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课程内容,按照教科书的结构顺序,精挑细选、汇集整理了全册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说课稿,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参考。
更多
收起
+关注
目录
目录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6、鸿门宴(司马迁)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散文
7、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8、小狗包弟(巴金)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11、包身工(夏衍)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 曹智 白瑞雪)
收起
第1章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沁园春·长沙》说课
【课文品读】《沁园春·长沙》字词欣赏集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辟空而来,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泳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年第06期
作者:余映潮
2.《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词作。诗歌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青年的爱国热忱与一腔豪情。词作形式特殊,不仅写景角度多样,更是将写景、叙事、抒情完美融合的佳作。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将《沁园... 详情>>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8年第01期
作者:龙淡茹;朱森茂
3.激活思维 开放教材——《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的"材料"而不是唯一内容,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就要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形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补充课内的一个相互补充的课内外循环开放性教材。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8年第21期
作者:侯培建
4.《雨巷》说课稿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本文说说该文的说课稿。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上)》
2018年第06期
作者:王晞萌
5.《雨巷》教学设计
本文对《雨巷》进行了教学设计,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特点分析。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6年第07期
作者:谢佳
6.巧设问题,创设情境——《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首诗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曲折的心路历程,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该诗意象优美,意... 详情>>
来源:《文理导航(上旬)》
2013年第11期
作者:杨芝峰
7.《再别康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之《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史上非常著名的诗歌,?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05年第16期
作者:王薇
8.《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文本探究在《再别康桥》中,作者从曾经的一段特殊感情经历和美丽的康桥写起,用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描绘出康桥的风韵。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08年第06期
作者:杨万全
9.《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打小就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很想有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记得在一个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给了我一本《志摩的诗》。那个晚上我如获至宝,从此记住了一个用生命抒写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13期
作者:胡莹
10.无声的大堰河——《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简案及思路...
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把握诗歌意象;了解新诗发展过程中艾青的成就和影响。2.把握阅读三步,即通读—精读—品读。通读知其梗概,精读赏其细要,品读鉴其精髓。3.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0年第16期
作者:张玉新;刘勇
1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传性叙事抒情诗,全诗感情真挚,含义隽永,值得吟咏赏析。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用真情去感染学生。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6年第34期
作者:韩国鹏
12.《大堰河——我的保姆》细节赏析
"是出于感激的心情写的……我幼小的心灵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这是被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艾青在回忆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说的一段话。诗人在创作回忆中说:"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艾青在诗中开...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年第24期
作者:韩雲鹏
第2章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指的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说退秦师,今天,就让我们一...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20期
作者:于英姿
2.《烛之武退秦师》课案设计
一、教学角度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去解读、理解文本,同时借助文本中的谈话艺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主要教学步骤二、主要教学步骤1.以训练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劝说艺术的兴趣。 详情>>
来源:《考试(教研版)》
2007年第10期
作者:高秀莲
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作者认为,文言教学应突出三点:一是文言教学要把字词理解与总体把握相结合,突出对文章的总体把握;二是文言教学要以教师示范引领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突出学生自我探索;三是文言教学将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突出时代观照。文言教学要通过读、诵、写、讨论... 详情>>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7年第07期
作者:朱海燕
4.《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1期
作者:张明
5.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
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曾华艳$厦门三中!福建厦门 详情>>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04期
作者:曾华艳
6.立足文本,创造一个实效课堂——《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相信每个教师都会把分析荆轲这个英雄的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也不例外。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历来众说纷纭,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语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荆轲的解读,则都侧重于正面形象的分析。所以,作为新教师,我在备课、上课,都是按照它的要求来设... 详情>>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第01期
作者:潘爱桂
7.《鸿门宴》教学设计
[整体把握]《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该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地点在"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项强刘弱,刘邦为了获取项羽的信任,冒险到项营,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文章描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11年第06期
作者:陈清华
8.用探究手段开启学生的自主阅读之旅——《鸿门宴》中项羽...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鸿门宴》的教学中,以探究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读项羽的性格特点。这不但构筑了一个开放的课堂,使教学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开放型的探究性学习,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探寻到一个真实的项羽,同时使学生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06期
作者:张好
9.《鸿门宴》的教学反思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中技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经典名篇。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史记》的魅力,其中樊哙闯帐一节的语言描写更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无论是在修辞层面、逻辑层面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凸显出作者的语言描写艺术,进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本文重点对樊哙在鸿门...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中)》
2012年第03期
作者:徐艳
第3章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散文
1.《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说教材2002年4月版的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有这样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根据这一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32期
作者:马先勇;柯浩东
2.《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我们通过三段重点语段的解读,要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合作探究准确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这一事件的态度,在分析语句、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提炼本文的写作特色。另外,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杂文的思想性,培养理性看待,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8年第30期
作者:殷勇鹏
3.深文浅讲 化繁为简——《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散文中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都较为难理解的一篇,再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可谓困难重重。于是,负责的老师就字字疏解,句句落实。自以为细嚼慢咽,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汹涌澎湃的悲愤之情,理解了鲁迅先生冷峻凝重的人性思考。可是教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师生沉...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8年第36期
作者:王晶
4.《小狗包弟》说课稿
巴金,被誉为20世纪中国良知的符号;《小狗包弟》是他的巨作《随想录》中的名篇。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巴金先生人性的光辉,共同走进《小狗包弟》。一.教材分析《小狗包弟》是第一次让高中阶段的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反思"文革",这既充分体现了课改专家的改革理念,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通过阅读和...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05期
作者:宋新贵
5.《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设计1.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二、教法与学法设计1.学案式教学(课前下发学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学案上有作者介绍、文革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和探究的问题)。2.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有课件设计)。3.合作研讨...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下)》
2011年第12期
作者:张鹏举
6.《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教完了《小狗包弟》,回过头想想,真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课文是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思了一个时代,反思了人性弱点。我在教学当中有收获也有一些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精神境界。讲透对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第07期
作者:覃东雷
7.《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一.说教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第31期
作者:李守纪;周冬梅
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叙事写人单元的选文。根据课标的要求: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等一系列的规定,我做了如下教...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13年第12期
作者:周媛
9.在文本中行走,在形象中探索──《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文本中的行走,似西天取经,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不能开掘出语言的通途,继而发现世界,通达自我;在形象和人格中的探索,却如寻古探幽的历险,穿枝拂叶,步步惊心,需有饱满的热情,明达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找到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优质的教学深植于优质的文本细读,但并不等于说优质的文本... 详情>>
来源:《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年第02期
作者:罗蓓
第4章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内容述评
新闻报道作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向来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进人人教版、语文版和上教版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新课文为例,梳理了体现目前课堂教学真实形态的20个课例,对新闻报道"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进行简要的评议。一、... 详情>>
来源:《语文学习》
2007年第04期
作者:王雪亘
2.《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本文再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过程。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7年第05期
作者:沈永善
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例谈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0年第01期
作者:李虎润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内容述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一直围绕着情感的分析、写作手法及其语言赏析等方面展开。但这样类似散文的教学内容,已经偏离了新闻教学的本位。本文拟从文体出发,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新闻特征予以分析,进而提出立足于通讯文体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建议。 详情>>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03期
作者:赵桐;牛凌燕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发现真善美,并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新闻作品,日常也经常接触新闻,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13年第02期
作者:葛徐栋
6.课堂教学,学生到底有没有走进课堂——《奥斯维辛没有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学课堂教学就提出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围绕学生而设的!"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仍然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谛!最近的一次 详情>>
来源:《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第12期
作者:杨亚军
7.《包身工》精讲导读
精讲:《包身工》是一篇六千三百多字的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达的方法也多样。教学时应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讲得精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1、抓住包身工一天生活情景这根线索,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现实,认识包身工制度血淋淋的罪恶。2、抓住文章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典型的形...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85年第08期
作者:朱家托
8.《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能够借助"速读"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案"积累字、词、体裁等基础知识,能够辨识"反讽"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理清并说出或写出文章线索。通过"引导—发现"、"合作—探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闻事...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2年第21期
作者:张利波
9.长文短教,化难就简——《包身工》之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有效性生成性等,而教学内容的增加、课时的缩减,对于习惯于"讲"的教者来说,无疑是更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大手笔大篇幅的篇章。这就需要教师更为深刻的理解文本,然后站在宏观的角度"备"学生"备"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重点性... 详情>>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荣建奎
10.飞天寻梦——《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赏析式教学
新闻通讯稿的赏析,一是掌握新闻写作简明扼要的特点,二是把握新闻语言精确明晰的特点,三是体会新闻稿科学严谨中表达的情感价值观。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3年第07期
作者:孟淑杰
11.《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1.学生对长篇新闻的结构把握不太准确。2.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不完全了解。【教学目的】1.知识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关注中国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员的敬业、诚信,学习航天人的执著、拼搏、奉献精神...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6年第05期
作者:曾华玲
12.因体施教,以读品“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设计时着重考虑两个方面:文体和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朗读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体会文章的文学色彩。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08年第09期
作者:方国来
第5章 表达交流
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教学设计
【策略说明】1.例文导学。教师通过例文,将作文目标具体化,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2.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等视听冲击,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忆。3.训练提升。将学生交流片段作文和教师展示下水作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写作上领悟要旨,提升能力。4.合作探究。通过美读、问答、...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5年第12期
作者:刘薇薇
2.于无声处听惊雷——《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
案例背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而我们目前高中学生的作文状况却令人担忧。缺乏文学积淀,缺... 详情>>
来源:《作文与考试》
2017年第Z1期
作者:卢敏
3.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发掘感动点,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抓住细节,精心选材,学习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方法。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长河大川般的生命流年里,许多过往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人和事却依然那样清晰、那样动人,时时触动我们的心灵... 详情>>
来源:《作文与考试》
2017年第13期
作者:李月萍
4.《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写出人性美、人物个性的方法。2.学会发现人性美、鉴赏人性美、表现人性美。二、过程与方法1.发现并鉴赏人性美。2.通过分析找出这种美能烙印人心的原因——抓住了人物个性。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0年第12期
作者:张毅
5.《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1.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2.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教学难点作文凸显人物的个性。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深情地)在高一语文课本中,我最喜欢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作...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4年第24期
作者:黄世华
6.我给学生搭建作文的支架——以《人性的光辉 写人要凸显...
支架本是建筑学用语,指为便于工人施工而搭建的脚手架。作文的支架是指语文教师为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而为学生提供的写作帮助。作文的本质是"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①,学生独自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1年第Z1期
作者:朱伟
第6章 梳理探究
1.《优美的汉字》教案
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梳理汉字的起源,字形演变过程、构成和文化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汉字的构成方法;理解汉字的意蕴,正确理解、使用汉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汉字的构成方法2.理解汉字的意蕴三、教法和学法多媒体教... 详情>>
来源:《参花(下)》
2013年第12期
作者:张春华
2.《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梳理与探究"部分的第一个专题,主要有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汉字构成和汉字文化四方面的内容。对于汉字学生们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虽有十多年的汉字书写史,但对汉字起源、构字法以及汉字的文化了解较少;在形声字和书法方面,学生们只是略知一二,部分学生书写不认真。本文基... 详情>>
来源:《考试周刊》
2017年第66期
作者:赵美娜
3.《优美的汉字》教后反思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但新设置的一些课程(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到底该不该上,该怎么上,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一直争论不休。经过高一语文组全体老师的研讨,我们推出了一堂梳理探究单元的《优美的汉字》研讨课,用实际行动去参与课改,并为后面的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与深入积累经验。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10期
作者:迟洪臣
4.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集体备...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集体备课要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能不能上好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之中,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是不是贯穿整个课堂。 详情>>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
2009年第05期
作者:尚丽晖
5.《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课例赏鉴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以生活中的新词新语作为教师简介的导引,激发学生观察和总结生活中的新词新语。在学生关注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借助生活中的特定场景、媒体资料、学生习作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总结新词新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原则,帮助学生增强运用新词新语的能力,厘清新...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4年第Z1期
作者:谭晋宇;蒋雁鸣
6.走进新词新语 探究流行文化——《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判断能力。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分析它们所反映流行文化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并能试着作出较深层次的分...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11年第03期
作者:庞俐敏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