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而且越来越快。从2014年沪、浙两省市率先实行“3+3”模式,2017年京、津、鲁、琼第二批进入,到2018年冀、辽、湘、鄂、苏、渝、闽、粤等八省市以“3+1+2”的模式进入,全国范围内进入新高考模式的省市几近过半。
目前看来,虽然两种高考模式并存,但是,“3+1+2”模式无疑是对“3+3”模式的改进,可能会成为后续省市进入新高考改革的基本范式。本书针对“3+1+2”模式从多方面加以讨论和分析,以期大家对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有更为深度的理解,也为未来更多的省市进入新高考改革有所铺垫和预热。
面对挑战,我们的选择是什么?
自2021年起,普通高考考生文化课总成绩将由“3+1+2”组成。“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这一轮新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的需求与当前高中教育的管理制度、资源配置、硬件设施等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后者在短时间内难以支撑前者的顺利推进,甚至成为阻碍。但是,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得以彰显,走班制成为常态,成为高中学校日常管理内容的一部分。这不但冲击现行传统的行政班管理模式,而且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管理、教室规模、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考改革还要求学校完成从整齐划一的行政班授课,向差异化的选课走班教学的转变,“必修分层、选修分类、艺体分项”成为基本取向。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下,班主任与成长导师“双轨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将会改变以往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普遍缺少办学特色的局面。“一校一方案、一生一课表”成为高中教学形态的真实写照,“个性发展、人人成才”的多样化、特色化高中教育体系将在我们手中形成。
前路漫漫,一个又一个挑战摆在我们面前。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在召唤着我们,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奋力前行!
收起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启动高考改革。
2019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公布了“3+1+2”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以上方案的最大的变化在于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招生录取采取了“两依据一参考”的方式。
录取模式从按批次录取、合并批次录取到取消一本、二本等批次录取,让学生在志愿填报时可以优先考虑专业。
对于主观性相对较强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如何建立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3+1+2”的模式到底如何操作?八省市方案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不同点又在哪儿?本章选取了湘、苏、辽、渝、冀、闽六个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对方案的解读,以期对“3+1+2”方案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收起2020年,是我国推进新高考的重要一年。在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大背景下,新课标、强基计划、核心素养、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同步推进中,与之相关的升学、规划等行业,也亟待转型、变革与创新。
新的高考模式尚在进行之中,所谓“新高考正在路上”。这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也是一条不断完善之路,可谓荆棘丛生、挑战层出、问题多多。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我们只有秉承理性精神,顺应中国国情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高考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坚持用持续的改革来解决之。
收起第三批试点省份在吸收第一批、第二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使用“3+1+2”的“必选+首选+再选”模式。即所有学生必考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首选科目,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
此方案相较于第一轮方案来说,缩小了考生的选择范围,但相比文理分科的“固定套餐”,这样的“自助餐”在均衡选科的基础上仍然给考生提供了充足的选择。
不论是“3+3”模式,还是“3+1+2”模式,都打破了传统行政班和教学班一体化的格局,能够较为充分地激发考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如何指导和帮助选择困难的考生降低失误几率,令国家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目标得以实现同考生个人志向选择之间的有机融合,则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收起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是此次高考关注的核心目标。过去教育中,学生的成长规划和兴趣培养一直是教学中比较被忽视的薄弱环节。此次新高考改革,学生选择的学科组合是学生学习、未来求学深造和职业谋划的重要依据。选科和生涯规划成为当下教学改革中的新内容、新亮点。
对于生涯规划来说,它真正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直接需求。人才的系统培养使学习的准备期大大增长,从高中开始准备人生的系统规划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必备知识。不过,从学生发展现状来看,生涯规划教育难度大、师资不足。对于多数普通高中和学生而言,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要求高、难度大的教育科目。
收起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是“两依据一参考”,这里的“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交给高校,作为招生录取时的重要参考,由高校自主决定如何作为“重要参考”。关键在于,招考公平的前提是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一定为写实,确保“可信”“可比”“可用”。
当前,综合素质评价还缺乏高考成绩那样的公信力,而且区分度和操作性不高。虽然浙江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但其量化的分数来自高校的面试,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只是象征性地作为前置条件,考生只要在中学获得“合格”的评价即可。因此,需要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顶层设计和专题研究,核心是要解决怎样“可信”“可比”和“可用”的问题。
收起2019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这一重要文件的推出,与正在进行的新高考模式改革相配套,预示着一场“考—招—教—学”协同一体的全景式高考改革拉开了帷幕,可以说,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根本性问题。
2019年11月底-12月初,山东、海南等省市曾举行适应性考试,试题主要就是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标来命制。有人也表示,这意味着,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
我们认为,新高考模式的改革,必然要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内向纵深推进。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视角来观察、审视新高考改革,会使我们的改革步伐走得更稳、更扎实。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