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四大文学体裁即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是文学创作最为常见也最为高端的四种体裁。学好这四大文学体裁对语文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本书主要是对这四类文学体裁的鉴赏教学进行探讨。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诗歌鉴赏
1.简单区分诗歌鉴赏中的象征、比喻和双关
象征、比喻、双关在概念的内涵上有交叉,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难以区分,而在诗歌鉴赏中,这三种手法有时又会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理解和区分的难度。本文根据诗歌鉴赏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例子,试图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分析这三种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本质特...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15年第07期
作者:付锋
2.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6年第30期
作者:罗帅
3.五种常见间接抒情方式辨别摭谈
在古代诗歌中,抒情表意是诗歌的核心和归宿,又因为间接抒情更让诗歌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有引人联想的韵味,利于增加情感抒发的深厚度和感染力,因而更受诗人青睐,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诗歌鉴赏的重点。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却发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10年第02期
作者:金鑫
4.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形象。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歌含蓄蕴藉,可以大大丰富诗的内容,开拓诗的意境,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广阔...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19期
作者:刘静
5.诗歌鉴赏之用典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例如: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 详情>>
来源:《高中生学习(学法指导)》
2016年第05期
作者:江章令
6.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诗歌鉴赏题历来是高考试卷中得分率最低的考题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清晰,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他们对整首诗虽然大体上能够理解,但在答题时不能把所答内容具体化,架空诗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2006年第10期
作者:俞燕
第2章 散文鉴赏
1.谈谈散文常见修辞手段
散文常常采取生活的“一端”,生发开去,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因而,散文特别重视联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砍断了联想的翅膀,就没有优秀的散文。联想主要是抓住具体形象和抽象思想之间相类似的特点,经过对具体形象的充分描绘后,水到渠成地点示象征意义。联想可以加重感情的抒发,拓宽人们...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第09期
作者:姜光斗;顾启
2.略谈散文用词造句中的和谐美
在用词上,散文讲究口语化与书面化、客观化与主观化、日常化与陌生化的和谐统一;在造句上,散文讲究句子行走秩序、联络方式的和谐统一。无论用词还是造句,散文语言注重的是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详情>>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4年第05期
作者:阳海燕;阳海洪
3.散文描写技法举隅
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最大的问题是不够细致,往往是只有筋骨而没有血肉。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加强描写训练,让学生学会描写的相关技法。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14年第07期
作者:张海云
4.浅析散文中情感的表达方式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和限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因此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所谓表达方式,是由"表达"和"方式"两个词合成。"表达"是动词,意为"表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即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所谓"散文的表达...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4年第21期
作者:周立军
5.散文表现手法题答题举隅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象征等。在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时可采用三段式——手法+内容+效果。就是要回答出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1年第01期
作者:姜澜
第3章 小说鉴赏
1.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模式探微
人物形象赏析是小说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人物形象体现了某一类型的人物特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折射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态。作者在结合学生的现时小说鉴赏水平、遵循阅读认知规律、秉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三重思考下,着重用借助描写技巧析人物、联系社会背景懂人物、个性化探究评人物... 详情>>
来源:《考试周刊》
2012年第49期
作者:符永懿
2.高考小说鉴赏应从情节开始
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小小说基本上是必考的体裁。备考以及平常教学中,要指导好学生鉴赏好小说,应答好高考小说类型的题目。应根据小小说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鉴赏小说应从情节着手,以情节为出发点,去欣赏理解小说。其方法为:理清线索,把握脉络;以事见人,透视性格;见微知著,涵泳...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18年第01期
作者:李龙平
3.高考小说鉴赏全攻略之环境篇
为了强化小说鉴赏的训练力度,针对小说环境类题型的历年考点特点,从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命题方式、解题思路、规范技巧和典例分析上让学生尽快适应阅读,提高鉴赏效率。 详情>>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第12期
作者:韩保清
4.小说主题的提炼方法
小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常选的文体之一,也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很多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准确提炼小说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文本的中心,更是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准确把握小说主题是学生解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避免失误、有的放矢的依据和保障。一般来说,准确把握小说主题,可以从小说...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15年第01期
作者:吴瑾
5.试论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
小说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种主要文体,其文体特征值得研究;只有从研究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开始,才可能把握小说文体的方方面面。作为作者正在写作中的专著《小说文体学》一章的摘要,论述了小说文体的虚拟性、故事性、兼容性及其语言的审美变异等基本特征。 详情>>
来源:《红河学院学报》
2007年第06期
作者:何镇邦
第4章 戏剧鉴赏
1.试论戏剧语言的艺术美
剧本(戏剧文学)中,有两种语言。一是作家的“舞台指示”,它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有的也兼有一定的叙述性、描写性),是作家为了把剧本搬上舞台而写的一些文字材料,是剧本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人物的语言,即剧中人物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它是剧本的主要部分。由于“剧本要求每个剧... 详情>>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01期
作者:刘洪甲
2.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与揭示性
作为文学的第三种体裁——戏剧文学,既有文学的属性也有戏剧的属性,但由于戏剧文学(剧本)归根结底是为戏剧演出提供蓝本,为二度创造提供依据,所以在戏剧文学的两种属性中,戏剧属性处于支配地位并确立了戏剧文学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构成戏剧文学第一要素的戏剧语言,也与其他文学语言产生了极大... 详情>>
来源:《齐鲁艺苑》
1991年第01期
作者:田洪英
;程慰...
3.论现代戏剧结构类型的沿袭与革新
戏剧结构指对剧本行动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以现代戏剧大师——易卜生和萧伯纳,契诃夫、斯特林堡、尤金·奥尼尔和贝克特,布莱希特等七人为分析对象,将戏剧的结构类型分为:纯戏剧结构,抒情氛围结构,叙述体开放结构三种,并对每种类型的特征进行概述,论述各位戏剧大师在戏剧结构类型沿袭与革... 详情>>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6年第06期
作者:范煜辉
4.论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斗争在戏剧舞台上的反映,它是戏剧的基础和灵魂。本文试从戏剧美学和戏剧创作实践的角度,对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剧作家更好地把握戏剧艺术规律,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佳品。 详情>>
来源:《职大学报》
2005年第01期
作者:赵红梅;李焕顺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