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第1章 2004年—2005年
1.野生稻高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传统遗传育种方法在挖掘和利用水稻栽培品种的遗传资源方面日趋饱和 ,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必须考虑利用水稻野生近缘种的有利基因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定向导入远缘有利基因方面的研究日益活跃。介绍了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的 2个高产QTLs(即yld1.1和yld2 ....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04年第01期
作者:邓启云;袁隆平
2.水稻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优势的研究:Ⅳ.籼爪交杂种品质性...
长沙生态条件下籼爪交杂交稻在整精米率、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率、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方面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 ;在精米长宽比、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方面表现为正向对照优势。三亚生态条件下籼爪交杂交稻在糙米率、总精米率、精米长宽比和胶稠度方面表现出正向对照优势 ,三亚籼爪... 详情>>
来源:《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年第01期
作者:肖国樱;袁隆平
3.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种的反向核置换技术分析
通过不育细胞质为选择背景,在田间事先鉴定出杂种后代的优异完全不育株,用花药培养或诱导孤雌生殖使其纯合,测定其配合力,可以筛选到优良的目标不育系。以下3种方法则可能通过目标不育系而获得其同型保持系:一是通过体细胞变异(花药培养)产生;二是在不育系孕穗期高温或低温处理使其转换成可育... 详情>>
来源:《植物学通报》
2004年第03期
作者:李新奇;袁隆平
4.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将小粒野生稻 (Oryza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 0B和IR5 80 2 5B ,在第 1代 (D1 )获得变异 ,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 ,而高粱DNA导入IR5 80 2 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 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 ,变异系野威B、香粱 5均与受...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04年第04期
作者:赵炳然;夏红爱
5.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在繁殖普通核雄性不育系中的利用潜力
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普通核雄性不育性有着独特的优越性 ,但其不育系繁殖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利用普通核雄性不育性的可育基因 ,或利用人工核雄性不育性的不育基因和可育基因 ,借助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和遗传转化 ,可能实现普通核雄性不育系的商业化繁殖。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04年第05期
作者:李新奇;袁隆平
6.应用群体改良技术选育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
应用随机多交加混合选择的方法 ,不仅可以改良单个性状柱头外露率 ,而且可以改良配合力、品质、抗性等综合性状。从用N8S、怀早 4号、香 2B和早优 1号构建的两次随机多交加混合选择的群体中选育出一个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品质和抗性都较对照V2 0A有明显改善的实用温敏核不育系准S。准S柱头... 详情>>
来源:《作物学报》
2004年第06期
作者:武小金;袁隆平
7.质体转化开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
普通核雄性不育性能够满足对理想不育系选育的要求,是水稻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理想遗传元件。只要能解决其不育系繁殖问题,是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通过普通核雄性不育性的可育基因质体转化,将可育基因转移到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质体基因组中,可创造普通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繁殖出普通核雄... 详情>>
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2004年第06期
作者:李新奇;袁隆平
8.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选育的反向杂交法研究
不同的部分保持系可能存在不同的微效恢复基因 ,通过有性杂交 ,产生基因重组 ,能够获得完全保持系类型 ,但只有在不育细胞质中才能观察得到微效恢复基因是否存在以及它们的作用大小。反向杂交法以不育细胞质为选择背景 ,在杂交后代植株中直接观察到微效恢复基因的表达 ,获得的完全不育株 ,在一... 详情>>
来源:《种子》
2004年第10期
作者:李新奇;袁隆平
9.超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研究
对7个冠层形态性状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稻组合与对照组合汕优63的光合形态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比对照显著增产的4个组合具有以下光合作用优势:在每穗粒数增加、库容扩大的基础上,剑叶长度增加、叶角较小,冠层各部光的分布比较均匀(消光系数小);在孕穗末期、... 详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05年第02期
作者:刘建丰;袁隆平
10.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高抗稻瘟病的优质三系...
20 0 4年 8月 ,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专家组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育成的不育系资 10 0A进行了技术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不育系具有农艺性状整齐、优良 ,育性稳定 ,品质优 ,异交习性好 ,配合力强以及抗稻瘟病等特点。 2 0 0 5年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05年第02期
作者:赵炳然;阳和华
11.应用SSR分子标记鉴定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及其纯度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超级杂交稻5 个组合(HYS 1/R105、培矮64S/E32、两优培九、88S/0293、J23A/Q611)及其9个亲本进行了鉴定。用144对SSR引物进行筛选,有47对能够在实验材料中显示较好的多态性,其中,RM337与RM154呈现丰富多态性,可鉴别供试组合并分别与其亲本区分开。对于水稻的每一条染色体... 详情>>
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2005年第02期
作者:辛业芸;张展
12.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F_1代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对229个籼爪交组合、98个粳爪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的单株粒重、结实率进行了通径分析,对籼爪交组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间性状相关性表现不同,独立性强的性状籼爪交组合中为谷长、粳爪交组合中为谷宽,其余性状间表现出...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05年第03期
作者:肖国樱;袁隆平
13.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取得重大进展(英文)
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小粒野生稻(O.minuta)、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等远缘物种的基因组DNA导入杂交水稻亲本品系,培育出在产量、品质等性状有显著改良的新不育系资100A、保持系资100B和恢复系RB207。用RB207配制的杂交组合在湖南进行的生产试验中产量超过13.5t·hm-2。RAPD、SSR及AFLP... 详情>>
来源:《Agricultural Science & Te...》
2005年第03期
作者:赵炳然;袁隆平
14.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的形态学优势分析
以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培矮64S/E32为主要材料、以三系高产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对冠层形态性状及其群体动态和光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具有以下形态学优势:①上3叶叶面积较大,叶片基角、披垂角较小;②上3叶卷叶指数较高,有利于叶片直立和改良群体内部光分布;③晴天,... 详情>>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05年第05期
作者:邓启云;袁隆平
15.通过导入远缘物种基因组DNA途径的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研究...
通过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技术的有机结合,拓宽资源利用范围,创新种质资源,进而培育出新品种,是21世纪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小粒野生稻(O.minuta)、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等远缘物种的基因组DNA 导入杂交水稻亲本品系,培育出在产量、品质等性状有显著改良的新不育系资... 详情>>
来源:《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
2005年第期
作者:赵炳然;袁隆平
第2章 2006年—2010年
1.超级杂交稻模式株型的光合优势
以三系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比较研究表明,具有超级杂交稻模式株型的培矮64S/E32有以下生理优势:(1)叶面积指数前期较小,中期稳健,后期衰减缓慢、维持较高水平;(2)抽穗后剑叶和倒2叶的比叶重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3)后期上3叶叶绿素含量衰减缓慢,变化平稳;(4)上3叶单位叶面积气孔数目比对照多... 详情>>
来源:《作物学报》
2006年第09期
作者:邓启云;袁隆平
2.水稻C815S及其同源株系的育性光温特性
对C815S及其同源株系通过12种人控光温组合处理、短日遮光处理以及分期播种试验,就其育性光温特性、发育感光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815S及其同源株系不育起点温度低,均在23℃以下。在长沙自然长日条件下没有明显不育向可育的转换;在长沙短日条件下,育性出现轻微波动。其... 详情>>
来源:《作物学报》
2007年第02期
作者:何强;陈立云
3.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籼粳特性研究
籼粳分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亚洲栽培稻(O.sativa)中。大量研究表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叶绿体DNA也存在籼粳分化。为进一步探明非AA型野生稻的叶绿体DNA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现象,利用2个长度多态性籼粳分型标记(ORF100和ORF29-TrnCGCA)对12个非AA型野生稻种的叶绿体DNA进行籼粳特性分析。研究... 详情>>
来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年第03期
作者:张武汉;邓华凤
4.超级杂交水稻谷粒产量与叶光合速率的关系(英文)
在2000~2005年期间,通过测定几种超级杂交水稻与普通杂交水稻‘汕优63’的产量构成和叶片光合作用探讨了谷粒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超级杂交水稻‘培矮64S/E32’、‘P88S/O293’、‘金23A/611’和‘GD-lS/ RB207’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汕优63’,是对照的108%~120%。(2)与‘... 详情>>
来源:《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7年第03期
作者:陈悦;袁隆平
5.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建议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严峻形势和当前超级杂交稻取得的重大进展,本人于2006年特提出“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以下简称“种三产四”)的设想和建议,希望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07年第04期
作者:袁隆平
6.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灰色关联...
为筛选并建立超级杂交稻集大穗与多穗于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为基本模式,研究了多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主要经济性状与实际产量、不同栽培方式与理想方式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 详情>>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7年第04期
作者:吴朝晖;袁隆平
7.水稻光敏与温敏核不育基因之间互作效应与利用研究
选育不育期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是目前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利用光敏不育系7001S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广博S,广培S杂交,将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在一起,进行了重组体的不育性和不育稳定性研究。安农S核不育基因使得重组型光敏不育... 详情>>
来源:《科技导报》
2009年第03期
作者:李新奇;袁隆平
8.漫长之路
45年精心的研究表明,现代的集约化水稻种植方式可持续不衰甚至能增进土壤的健康马尼拉以南约60km的洛斯巴诺斯镇郊外,有一块1hm2的土地。对于不少亚洲人来说,一块土地很可能是他们最有价值的财产。这片土地不是用来出售的,即使如此,也不会用来建房屋、停车场或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02期
作者:袁隆平;Adam Barclay
9.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微效恢复基因定位和排除方法研...
以232个协青早A/B456///协青早A/B456∥B456植株组成的分离群体为材料,调查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并采用121个在染色体上分布比较均匀的SSR多态性标记进行QTL检测。发现22个SSR标记分别与10个花粉育性位点连锁,分布于第2,5,6,8,10,12染色体上;28个标记分别与16个小穗育性位点连锁,分布于第1...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02期
作者:李新奇;袁隆平
10.强优势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
主要介绍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的背景,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概念和技术标准,总结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发展目标。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04期
作者:邓华凤;朱英国
11.水稻亚种间重组自交系及其回交群体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
对培矮64S/9311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RILs F7)及其回交F1群体(RILs BCF1)这2个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在2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性及相关性与通径关系。结果表明,性状发生了丰富变异,有利于进一步作杂种优势分析与QTL定位等研究;相关分析得出RILs F7产量...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S1期
作者:辛业芸;袁隆平
12.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对超级杂交水稻叶片和根系的影响
以超级杂交水稻两优0293为供试材料,设3个施肥水平:低N、135 kg/hm2,中N、270 kg/hm2,高N、405 kg/hm2,不施N肥为对照;密度也设3水平:33.3 cm×33.3 cm,26.6 cm×26.6 cm,26.6 cm×20.0 cm。试验采用裂区试验,以肥料为主区,以密度为副区,小区均随机排列,试验在不同栽插密度(行距)条件下,研究不...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S1期
作者:吴朝晖;袁隆平
13.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以超级杂交水稻两优0293为供试材料,设3个施肥水平:低N、135 kg/hm2,中N、270 kg/hm2,高N、405 kg/hm2,不施N肥为对照;密度也设3水平:33.3 cm×33.3 cm,26.6 cm×26.6 cm,26.6 cm×20.0 cm。试验采用裂区试验,以肥料为主区,以密度为副区,小区均随机排列,试验在不同栽插密度(行距)条件下,研究不...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S1期
作者:吴朝晖;袁隆平
14.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微效恢复基因定位和排除方法研...
以232个协青早A/B456///协青早A/B456∥B456植株组成的分离群体为材料,调查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并采用121个在染色体上分布比较均匀的SSR多态性标记进行QTL检测。发现22个SSR标记分别与10个花粉育性位点连锁,分布于第2,5,6,8,10,12染色体上;28个标记分别与16个小穗育性位点连锁,分布于第1...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S1期
作者:李新奇;袁隆平
15.利用野生稻高产基因培育超级杂交稻研究
传统育种方法在挖掘和利用水稻栽培品种的遗传资源方面日趋饱和,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必须考虑利用水稻野生近缘种的有利基因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出作物的野生近缘种中蕴藏着许多有利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定向导入这些远缘有利基因方面显示出许多优越性...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S1期
作者:邓启云;袁隆平
16.水稻突变体FSV1雌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在早先利用穗茎注射法将大黍(Panicum maximum Jacq)基因组DNA导入杂交籼稻恢复系桂99获得高频雌性不育突变株系FSV1与其遗传、胚胎特性研究基础上,对FSV1雌性不育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遗传分析,并对控制雌不育性的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其雌不育性系1对隐性基因(fsv1)控制,该基因被初步定...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0年第S1期
作者:黄祯;赵炳然
第3章 2011年—2015年
1.超级杂交稻的培育需要基因工程的加盟
1利用远缘有利基因是培育超级杂交稻的主要技术路线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年推广面积约1600万hm2(2亿4千万亩),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粮食单产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40%以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依赖于科技创新与突破。 详情>>
来源:《种业导刊》
2011年第03期
作者:袁隆平;赵炳然
2.新株型育种进展
2011年5月31日,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育种家弗克博士(Dr.Parminder Virk)应邀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题目是"新株型育种进展"。为了让更多的研究人员了解水稻超高产育种在国际上的最新进展情况,兹根据其报告幻灯片内容(因未提供报告的文章)摘译如下。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1年第04期
作者:袁隆平
3.湖南隆回超级杂交稻“百亩方”单产突破13.5t/hm~2的栽培...
介绍了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单产13.5 t/hm2攻关结果和栽培技术,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改进建议。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1年第06期
作者:彭既明;袁隆平
4.根外喷施有机液肥对双季稻防衰壮籽的应用效果研究
本试验探索了在不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叶面喷施"天赐宝"有机液肥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移栽前7 d、分蘖期、始穗期和齐穗期叶面喷施"天赐宝",有机液肥对促进分蘖效果不明显,但对提高成穗率,改良穗部性状,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有一定作用。从产量和经济性状综合考虑,以... 详情>>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
2011年第06期
作者:吴朝晖;邓志刚
5.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对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且受到密度的影响;水稻根际微生物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在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有差异;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在经过一季作物后的改变表现不一致,而总微生物活性的下降幅度与施氮量和密度有关,... 详情>>
来源:《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3期
作者:吴朝晖;袁隆平
6.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
<正>为了从生态和栽培方面研究促进超级稻高产的理论和技术,本人于2004~2010年在海南三亚、湖南长沙等地,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两优培九、两优0293、两优1128等为材料,进行了超级稻生态适应性、栽培模式、施肥水平等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详情>>
来源:《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
2011年第期
作者:吴朝晖;袁隆平
7.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的研究与应用
<正>培育抗除草剂水稻具有重要价值:1)用一种除草剂即可杀死所有杂草,而水稻不受伤害,提高了除草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2)用不抗除草剂的不育系与抗除草剂的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稻可以通过喷施除草剂去除不育系混杂,提高大田杂种纯度。3)用抗除草剂不育系与不抗除草剂恢复系制种时可以父母... 详情>>
来源:《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
2011年第期
作者:肖国樱;袁隆平
8.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杂种优势标记与QTL分析
【目的】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亲本培矮64S和9311的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关系,以探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途径。【方法】应用经单粒传法获得后续世代的219个培矮64S×9311 F8重组自交系(RILs)株系材料与... 详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14年第14期
作者:辛业芸;袁隆平
第4章 2016年—2021年
1.杂交稻及其亲本稻米品质性状与遗传规律研究
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的整精米率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 详情>>
来源:《中国稻米》
2016年第02期
作者:黄志远;吕启明
2.基于微生物分离培养的超级杂交水稻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研究了超级杂交水稻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菌包含4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类群。第1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丰度为37.5%,第2优势菌... 详情>>
来源:《杂交水稻》
2016年第04期
作者:王伟平;李南南
3.水稻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的表型鉴定及基因精细定位
从恢复系育种材料[R128//(R318/R1025)F1]F6中获得一个新的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突变体秧苗期如果不移栽,与野生型一样表现绿色,移栽后5 d新抽出的叶片包括叶鞘会呈现出与叶脉垂直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移栽后30 d抽出的叶片又表现正常绿色,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与野生型相比... 详情>>
来源:《作物学报》
2016年第07期
作者:郭国强;孙学武
4.第三代杂交水稻初步研究成功
杂交水稻的发展,目前开始进入第三代:第一代的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第二代的是以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第三代的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三系法杂交水稻是经典的方法,优点是不育性稳定,不足之处是其育性受恢保关系制约... 详情>>
来源:《科学通报》
2016年第31期
作者:袁隆平
5.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原文再版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尤以秈粳杂种更为突出~([1]),但因人工杂交制种困难,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利用.显然,要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先必须解决大量生产杂种的制种技术,从晚近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趋势和实际成果来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为了获得水稻的雄性不孕材料,... 详情>>
来源:《科学通报》
2016年第35期
作者:袁隆平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