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学高中教育高中语文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课程内容,按照教科书的结构顺序,精挑细选、汇集整理了全册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说课稿,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参考。

更多
收起
郭萍
目录

目录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陆蠡)

第二单元 先秦、南北朝诗歌

  4、《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 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田园居(其一)(陶渊明)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8、兰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赋(苏轼)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四单元 演讲辞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收起
第1章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
1.《荷塘月色》说课稿
周昂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同一篇课文编辑在不同的学段和教学单元里,文本的教学意义不完全相同。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把《荷塘月色》编入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在必修一散文"因实出虚"教学的基础上,必修二散文教学应做到"进入审美境界""增强散文鉴赏能力"(教什么)。《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第一课...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17年第01期 作者:周昂
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左炳峰
月下之荷,荷上之月,本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而作者朱自清,凭借他那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把眼前所见之景完美地描绘出来,为我们营造出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一、两幅图画:荷塘月色图与江南采莲图问题:(学生齐读课文第4~9段)这几个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描写了两幅图画,请同学们根据关键语句把它...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15年第16期 作者:左炳峰
3.《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菅悦玖
原本是不太喜欢散文的,自从讲《荷塘月色》后,我喜欢上了散文。这让我不由想起实习时讲诗歌,竟培养起了我对古典诗词的爱好。第一次讲《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读文,读人。第一课时我主要讲了伯夷、叔齐、屈原、文天祥、秋瑾、闻一多等有骨气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感人故事,进而引出朱自清,自然过渡到...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3年第36期 作者:菅悦玖
4.《故都的秋》说课稿
梁秀清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应当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二、说学情本课针对我校语文素养较高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高一实验班学生设计。三、说教...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18年第01期 作者:梁秀清
5.《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袁晗毅
【设计说明】《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新课标背景下写景抒情散文应如何教?我尝试将《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指向基于学生语言实践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进行实践性学习。在前置性学习中让学生为原文创作插图并附上简短文字,课堂上着重组织学生对图文进行评价修改。无论是解读郁...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21年第08期 作者:袁晗毅
6.《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钱永秋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07期 作者:钱永秋
7.《囚绿记》说课稿
石媛媛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陆蠡是现代散文家,这一篇是他的代表作。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会鉴赏这篇散文。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5年第08期 作者:石媛媛
8.《囚绿记》教学设计
游思源
本文通过《囚绿记》的教学设计,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5年第06期 作者:游思源
9.《囚绿记》教学反思
王淑斌
以《囚绿记》的教学为例,对教学设计、课堂节奏、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   详情>>
来源:《广西教育》 2014年第46期 作者:王淑斌
第2章 第二单元 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
1.《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祝宇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二、教材分析《氓》出自《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年第12期 作者:祝宇
2.《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改进
刘凌志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这次新教材更是把它选进了必修四的课本中,但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引领学生体味出它的精妙之处,这却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下)》 2016年第06期 作者:刘凌志
3.《诗三首》说课稿
田晓萌
一、说教材《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由此,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31期 作者:田晓萌
4.《采薇》教学设计
高丽娜
一、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描写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全诗可分三层:前三章写了其征戍之久,思乡之切;四、五章写作战情景;第六章写归途中亦喜亦忧的复杂感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衬托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 2014年第09期 作者:高丽娜
5.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诗经 采薇》一课两改...
曾德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掌握《采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2.探讨《采薇》的思想内容以及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感受其现实主义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诗文大意。2.以诵读为主线,从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情感。   详情>>
来源:《新课程导学》 2011年第20期 作者:曾德娟
6.从“采芙蓉”说开去——《涉江采芙蓉》教学镜头
徐昌才
教学《涉江采芙蓉》,一个课时就讨论了一个"采芙蓉"的细节,不知道算不算高密度、大容量,不知道算不算枝蔓旁出,浪费时间,但是,学生兴趣浓烈,热情高涨,发言积极,气氛活跃。我从学生的反应之中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功。抛下许多预设的观念与程式,专注于学生的体验与兴趣,专注于学生的素养与思维,这是...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17年第07期 作者:徐昌才
7.《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孙青
人为什么而活着?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怎样的人才有意义?本文再现了《离骚(节选》一文的教学过程。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7年第04期 作者:孙青
8.《离骚》教学反思
黄伟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15年第03期 作者:黄伟
9.《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周育英
一.说教材和教法《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于个性化,文言现象丰富,是学习古典文学的典范。学生只要结合注释,用心感悟,是能读懂全文的。但是现在的学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第01期 作者:周育英
10.《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胡有明
[教学设想]《孔雀东南飞》这首现存最早的古代长篇叙事诗,长期以来一直被选人高中语文课本,意在让学生了解乐府诗。这首诗篇幅较长,语言接近口语,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不宜串讲。教学此诗可从检查落实课前预习,基本把握文意和写作思路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把握人物形象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年第05期 作者:胡有明
11.《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赖秋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   详情>>
来源:《黑河教育》 2008年第01期 作者:赖秋爽
12.《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张雪玲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8年第25期 作者:张雪玲
13.以学情为核心 让古诗教学行稳致远——从《涉江采芙蓉》...
郭常青
以学情为核心,根据学生在阅读诗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中,分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思维品质,并使学生的这一思维品质在内化理解、外化表达等方面获得提升。其间,通过分组、讨论、阅读、改诗等方法,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读诗的方法,发现并体味诗歌深层内蕴之美,...   详情>>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20年第10期 作者:郭常青
14.《短歌行》教学设计
李晔
一、创意说明诗言志。这首《短歌行》所言之志非常明确,就是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如何达志,应该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诗歌,都要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曹操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千载动人的"求贤歌",它...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07期 作者:李晔
15.不能丢掉传统的教学模式——《短歌行》教学反思
司徒婉儒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篇目,也是曹操的代表诗作。从字面上看,本诗浅显通俗,曹操通过感叹人生苦短来抒发人才难求、功业未就的忧虑,容易触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情绪。我原以为教学这首诗歌,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应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我选择了这首诗歌作为公开课的课题。在第一...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13年第05期 作者:司徒婉儒
16.《短歌行》教学反思
叶德卫
曹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他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对人生的追寻和探索的诗歌,是一首充满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经典诗歌。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许多教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28期 作者:叶德卫
17.《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王彦
设计背景: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鉴赏文本,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有序、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鼓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29期 作者:王彦
第3章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
1.《兰亭集序》说课稿
刘燕;周云波
一.文本解读1、文本的内容、价值与地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叙事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批判了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同凡响,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还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二者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第23期 作者:刘燕;周云波
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刘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读《兰亭集序》,把握本课的生字词。把握《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地位。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其懂得鉴赏与品味。通过课文理解文学、绘画、书法与音乐的关联,保障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   详情>>
来源:《中华辞赋》 2019年第10期 作者:刘春
3.《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蒋惠
教学实录:师:(展示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提起王羲之,我们都知道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美称。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这幅作品还涉及到一篇流传已久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通过预习,有...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10期 作者:蒋惠
4.《赤壁赋》教学说课稿
包春华
一、说教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二、说学情1.知...   详情>>
来源:《新课程导学》 2020年第16期 作者:包春华
5.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包春华
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内容教材分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自然...   详情>>
来源:《新课程导学》 2020年第16期 作者:包春华
6.《赤壁赋》教学反思
包春华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中,苏轼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个。的确,在他身上闪现着很多智慧的光芒。他...   详情>>
来源:《新课程导学》 2020年第16期 作者:包春华
7.褒禅苍幽有玄机,荆公感物豁然明——《游褒禅山记》说课...
陈汉春
一、说教学理念学习古典散文,不仅能够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所选三篇散文,   详情>>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第01期 作者:陈汉春
8.《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陈强
[设计思想]《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老文章,既要让学生既能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又要透过文章表面了解作者对于做学问,乃至人生的精神理想方面的认识与追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笔者采取"自学质疑法""精讲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对本文作如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质疑,掌...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上)》 2011年第01期 作者:陈强
9.《游褒禅山记》赏读
韩燕
宋代的王安石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颇有名气的思想家、文学家。由"王安石变法",我们能看到他在政治上的才华;由其富有特色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我们能看到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王安石的散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游褒禅山记》颇受人们的欢迎。具体来说...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第01期 作者:韩燕
第4章 第四单元 演讲辞
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王艳霞
一、导入新课博雅塔下,未名湖畔,就是让莘莘学子怦然心动的北京大学。中国高府,世界名校,更是万千师长心中的冥冥期盼。然而,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之前,北大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身为民国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把自己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都...   详情>>
来源:《吉林教育》 2019年第Z2期 作者:王艳霞
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札记
余艳荣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刚刚上完这一课,感慨良多,浅谈一二。蔡元培先生不愧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教育观及严谨的治学作风都彰显出大师风范。初读此文觉得语言略显晦涩,再读之便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11年第09期 作者:余艳荣
3.谈谈导入新课的两种方法——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庄金秀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如果直接讲授新课,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随之影响后续的教学工作。在语文课上,我们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力求在和...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第05期 作者:庄金秀
4.《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王慧艳
【教材简解】《我有一个梦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单元中"英明与事业"专题下的一篇演讲稿。文章情文并茂,以饱满的激情,形象化语言,号召黑人为实现目标斗争到底,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强烈愿望。【目标预设】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详情>>
来源:《教育界(教师培训)》 2019年第03期 作者:王慧艳
5.结合作文教学开发文本资源——《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
蒋燕
《我有一个梦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是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集会上的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民族平等的理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但这篇文章篇幅冗长,条理不甚明朗,即使读...   详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27期 作者:蒋燕
6.打开思考的窗口——浅谈语文课堂的切入方法
刘亚琳
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是成功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志,而合理的切入是完成成功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因为一个好的切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课前的几分钟切入在一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文本谈谈语文教...   详情>>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5年第04期 作者:刘亚琳
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
余映潮
【课文品读】句式的魅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句式运用,堪称经典。文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于课文的句式表达。请看下段文字: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年第10期 作者:余映潮
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孙魏魏
教学目标1.选择典型事例作论据,饱含感情进行议论的写法;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本饱含的强烈感情;3.学习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问答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您对不幸的...   详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13期 作者:孙魏魏
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禤莉
要想上一堂师生都比较满意的语文课,教者必须以自己丰厚的素养与学识,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达到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和谐统一。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0年第36期 作者:禤莉
第5章 表达交流
1.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九) 从“亲近语言”到“...
严华银
努力确立并逐渐增强环境意识,像保护我们自己那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苏教版洪氏初中语文教材特别设立"人与环境"主题单元,让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初步扎下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环境的"慧根",实在是非常必...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第35期 作者:严华银
2.《直面人生挫折与挑战》主题活动课教学设计
林洁
依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哲学与人生课程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直面人生挫折与挑战》的主题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挫折认知的内化和坚强意志的形成。   详情>>
来源:《广西教育》 2013年第31期 作者:林洁
3.“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裴霁霞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看到的、听过的、参与的、感受过的有关"美"的素材,通过"发现美""表达美—口头表达、文字再现"等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及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让学生从内到外"美"起来。   详情>>
来源:《考试周刊》 2013年第45期 作者:裴霁霞
4.《学习虚构》教学设计
尹丽敏;方利平
【教学设想】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学科选修课本《外国小说选》第八单元的话题——虚构属文学理论,大部分教师可能只是以课文为例,在理论上进行大致的阐释就完成了此单元的教学,但学生对虚构这一话题可能还是一知半解。我在教学前进行了一个创新的设想:可不可以在进行理论阐释的...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5年第12期 作者:尹丽敏;方利平
5.怎样使学生写好想象作文
赵爱华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习作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作文是一种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作文。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种种超越时间、空间和生活常规的假想和幻想,并把想象中的人、事、景物描述出来,想象作文对于培养...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上)》 2016年第02期 作者:赵爱华
6.“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反思
宋建民
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模块,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其中,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口语交际两个内容,共20个专题。高一第一模块的"写景要抓住特征"专题的教学内容与第二模块写景状物散文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在学习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与《囚绿记》三篇课文后,进行...   详情>>
来源:《黑河教育》 2008年第01期 作者:宋建民
7.《直面风雨》说课稿
段成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今天我就围绕挫折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直面风雨》,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补充教材三《与挫折同行》中第一课时的内容。一、说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   详情>>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年第08期 作者:段成都
第6章 梳理探究
1.《成语: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教学构想
王艳芳
《普通高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以下简称课标版)的编排,除"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外,还有"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两个专题。这两部分无论是选材上,还是活动的方式上,都体现出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梳理整合、自主合作、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笔者将"课标版"必修2的探究梳...   详情>>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第03期 作者:王艳芳
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学设计
王克均
简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本教学设计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第二部分是学案,第三部分是教学反思。第一部分:教学过程设计一、学...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7年第04期 作者:王克均
3.《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方案
张朝霞
学习目标1.梳理成语,积累成语,正确熟练地运用成语。2.培养自主梳理与探究的能力。3.学习成语,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方法自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质疑,梳理探究。学时安排一节课预习,一节课展示。知识链接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两...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4年第21期 作者:张朝霞
4.云端漫步——《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学设计
黄友福
教学目标:1.在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基础上,从成语的来源、特征运用的角度梳理成语。在实践运用中完成与高考成语题的链接。2.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成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逐步建立起自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2年第21期 作者:黄友福
5.“锦绣中华”微缩景观——“成语文化”微专题教学案例
邵吉斌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是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本教学案例从成语来源、基本特点、文化之美三个角度,通过"成语文化"微专题教学,探讨了语言积累和文化传承的路径。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01期 作者:邵吉斌
价格:¥21.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