙堂与山林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统一;另一方面,较之于晋宋,梁朝文化的主体由士族转移到皇室,面对梁武帝重文为表、猜忌为实的治国思路,士人大多以柔弱、矫饰...   详情>>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4年第05期 作者:李昌舒
3.宋玉赋身体类核心词及其运用艺术
吴广平;雍寒清
宋玉赋身体类核心词由人类身体核心词、动物身体核心词和引申义身体核心词三部分组成,其中人类身体核心词可分为宏观身体词和微观身体词。从宋玉赋身体类核心词的分布频率来看,宏观身体词和引申义身体词出现频繁,且《招魂》中身体类核心词出现次数较多。从运用特点来看,宋玉赋身体类核心词使用...   详情>>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06期 作者:吴广平;雍寒清
4.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
王立
<正>绪论追溯了古代类书的编纂和分类思想,辨析了主题和母题的区别。以人及其情感心态为核心线索,从中国古代文学中拣选出与文人心态最为密切相关的十大历时性主题,按文人与自然万物、社会历史、人际关系、人生自我这四个基本关系,分为:惜时、相思、出处、怀古、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   详情>>
来源:《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 2003年第期 作者:王立
5.屈原赋身体类核心词及其运用艺术
彭一帆;吴广平
屈原赋身体类核心词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类、四肢类、组织结构类等五类。从分布的频率来看,屈原赋26篇作品中《大招》运用身体类核心词最多,五类身体类核心词中头部身体类核心词出现频繁。从运用特点来看,屈原赋身体类核心词搭配多变,生动传神,有句中单用、句中隔用、句间并用和句中连用...   详情>>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01期 作者:彭一帆;吴广平
6.论东晋士人的出处观及其美学意蕴
李昌舒
东晋士人将郭象哲学的名教即自然落实为出处同归,进而通过玄言诗、玄谈以及山水园林的游赏,将出处同归转化为一种实践,由此导出雅化的生活方式。雅来自于名教之外的自然,与山水田园密切相关。出处同归的出处方式、玄言诗的清虚淡泊以及山水田园的雅化生活,对于此后的中国美学均有深远影响。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2014年第11期 作者:李昌舒
7.中国古代文学“乐极生悲”主题略论
王立
古代文人对“乐极生悲”有丰富的体验,渗透到各种体裁中,成了源头活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   详情>>
来源:《昭通师专学报》 1997年第01期 作者:王立
8.西晋士人隐逸思想分流对文学之影响
郑佳琳
西晋士人隐逸思想分为出处对立、出处相谐两类,与西晋寒素、势族士人群体的分流形成对应关系,具有不同的理论渊源和表现特征。招隐诗作为魏晋隐逸文学最主要的题材,其主题的多样性与变化规律,体现了两类隐逸思想之间的分歧。西晋末年,寒素诗人将出处对立隐逸思想从招隐转移到游仙、咏怀杂诗等...   详情>>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第04期 作者:郑佳琳
9.论王勃、高適的出处心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李昌舒
初盛唐士人以积极入仕为己任,然而,蹉跎仕途之现实与建功立业之理想形成巨大反差。这一矛盾带给士人的不是灰心绝望,也不是抽身离去,而是愤激感慨,或是如王勃作理论反思,或是如高適坚持不懈。在此心态的影响下,其诗文多具悲壮风骨,建安风骨正是在此意义上以更为强劲的姿态回归文学。   详情>>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2014年第12期 作者:李昌舒
10.中国文人的悲歌心态——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出处主题试探
王立
文学是历史之光的心灵折射。中国古代文学缘其前期以正统的雅文学(诗文歌赋)为主,基本上表现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情趣心态。出仕还是隐处,不仅是政治态度、哲学观念、审美取向及行为方式,也是每个文人仕子终其一生的价值选择。因而,分析众多创作主体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际时,一个无法...   详情>>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1988年第02期 作者:王立
11.出处之念的起因及主要意旨──“朝隐”与中国古代出处文...
王立
朝隐,是古代文人在恶劣人文环境下保护自己又不枉道变节的一种政治斗争方式,其萌于《庄子》。“陆沉”、“市隐”,直接开启了东方朔身在朝而明哲保身的“朝隐”。而对于西汉宫廷文人亦官亦隐传统的继承,以晋宋文人最为典型。出处意念往往与文人“饰美”心理传统有关。特定官僚体制、社会形...   详情>>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05期 作者:王立
第4章 怀古主题
1.生命观冲突下的怀古文学意象
田耕宇
不同的生命观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任何一种生命价值观都会遭遇现实的困惑,哲学如此,文学亦如此。文学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在怀古伤逝题材中表现最为突出。中国古代知识群体,无论持入世的儒家、超脱的道家,还是无执无著的禅宗生命价值观,在亲历古代遗迹时,都会难以自禁地流露其生命情绪。在怀古文...   详情>>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2013年第10期 作者:田耕宇
2.唐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回顾
赵望秦;潘晓玲
本文在广泛搜集和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对二十世纪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将其分为发轫期、发展期、兴盛期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大致勾勒,总结其成就与不足,以期对新时期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   详情>>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04期 作者:赵望秦;潘晓玲
3.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怀古主题
王立
历史的风烟缠绵缭绕。人是历史的存在。文学不仅是现实世界万事万物的折光反映,也是既往历史及创作主体记忆表象的审美价值判断与形象的重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咏史怀古之叹不绝于耳,稽古拟古之作层出叠现;纵观中国文学史,复古文学思潮波澜不息,念旧情绪氛围历久弥存。这一切,突出地体现为一...   详情>>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02期 作者:王立
4.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怀古主题
莎白;王立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咏史怀古之作不绝如淡,稽古拟古之声层出叠现,突出地体现为一种试图复活逝去价值或利用既往求得现实变革的不断努力。这种引人重视的文化现象,不能不催促我们放开视野,从民族文化心理与大文化背景上检视、追寻与探析。一、利用历史来对现实作出裁判——主题发端的价值取向处...   详情>>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 1990年第01期 作者:莎白;王立
5.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
高峰
金陵怀古词是中国词史中篇制浩繁、体系完备的题材类型。它成为追忆金陵历史、寄托政治感慨、抒写人生感怀的重要文学载体,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金陵怀古词形成鲜明的意象、典故系统,成功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古今对照等表现手法,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详情>>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05期 作者:高峰
6.意象因袭与中国古代怀古文学主题
王立
意象因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怀古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学特征。意象因袭使抒情文学在题材、表现模式、情韵格调等方面都表现出崇古复古的倾向 ,中国文学史上“拟古”作品的大量出现和“复古”文艺思潮的屡次兴起便是一个明证。而复古的价值取向又诱使文学表现上自觉不自觉地拟...   详情>>
来源:《齐鲁学刊》 1999年第05期 作者:王立
7.从《金陵怀古》看王安石的文学思想
戚荣金
从赏析《金陵怀古》入手 ,阐述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批判精神以及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倾向 ,揭示王安石“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思想。   详情>>
来源:《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01期 作者:戚荣金
8.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
叶晔
自唐宋而下,古人对竹枝词的观念认知,大致呈现一个从采风转向纪风、从写情转向纪事的过程。继而,随着清初竹枝、棹歌二体的合流,乡党掌故大量入诗,"风土即竹枝"的观念逐步生成,并出现了泛风土化的发展趋势,杂咏、杂事诗、地名百咏等地方诗歌体类纷纷向之靠拢。这种表象上的文体聚合,实质上是宋...   详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11期 作者:叶晔
9.张养浩怀古散曲的书写模式、情感内涵和文学价值
雷晶晶;宫臻祥
张养浩晚年同一曲牌下的九首怀古散曲具有相类的书写模式和时空结构:现时的地域空间构成作家创作契机,既往的人文空间成为创作主体,时空书写呈现出"今—昔—今"的结构,时间转换上的跳跃性、空间转换上的联想性是其鲜明的结构特征。感朝代兴亡的无差别、叹英雄人物的失落感、念生民疾苦的深重性...   详情>>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20年第04期 作者:雷晶晶;宫臻祥
10.从“金陵怀古”与“长安古意”看文学的地域性差异
刘庆华
长安与金陵同为千年古都,诸多历史遗迹与名胜风景,吸引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凭吊,感慨系之,发为诗文,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学色彩。本文以“金陵怀古”与“长安古意”这一题材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文化地理、自然景观、文学传承与积淀、审美崇尚等方面揭示这一现象及其深层原因。   详情>>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9年第03期 作者:刘庆华
第5章 悲秋主题
1.屈原与悲秋文学
杨兴华
我国的悲秋文学,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人们自然会上溯到《诗经》。比较典型的是《秦凤·蒹葭》的第一部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指明时令已是蒹葭花开的深秋。   详情>>
来源:《云梦学刊》 1993年第04期 作者:杨兴华
2.楚辞与悲秋文学
杨兴华
“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怀春与悲秋是文学的两大重要主题。然而,在文学上,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天为迟,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诗经》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却少有悲秋之歌。《诗经》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源远流长?   详情>>
来源:《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1994年第01期 作者:杨兴华
3.论柳永的羁旅悲秋词
刘云霞
羁旅行役,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题材,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抒发仕宦迁游生活的情怀。撰写四时之景的柳永,他笔下的羁旅行役词,大多是以秋天为背景的,在"秋"这样一个时间意象的基础上,词中大量出现了秋季特征相关的意象,抒写出浓郁的悲秋情感与悲愁意绪;柳永词也由此获得了独特的价值意义。   详情>>
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2009年第01期 作者:刘云霞
4.中国文学“悲秋”主题探源
寇鹏程
中国文学悲秋的传统主题并不只是因为诗人们有感于外物所致,它的深层原因乃是先民悲秋的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详情>>
来源:《商邱师专学报》 1999年第01期 作者:寇鹏程
5.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
王立
漫游中国文学史绚丽多彩的艺术长廊,指点古典文学繁星丽天的名篇佳作,我们总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就是那扑面而来的悲秋气息。可以说,不管哪朝哪代,何种体裁,悲秋主题都或鲜明突出、或朦胧含蓄地贯串其中。也正是由于悲秋主题的表现是那样繁复多姿,随处可睹,所以历来人们涉及者多,但却少有人...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1987年第01期 作者:王立
6.论中国古代文学中伤春与悲秋主题的异同
左攀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伤春、悲秋两大主题源远流长。这两大主题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有许多一致或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伤春、悲秋主题从本质看,在内在情感上一致;从题材分类看,类型上重复。中国古代文学中伤春与悲秋主题的差异表现在:伤春者多为女子,而男子更易悲秋;从美感体验上看,伤...   详情>>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01期 作者:左攀峰
7.千愁百怨寄秋情——宋词中的“悲秋”主题
刘春生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唯有宋人能于悲伤中见高远、在个人荣辱中显现忧国忧民之情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宋代词家“悲秋”的文学现象有自己的形成原因、特点,不仅反映了词家对社会历史的感悟,也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意义。   详情>>
来源:《北方论丛》 2007年第02期 作者:刘春生
8.古诗词中的秋风秋雨——对悲秋主题的气象学认识
渠红岩;沈箐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秋季时段比较长,从夏到秋的气候变化比较明显。秋雨秋风的气象现象,给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是由盛而衰的生命色彩的黯淡,这种现象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秋风被称作"金风""西风""商风",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清""凉"等词或者通过动植物的反应来描写秋风;通过人们...   详情>>
来源:《人文杂志》 2017年第12期 作者:渠红岩;沈箐
9.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从宋词看中国古代文学的...
张桂琴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悲秋作品的数量,还是悲秋之情的抒发,宋词都堪称悲秋之作的集大成者。   详情>>
来源:《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02期 作者:张桂琴
10.宇宙图式·生命意识·季节悲情──中国文学春恨悲秋主题...
瞿明刚
宇宙图式·生命意识·季节悲情──中国文学春恨悲秋主题的“合力论”考察瞿明刚儒、释、道的血脉流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备一种令人心摇神荡的悲凉情调和忧郁气质,春恨和悲秋就是中国文化悲患兼风流,美丽杂哀愁的特质在文学上的典型体观。日本汉学家松浦永久认为:中国春...   详情>>
来源:《学术交流》 1994年第05期 作者:瞿明刚
价格:¥19.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