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学探索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中国5A区有哪些地貌景观?我国各大5A级旅游景区当中,地貌类型可谓多种多样,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等;而这些地貌的代表景区则有漓江景区、云南石林、龙宫、恩施大峡谷、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丹霞山、武夷山等。本书为大家带来5A景区地貌景观排行榜,一起来欣赏这些大自然和人为的“鬼斧神工”吧。

更多
收起
郭萍
相关文集 更多>>
1431人阅读
3233人阅读
序言

序言

我国5A级旅游景区当中,除本书提到的相关地貌代表景区,对应地貌还有很多相关景区,整理如下:

1、喀斯特地貌: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清远连州地下河、德天瀑布、金佛山风景名胜区、本溪水洞、山西太行山大峡谷等;

2、丹霞地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龟峰风景名胜区、江郎山·廿八都景区、崀山风景名胜区、湖南武陵源等;

3、花岗岩地貌:泰山、华山、衡山、九华山、崂山、千山、天台山等;

4、熔岩地貌:黑龙江镜泊湖、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等;

5、河流地貌:巫山区小三峡-小小三峡旅游区、宜昌市长阳清江画廊景区等;

6、湖泊地貌:杭州西湖、瘦西湖、金鸡湖、太湖、天目湖、万佛湖等;

7、人为地貌:宜昌市三峡大坝、雁南飞茶田景区等。

收起
第1章 桂林市漓江景区——喀斯特地貌导语

漓江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之一,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景区区域地形特点是北、东、西部较高,为碎屑岩中低山地貌。景区中部为漓江岩溶谷地,南北长120余公里,东西宽20-60公里,发育有岩溶侵蚀平原,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等地貌类型。在溶蚀侵蚀平原和低地上,峭立着众多的石峰并发育有大量的洞穴。从大圩以南的潜经村开始,漓江进入峰丛洼地的峡谷段,深切河谷相对高程达400余米,组成了绵延百里,驰名中外的岩溶山水画廊。 

收起
1.漓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景观生态学思考
粟维斌;康峰峰
漓江风景区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亿元.但是,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枯水期径流量变小、时间延长,由此引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景区...   详情>>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S2期 作者:粟维斌;康峰峰
2.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修复治理研究
江凡
在对漓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岩溶石漠化,水资源污染等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主要解决森林质量不高,部分地区生态功能出现退化、石漠化,以及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损等问题,开展有害生物防治,保护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工作,以筑牢南方生态安...   详情>>
来源:《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1年第05期 作者:江凡
3.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探索——对桂林漓江风景名...
李霄冰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化旅游管理模式改革和转变经营机制势在必行。目前桂林市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世界旅游城。如何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科学和依法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桂林旅游的声誉和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漓江风景名胜...   详情>>
来源:《世纪桥》 2012年第11期 作者:李霄冰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驱动力研究——以桂林市漓...
彭攀屹;陈硕
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受冲击,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为村落发展提供新驱动。文章阐述了以旅游发展作为延续村落的手段,借助动力学原理,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一般驱动力,以及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动力。梳理旅游驱动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得出其发展需面对民生改善、人口集聚与经济提升等机...   详情>>
来源:《住宅科技》 2021年第01期 作者:彭攀屹;陈硕
5.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
陈倩;邓敏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路径主要是就地保护、异地重构。传统村落的原选址多面临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问题,因而传统村落的异地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式。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传统村落异地重构的路径进行了解析,进而对传统村落...   详情>>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04期 作者:陈倩;邓敏
6.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以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
张慧
当代一系列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了人类生存的危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去各地旅游,游客对景点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设计尊重自然"的概念之中融入了生态的思想,景观规划设计也逐步与生态设计结合起来。景观生态设计的...   详情>>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 2013年第10期 作者:张慧
第2章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导语

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和“石林”二字的起源地,并具有很高的旅游地学科普价值。云南石林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高大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等石灰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钟乳、溶蚀湖、天生桥、断崖瀑布、锥状山峰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质地貌全景图。

收起
1.探析石林景区发展研学旅游的机遇与路径
胡宗娴
云南石林景区是世界著名的地质遗迹奇观,展现了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柱状、剑状、塔状以及蘑菇状等形态的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是开展喀斯特地质科普、研学旅游的最佳景区之一。如今研学旅游已成为"旅游+教育"的重要趋势,文章从石林景区发展研学旅游的外部机...   详情>>
来源:《旅游与摄影》 2021年第02期 作者:胡宗娴
2.首位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诞生回顾与展望
李玉辉
石林喀斯特国际意义的科学价值发现源自时间、空间、演化相融合的地球科学综合考察评价路径,这就发现了"山石冠天下、风情醉游人"石林名胜的科学价值,也提供了石林地质公园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基础。石林地质公园是集喀斯特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土壤、生物、人群聚落与文化习俗于一体的完整地...   详情>>
来源:《地质论评》 2021年第01期 作者:李玉辉
3.云南石林喀斯特露石径流输出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王庆贺;赵志猛
喀斯特露石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关于露石承接降水后的石面径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仍然很少。本实验选择云南石林的石漠化、人工林、原生林生态系统,布设露石径流收集装置,收集并测量不同降雨事件后的露石石面径流,测定露石承接降水面积和粗糙度。结果表明:(1)在3.92 mm到72.31 mm的降雨范围内...   详情>>
来源:《地球学报》 2021年第03期 作者:王庆贺;赵志猛
4.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旅游形象价值结构——基于旅游...
许春晓;黄兰萍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正大力培育旅游业,因此,旅游形象价值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选择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广西桂林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典型代表,从旅游社交网站采集游客评论文本,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31个范畴、6个主范畴,构建了自然遗产地旅游形象价值范畴结构...   详情>>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0年第04期 作者:许春晓;黄兰萍
5.云南石林地质公园土岩、土根界面过程和土下溶蚀速率
章程;李玉辉
综合考虑土下界面过程对溶蚀速率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客观评价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溶蚀速率的差异及其控制因素,也有助于判别特定气候条件下区域或流域尺度的现代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强度。在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选择近原生滇青冈林(密枝林地)、云南松林地(人工辅助恢复林)、荒草地、石漠地等4种土...   详情>>
来源:《地质论评》 2020年第04期 作者:章程;李玉辉
6.云南石林县域喀斯特洼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丁智强;俞筱押
为深化洼地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以云南石林县为例,在ArcGIS中基于DEM提取洼地分布及相关数据,并运用K函数(Ripley’s K)、核密度函数、缓冲区、空间叠加等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区洼地密度分布特征及地理环境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洼地在8 km尺度上为聚集分布模式,可划分为高密度(>...   详情>>
来源:《中国岩溶》 2019年第03期 作者:丁智强;俞筱押
第3章 龙宫风景名胜区——喀斯特洞穴导语

龙宫总体面积达60平方公里,分为龙宫、漩塘、油菜湖、仙人箐四大景区。这里有着全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还有着多类型的喀斯特景观,被游客赞誉为“大自然的大奇迹”。贵州龙宫景区以溶洞、洞穴、瀑布为主体,由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龙宫景区以暗河溶洞为主,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是著名的5A级地貌景观。

收起
1.贵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探讨
魏玮
本文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为贵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及建议。   详情>>
来源:《质量探索》 2018年第02期 作者:魏玮
2.黄果树旅游区:从“一瀑独秀”到全域惊艳
提要$$ “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 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记录下大瀑布飞流直下,白水如棉的壮丽美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坐拥天然瀑布自然景观和溶洞景观的黄果树旅游区群众从“靠天吃饭”到“背靠大瀑布,在家就能富”,走上了旅游产业带动发展之路。$$ 党的   详情>>
来源:《贵州日报》 2019-09-24 作者:
3.全域旅游背景下安顺实施快旅慢游的路径探析
赵世钊;杨顺娟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呼唤区域相关产业参与发展,相关产业主动围绕旅游业发展需要提供基础条件、产品及服务,逐步走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驱动下,安顺应将以往快进快游向快进漫游方式转变,促进旅游的带动效应,延长旅游产业链。通过分析安顺的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安顺实际...   详情>>
来源:《经贸实践》 2018年第10期 作者:赵世钊;杨顺娟
4.黄果树、龙宫风景名胜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
黄果树、龙宫风景区位于贵州黔中高原西部边陲部位,是长江水系支流乌江上游三岔河与珠江水系支流红水河干流北盘江的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包括安顺市的镇宁、关岭两县全部和西秀区、紫云、普定等县(区)的部分地区。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与自然景观 地质构造上,该区域位于扬子准地台内的上扬子台褶...   详情>>
来源:《当代贵州》 2004年第10期 作者:
5.借助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龙宫镇依托国家级风景名...
宋晟锟;曹禹含
在当代旅游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新颖的旅游产品和因旅游发展而受益的地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有:古镇游、农业观光游、景区周边游、民族文化游等。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龙宫镇利用得天独厚的优   详情>>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09年第05期 作者:宋晟锟;曹禹含
6.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贵州旅游业与水资源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程雯;郑云
贵州省独有的高原山地孕育了多样化的水体空间。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贵州依托峡谷、水库、湖泊、河流等水资源积极发展水域旅游。在产业融合角度看,水旅融合发展缺乏整体统筹,开发呈分割状态,呈现出整合力度较为弱小,集聚效应不突出,水体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大等问题。因此,进行全流域统筹,打造贵...   详情>>
来源:《凯里学院学报》 2019年第04期 作者:程雯;郑云
第4章 恩施大峡谷——喀斯特峡谷导语

恩施大峡谷,不偏不倚落脚于神秘的“北纬30度”,距恩施市区49公里,距利川市区39公里。山岭多西南—东北走向,河流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境内崇山峻岭,山峦逶迤,河谷多成深峡,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形发育,山体多见为馒头状的溶丘,其总体岩溶环境为丘丛和峰丛洼地地貌类型。这里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溶洞、暗河等地质景观一应俱全,被称为“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馆”。 

收起
1.恩施大峡谷绝壁栈道危岩特征与防治方法探讨
袁飞;付强
峡谷型风景区内的地质灾害主要以危岩崩塌为主,由于景区危岩防治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质遗迹景观,而且受材料运输、施工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采用大型机械设备,其防治难度较大。根据在恩施大峡谷景区绝壁栈道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及应急防治工程设计的工作成果,重点介绍危岩的地质灾害特征,并对景区...   详情>>
来源:《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年第S1期 作者:袁飞;付强
2.锚杆加固恩施大峡谷绝壁危岩的稳定性数值分析
谭朝瑞;王明华
以恩施大峡谷绝壁陡崖的锚杆危岩治理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降雨前后危岩以及不同锚杆的长度、入射角、数量、间距参数选择对危岩受力及变形情况,并综合评判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单根锚杆时,在锚杆超过推测滑动面后不受长度变化影响,而锚杆入射角越小,对其控制效果越好;...   详情>>
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年第01期 作者:谭朝瑞;王明华
3.建一个景区 富一方经济——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旅游...
向异化;黄猛
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地处鄂西南,恩施市西北部,是国家5A级景区——恩施大峡谷核心所在地国土面积180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着力创新旅游机制,推动以恩施大峡谷为主导的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   详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第21期 作者:向异化;黄猛
4.旅游项目建设快速扩张对景观破碎化影响研究——以恩施大...
齐佩霞;袁龙义
为了弄清旅游项目建设快速扩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通过2000、2010、2020年遥感影像,对恩施大峡谷旅游景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发现人类旅游活动快速扩张带来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从景观空间格局的角度,采用遥感影像数据,结合ArcGIS、ENVI软件,借助Fragstats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等方法,对恩施...   详情>>
来源:《绿色科技》 2021年第21期 作者:齐佩霞;袁龙义
5.恩施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管见——基于恩施大峡谷的考...
郭玉
指出了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这为恩施州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从学理层面做进一步研究。在梳理恩施州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以恩施大峡谷为考察中心,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了恩施州...   详情>>
来源:《绿色科技》 2019年第15期 作者:郭玉
6.基于百度指数的恩施大峡谷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研究
向璇
当今大多居民在出游前会选择网络搜索获取相关旅游信息,文章借助百度指数大数据平台,以"恩施大峡谷"为关键词获取数据,分析大峡谷网络关注度分年特征、分月特征、周内特征、季度特征、"五一"、"十一"黄金周特征,利用ArcGIS技术分析大峡谷网络关注度的空间特征,并对搜索"恩施大峡谷"的人群年龄...   详情>>
来源:《数字通信世界》 2019年第06期 作者:向璇
第5章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5A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导语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0米)为中心,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1999年11月,黄果树景区被中国科协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收起
1.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保护研究
黄钟宣;陈文德
旅游景区的保护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景区规划开发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后期的问题也较少,保护问题较少,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黄果树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讨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研究,同时为其他的风景名胜区保护提供借鉴。   详情>>
来源:《风景名胜》 2018年第12期 作者:黄钟宣;陈文德
2.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林业发展分析
袁志敏;孟伟
分析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林业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林业发展目标,为其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详情>>
来源:《热带林业》 2017年第03期 作者:袁志敏;孟伟
3.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汉语借词对布依语的影响
叶晓芬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布依语汉借词以双音节词见长,并涵盖不同的词类。从构词特点看,混合词多以布依语的语序见长,而现代汉语全借词基本按照西南官话的结构进行;从结构层次看,多音节复合词根据借汉的情况也可进行不同的层次划分。此外,年轻一代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有部分词汇正在像普通话靠拢...   详情>>
来源:《凯里学院学报》 2017年第05期 作者:叶晓芬
4.基于网络评论的游客满意度双因素分析——以贵州黄果树风...
谢春芳;杨建春
为更好地了解游客对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需求与偏好,提高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以游客满意度理论及双因素理论为基础,从大众点评、蚂蜂窝、携程网站中爬取11894条有效点评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共现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游客满意的因素(即旅游激励因素)主要是景...   详情>>
来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07期 作者:谢春芳;杨建春
5.基于生态环境约束的山地带状多组团旅游景区交通改善研究...
林定良
受地形环境制约,众多山地带状多组团旅游景区都面临内部交通拥堵、生态环境难以为继等问题,其交通发展模式亟待研究。文中通过分析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地形特性、交通需求特征及旅游交通发展面临的压力,提出风景区旅游交通改善思路,并对单纯提升内部旅游公路供给模式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旅游交...   详情>>
来源:《公路与汽运》 2019年第03期 作者:林定良
6.导游视角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旅游旺季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罗周静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贵州省旅游的代表,是入黔游客必到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据统计,2017年7月以来,黄果树景区的游客呈井喷似增长,日接待量高达2.5万人次。旅游旺季导游工作难度随之增大,加强黄果树景区内部管理,有利于提高导游人员工作效率,提升游客游览质量,提升贵州省旅...   详情>>
来源:《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年第14期 作者:罗周静
第6章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丹霞地貌 世界地质公园导语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韶关东北侧的仁化县,由红色砂烁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家以丹霞山为名,将这一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风景区的地貌由六百八十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这里是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山上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巨厚红色砂、砾岩沿垂直节理发育。 

收起
1.中国丹霞申遗的台前幕后
刘建华
随着"晒申遗成本"、"门票涨价"、"保护工作难"的声音此起彼伏,申遗成功的"中国丹霞"被置于了风口浪尖晨曦下,一对老夫妇站在观景台上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按着相机快门,阳元石一次次在他们的相机里定格。   详情>>
来源:《小康》 2010年第09期 作者:刘建华
2.锦石岩寺:无限风光在险峰
周芳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景区,因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的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闻名于世。在丹霞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女众道场,名曰“锦石岩寺”。近年来,在韶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积极争取和韶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锦石岩寺遗留的房产、地产   详情>>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08-11 作者:周芳
3.广东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调查
张克东;覃朝峰
一、丹霞山概况 (一)、调查范围和历史情况简介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丹霞山本身的风景游览点,和临高眺望的西、北部远处的各风景点。主要调查了丹霞山主体本身,上、中、下三层和碧湖沿岸的植物情况,并作了重点的抽样调查。距丹霞山5—7公里远的夏富乡植被,也作了初步考察。借以分析了丹霞山整...   详情>>
来源:《广东园林》 1992年第02期 作者:张克东;覃朝峰
4.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杜志;甘世书
基于广东省仁化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从地类和优势树种组两个景观级别,分析了县域内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有林地为景区的主要景观要素,其中以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等面积比重较大,且分布较为集中;优势景观要素具较高的空间连接性;景区整体受人类活动的...   详情>>
来源:《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04期 作者:杜志;甘世书
5.“申遗”成功新形势下的风景区服务设施规划探索——以丹...
程红宁;李枝坚
"申遗"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丹霞山风景区带来的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也对风景区提出更加严格的保护要求。在"申遗"成功新形式下,风景区的服务设施开发需要更加慎重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本文以丹霞山风景区南门服务基地、夏富、龙皇坪片区三个服务设施片区为例,研究和探索"申遗":成功...   详情>>
来源:《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 2011年第期 作者:程红宁;李枝坚
6.丹霞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理论与技术体系及保护规划研究
俞孔坚;吉庆萍
一、引言丹霞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境内,辖属仁化、曲江两县,南端距韶关市区不足20公里。景点集中分布面积为180平方公里。韶赣、韶汝和106国道三条主要公路干道分别沿风景区外围经过。这里是全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作为专业术语的“丹霞地貌”也源于此。海拔多在300~400米之间...   详情>>
来源:《广东园林》 1992年第01期 作者:俞孔坚;吉庆萍
第7章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丹霞地貌 世界遗产导语

武夷山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继之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已发现本区有丰富的火山机构,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武夷山丰富的地貌类型是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收起
1.景区环境质量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武夷山风...
徐洪;涂红伟
引导游客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是解决在大众旅游背景下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是近年来旅游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丰富且意义深远,但景区环境质量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却鲜有关注。文章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了一个可调节的中介模型,探...   详情>>
来源:《林业经济》 2021年第12期 作者:徐洪;涂红伟
2.游客和居民视角下武夷山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比较研究
赵雨晴;游巍斌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连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参与式制图是感知与保护热点文化服务地区的有效方法。采用参与式制图与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游客和居民2类群体对武夷山市CES的感知情况;利用空间分析、热点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比较分析了游客和居民CES的感知...   详情>>
来源:《生态学报》 2022年第10期 作者:赵雨晴;游巍斌
3.基于数字足迹的武夷山遗产地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
林育彬;林开淼
自助游是当前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旅游目的地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管理决策及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网络游记爬虫,挖掘旅游数字足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自助游网络结构影响因素模型,在分析武夷山遗产地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基础上,用...   详情>>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04期 作者:林育彬;林开淼
4.县域全域旅游目的地自助游网络结构及优化——以武夷山市...
林育彬;郭伟锋
以武夷山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网络游记挖掘自助游客的"数字足迹",构建县域全域旅游目的地自助游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武夷山自助游的旅游节点较多,节点吸引物类型多样;整体网络密度低,节点分布不均衡,中心化趋势明显;网络结构核心边缘分层明显,核心区...   详情>>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年第04期 作者:林育彬;郭伟锋
5.南方集体林区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难点与对策分析——以武...
吴天雨;贾卫国
在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试点经验,分析南方集体林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难点问题,并结合域外经验与我国国情寻求解决方案,围绕化解人地矛盾、完善管理体制、协调利益冲突、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促进园区有效执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详情>>
来源:《中国林业经济》 2021年第05期 作者:吴天雨;贾卫国
6.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人工湿地系统典型植物生长与化学元素含...
郭汝凤;陈佳
为探讨武夷山人工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化学元素的机制,筛选出可用于修复污水化学元素污染的植物种类,在前期已获得武夷山人工湿地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花叶芦荻(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3种植物对土壤N、P的吸收特征和影响机制的基础上,继续以武...   详情>>
来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年第05期 作者:郭汝凤;陈佳
第8章 天柱山——花岗岩地貌 世界地质公园 5A景区导语

天柱山是中国5A景区著名的地貌景观类景区,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于世。天柱山拥有全国唯一、全球揭露面积最大、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尤其以崩塌堆垒地貌景观而被地质学家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花岗岩地貌,又被称做“地球的泄密者”。文学家形容其为“山峰丛林”和“石头宫殿”。2011年9月,天柱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收起
1.天柱山——地球泄密者
黄波;程小青
在安徽省西南部,天柱山的"三块石头"支撑起她独特的气质。这一来自地球深处的自然密码,让人们得以一窥地球的秘密。见证地质变化的岩石在天柱山新店地区,一块榴辉岩在阳光下散发着古朴深沉的光泽,随着地质锤的敲打,深藏其中的金刚石露出身影——这一发现是全世界第2例,证明这块岩石曾经抵达地...   详情>>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第10期 作者:黄波;程小青
2.“网络口碑”与天柱山旅游形象建设
刘传
网络评论能直观反映游客对景点的形象感知和情感态度。通过对天柱山景区的游客问卷梳理,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从基础服务、景区管理、旅游项目等方面的改善建议,协助完善天柱山景区旅游形象建设,以此来提升游客体验感及景区网络口碑。   详情>>
来源:《炎黄地理》 2021年第06期 作者:刘传
3.天柱山野生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分布情况调查
章云忠;赵凯
对天柱山野生分布的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显示:记录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IUCN濒危(EN)种2种,易危(VU)种8种,近危(NT)种14种;CITIES附录II收录物种13种,均为兰科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收录物种4种;天柱山地方特有种1种。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有...   详情>>
来源:《园艺与种苗》 2022年第02期 作者:章云忠;赵凯
4.安徽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升初探
魏志刚
植物景观改造是提升森林公园景观质量的重要手段。该文针对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针叶纯林多、季相变化不明显的实际情况,对植物景观改造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提升森林公园的观赏价值和景观效果。   详情>>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05期 作者:魏志刚
5.天柱一峰 洞开千仞 壮美的花岗岩地貌——安徽天柱山世...
忠东
享"古南岳"之尊的天柱山是一座由花岗岩所构成的山脉。在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上,像这样的山脉还有黄山、三清山、白马尖、伏牛山等,它们都有精彩绝伦、雄奇壮美的花岗岩地貌。众所周知,华山以山势雄险著称,黄山以峰丛峻美而扬名,三清山以石柱怪异而奇特。然而,同样是花岗岩地貌,天柱山却有着独特...   详情>>
来源:《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7年第02期 作者:忠东
6.天柱一峰 洞开千仞——安徽天柱山花岗岩地貌探秘
李忠东
位于长江西滨的天柱山,它的名声由来已久,久到要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古皖国。"皖国",即古桐国,是春秋战国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诸侯小国,常常需要依附于吴、越、楚等大国才能维持其存在。古皖国虽然小,但却是安徽省简称"皖"的由来。古皖国以潜山为领地,以天柱山为根基。在中原政权尚未南移之前,天柱...   详情>>
来源:《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9年第02期 作者:李忠东
第9章 黄山风景名胜区——花岗岩地貌 世界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导语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收起
1.黄山景区资源空间承载力分析与优化
肖思敏
旅游景区的资源空间承载力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基础,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化和游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对黄山三个代表性景区(北海景区、白云景区、西海大峡谷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数量及分布、游道长度及分布情况进行计算分...   详情>>
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年第11期 作者:肖思敏
2.基于IPA分析法的黄山风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陈子瑶;封新林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黄山风景区游客基本信息、12个影响因子的游客满意度和重要程度进行考察,运用IPA分析法对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指标中涉及景区服务质量、住宿环境、景区餐饮质量等方面的7个指标满意度低于期望值,为此从提升景区服务精细化水平、加强景区餐饮食品安全...   详情>>
来源:《现代商业》 2022年第07期 作者:陈子瑶;封新林
3.基于数字足迹的黄山市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吉慧
利用网络游记与照片两种“数字足迹”,借鉴社会网络方法,对案例区域23个旅游节点旅游流空间网络密度、互惠性、中心性、核心-边缘、块模型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网络空间呈现“四核网状”分布。(2)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结构松散,分布不均衡,中心化趋势明显;节点互动水平和互惠程度...   详情>>
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第01期 作者:吉慧
4.基于文本分析的游客徽州历史文化景观感知研究
王海洋;吉慧
本文运用网络文本挖掘的方法分析马蜂窝和携程旅行网的10 800条游客短评,通过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黄山市5个典型旅游地的游客徽州历史文化感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景观要素、感知评价的词频数最高,“古村落”感知形象突出;游客对徽州历史文化认知评...   详情>>
来源:《旅游纵览》 2022年第07期 作者:王海洋;吉慧
5.黄山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旅游业发展影响评价
李佳倩;刘超
以黄山市黄山区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2000、2010和2020年黄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应用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地类变化与当地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山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和林地转化为水域...   详情>>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2期 作者:李佳倩;刘超
6.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对周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以黄...
于鹏;章锦河
旅游发展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周边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活质量影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居民调查数据,探讨了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等...   详情>>
来源:《中国生态旅游》 2022年第02期 作者:于鹏;章锦河
第10章 三清山——花岗岩地貌 世界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导语

三清山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平缓,地势高差很大。从整体看,东坡从金沙至玉京峰,西坡从横坦、汾水至玉京峰,恰为两个相靠的凹球面,它们与南部的凸球面合成高耸入云、层峦叠峰的奇特地貌。东坡比西坡平缓,南坡又比东坡平缓。组成三清山主体的岩石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其中边缘相和过渡相的花岗岩是构成三清山峰峦的主要岩石,近谷底则多为内部相的中粗粒斑状、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因其极易风化剥蚀,故多形成稍缓地形。 

收起
1.神姿仙态三清山
陈浮
在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有一座人见人爱的“道教仙山”。三清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它的独特之处,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述:“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和山峰,栩栩如生的花岗岩造型...   详情>>
来源:《天津教育》 2022年第10期 作者:陈浮
2.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江西)
2007年3月3日,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2012年9月21日,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三清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东南部的一座以中生代花岗岩和元古代一古生代地层为主组成的具有丰富地质遗迹与独特地质地貌现象的自然地理区域,位处扬...   详情>>
来源:《资源与人居环境》 2020年第11期 作者:
3.江西“灵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探讨
马振兴;郑英
以上饶市幅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探讨江西灵山大型环状花岗岩的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并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灵山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环形构造东南外环,海拔1 000~1 400 m,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为世界罕...   详情>>
来源:《华东地质》 2020年第01期 作者:马振兴;郑英
4.西太平洋边缘最美的花岗岩博物馆——探秘三清山
陈曦
位于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县的交界处的道教圣地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神似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誉。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   详情>>
来源:《地理教学》 2019年第11期 作者:陈曦
5.地质公园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以三清山地质公...
邓树兰;雷彬
地质公园博物馆集中展示典型的地质地貌、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观赏、教育价值,是开展自然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三清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是我国第一批地学科普类研学基地,投入使用后即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效果较好。文章根据公园特色和研学要求,按照5E研学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   详情>>
来源:《旅游与摄影》 2021年第06期 作者:邓树兰;雷彬
6.山岳型风景区栈道营建探索与思考——以三清山为例
陈俊澄
通过研学活动,以三清山栈道为研究对象,对栈道形式、材质、色彩及与生态环境的融合状况进行分析,探索总结出栈道营建的基本原则,即安全性、因地制宜、人文性、可持续发展、形式美。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年第08期 作者:陈俊澄
价格:¥23.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