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休闲时尚休闲娱乐天地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张艺谋,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在张艺谋导演手中诞生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无论是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为电影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余华的《活着》,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一排排象征家族大院女人荣华的红灯笼,至今让人无法忘怀,本书汇编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的赏析与解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张艺谋导演电影的独特魅力吧!

更多
收起
张书凝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6475人阅读
6145人阅读
相关文集 更多>>
8665人阅读
第1章 《幸福时光》
1.张艺谋和他的《幸福时光》
知了
由于在宣传上一直保持低调,最新作品《幸福时光》的故事情节和拍摄情况一直鲜为人知。当然,这也更激起了人们对这部影片的好奇。   详情>>
来源:《国际音乐交流》 2000年第11期 作者:知了
2.《幸福时光》一场硬板床上的白日梦虚拟但不虚伪
影儿
《幸福时光》由一群肥大破陋的白汗衫,一大堆没人要的废铜烂铁以及最便宜的花裙子编织成,这样的温馨是虚拟的,但并不虚伪。我们有充分的情绪埋怨国宝级的艺术家在人民群众的鼓掌声中过早地停止了思索,却没有太多理由指责《幸福时光》本身所闪现的质朴温情。   详情>>
来源:《中国对外服务》 2001年第02期 作者:影儿
3.过眼浮华HA——评说《幸福时光》的电影意境
史曼莉
D《代号美洲豹》一定 在暗自欢喜,因为 张艺谋新导了一部 可以跟它作伴的片 子:《幸福时光》。 张艺谋曾经设想让《幸福 时光》达到那种让观众含着泪 微笑的效果,这就要求电影中 必须有痛心和愉悦相交融的意 境。但张艺谋在影片中运用的 所谓“黑色幽默”,和中国观众...   详情>>
来源:《电影评介》 2001年第05期 作者:史曼莉
第2章 《英雄》
1.谁是真正的英雄——解读张艺谋的电影《英雄》
任贵华
通过对电影《英雄》的解读,从阶梯式英雄人物的出场模式、异彩粉呈的英雄色彩、英雄内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论认为,只有胸怀天下,为了天下和平统一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详情>>
来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年第04期 作者:任贵华
2.色彩在电影《英雄》中人物设计的构成
程晓晓
电影的发展和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中的应用是不断促进和渗透的。在电影的艺术设计过程和电影的传播发行过程中,电影的色彩艺术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的色彩设计对人物场景的策划和深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电影艺术的推行。此外,电影的色彩设计本身也对色彩设计艺术行业有很好...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13年第08期 作者:程晓晓
3.从《英雄》看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征
张萃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摄影师出身的他,从其指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就创造了独具其个人风格的电影美学特征,对于镜头和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坚持使其电影艺术风格卓然于第五代导演之列。电影《英雄》是张艺谋舍弃了中国乡土...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15年第20期 作者:张萃
4.对电影《英雄》设计艺术的解读
张亚敏
张艺谋导演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凭借其独特的电影拍摄技巧一直走在别人的前面,因此其很多影视作品一直被称为电影中的经典。在张艺谋拍摄的电影中不仅有精彩的台词、著名的演员和经典的影视主题,同样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设计艺术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本文将以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为载   详情>>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第18期 作者:张亚敏
第3章 《十面埋伏》
1.《十面埋伏》中的“十面埋伏”
王雅男
国际级导演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在声势浩大宣传中调足了大家的胃口,终于与中国观众见面了,然而却是一片失望的嘘声。导演借"十面埋伏"为自己的影片定名实属大师所为。我想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对"十面埋伏"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激昂的琵琶声展开的想象,加强了对张艺谋影片的期待...   详情>>
来源:《电影画刊》 2004年第10期 作者:王雅男
2.浅谈《十面埋伏》的华丽表现
杨云
《十面埋伏》无论是演职人员的阵容、动作设计、摄影特技,还是场景画面,都表现出张艺谋电影的另一种风格即华丽,这对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无疑又是一个贡献。   详情>>
来源:《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04期 作者:杨云
3.《十面埋伏》:“心狱”的隐喻与“突围”的可能
张登林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景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   详情>>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01期 作者:张登林
4.论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中的色彩与音乐
黎珮琳
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的色彩运用十分巧妙,配乐设计精湛。特别是牡丹坊舞蹈中浑然天成的色彩混搭,白色山花的希望寓意,《佳人曲》的古典意蕴以及《爱人》的凄婉缠绵等,艺术效果都十分明显,使得这一部分内容成为整个影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详情>>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24期 作者:黎珮琳
5.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
张凤琼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从其放映至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作为一部东方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西方民族新奇的审美愉悦,这是中国电影的喜事,但是国内对《十面埋伏》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在《十面埋伏》中,张艺谋导演无论是题材的以小博大,凸现视觉表现性的精美画面的运用,还是独到的音乐运...   详情>>
来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02期 作者:张凤琼
第4章 《千里走单骑》
1.喧嚣中的孤独——张艺谋导演《千里走单骑》
青青兰草
一直以来的低调,让《千里走单骑》的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其实,这部文艺片依然是反映人性的大主题。《千里走单骑》从一个小事情,一个温馨的角度告诉我们生活的另一个方面,轻松一些,但真实性和感染力却同样的强。生活,其实不仅是沉重。更多的时候却是这部戏里小的幽默体现出来的一种你不知道该...   详情>>
来源:《南腔北调(明星版)》 2006年第02期 作者:青青兰草
2.“虚”与“实”的博弈——从《千里走单骑》谈起
陈瑶;杨国荣
随着电影《千里走单骑》的热映,贯穿于影片的“傩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归属地”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之争”。本文从传播学出发,运用艺术传播、文化传播等相关理论,分析这场“丈化之争”的引发动因,认为其中隐含着“虚”之因素与“实”之因素的博弈关系,并主要着眼于艺术传播与文化传播...   详情>>
来源:《电影评介》 2006年第14期 作者:陈瑶;杨国荣
3.单纯的复杂——论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叙述艺术
刘智跃
《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表现人性美的又一经典影片。影片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将故事、人物和行为组织成一个单纯而复杂的有机整体,表现了张艺谋对生命、人性问题的现代性反思。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07年第13期 作者:刘智跃
4.父与子的神话——浅析《千里走单骑》
张娟
《千里走单骑》讲述的是两对父与子的故事,故事情节呈现连环扣的局面。通过描述父子感情不完整不和谐,引出了影片情节上的矛盾冲突。最后拍到的"千里走单骑"再不是一个单纯的轻飘飘的傩戏段落,它作为一个符号,是父亲和父亲之间的理解与感激,也是父与子之间的血脉相连。本文通过对《千里走单骑...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07年第21期 作者:张娟
第5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1.评《满城尽带黄金甲》兼论张艺谋的文化观
康怡
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他拍摄的第十五部电影,该片在没有公演时,就以各种形式向观众传达了一种信息:《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借用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为蓝本编纂的电影。一个世界级的电影大师,在走过了无数辉煌之后,突然用这么一种方式来拍摄电影,说明了什么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张...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07年第19期 作者:康怡
2.解读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色彩设计
李欣;纪春明
一、引言2006年上映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电影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2006年上映后不断被各国媒体和影评人报道。《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仅在国内的商业电影市场上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成绩,而且在国外也有不少媒体为之喝彩。与以往任何一部收到小范围关注的华语电影不同,这部张艺谋导演...   详情>>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第36期 作者:李欣;纪春明
3.弑父与惩罚背后的权威话语——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解...
张明芳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后,在受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其电影文本中隐含着对不同程度弑父行为的惩罚,折射出传统父权的权威话语。因此,《满城尽带黄金甲》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大片,而是对权力、秩序这种传统话语的重新思考。   详情>>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11年第04期 作者:张明芳
4.大笔如虹绘金甲——《满城尽带黄金甲》观后
张书省
少年时代第一次读黄巢的《咏菊诗》,深深地为诗中所透出的磅礴气势所折服,幼小的脑瓜里就根植下这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未曾想到的是,近半个世纪后张艺谋大师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又一次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首先令人震撼的是影片制作上的...   详情>>
来源:《电影画刊(上半月刊)》 2007年第01期 作者:张书省
第6章 《三枪拍案惊奇》
1.《三枪拍案惊奇》 博君一笑就足矣
俞璐
张艺谋的这部贺岁片一上映,就引起诸多争议。韩寒、洪晃等诸多知名人士,纷纷评价其为张艺谋最烂的电影。甚至都不能称为电影,倒更像是个小品。也有媒体刻薄地说,这莫非是一部赵本山执导,张艺谋摄影的电影。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但骂归骂,《三枪拍案惊奇》的票房依旧节节升高。加上张伟平的煽风...   详情>>
来源:《世界电影之窗》 2010年第01期 作者:俞璐
2.《三枪拍案惊奇》的后现代主义意识
樊晓君
《三枪拍案惊奇》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新作,影片消解宏大叙事,解构雅俗二元对立,在无厘头搞笑娱乐基础上,融合谋杀案件的惊秫效果,并在情节并置多重叙事中,消解传统影片的权威叙事性,尊重观众的主体参与意识,从叙事艺术到作品的主题方面都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意识,标志国产影片的一个大的转...   详情>>
来源:《电影评介》 2010年第08期 作者:樊晓君
3.透视《三枪拍案惊奇》电影的俗文化
安立国;何静
《三枪拍案惊奇》在2009年岁末又给中国电影界增加了新的颜色,张艺谋高举俗文化的大旗,带着他打造的俗文化班底,把二人转文化、武林外传文化、网络文化揉合成了岁末俗文化的大餐,让国人开开心心地过了一把瘾,也把俗文化带入影视、深入影视,给观众带来电影俗文化新体验。   详情>>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年第07期 作者:安立国;何静
4.共赏的失谐与文化的焦灼——关于《三枪拍案惊奇》的文化...
田亦洲
《三枪拍案惊奇》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在艺术文本、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接受三个层面均呈现出复杂性。它源于科恩兄弟的《血迷宫》,但其文本与《血迷宫》有着多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迥异于张艺谋以往的作品,出现了"趋俗"的倾向;导演试图在面向"本土"的道路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但却造成一些...   详情>>
来源:《艺术百家》 2010年第S2期 作者:田亦洲
第7章 《山楂树之恋》
1.从《山楂树之恋》看中国式纯爱电影
谈洁
《山楂树之恋》是导演张艺谋根据艾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七十年代的纯洁爱情故事。据作者艾米介绍,《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原型来自好友的亲身经历,本片中的不少情节也来到故事的发生地湖北进行实地拍摄。本片于2010年上映,取得了1.6亿票房,并被打上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的...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 2017年第13期 作者:谈洁
2.《山楂树之恋》的多维解读
王永宏;王娜
《山楂树之恋》的多维解读可以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解读思路。本文拟在自己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对小说《山楂树之恋》从创作题材的意义、人物形象的设计、创作方法的特点等三个层面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样的多维解读既可以使读者充分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体验文章的情感,又可以使作品的教育价值、文...   详情>>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第11期 作者:王永宏;王娜
3.电影《山楂树之恋》的音乐创作手法与情感体现
袁文静
电影《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纯真的爱情故事",自电影公映以来,在国内电影界吹起了一阵唯美主义的爱情风潮。电影《山楂树之恋》主题突出的是男女主人公淳朴、纯净的爱情观,唯美的电影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甚至很多中老年观众也被这段纯爱故事深深打动,电影唤起了经历了"文革"时...   详情>>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年第26期 作者:袁文静
4.色彩传播与心理隐喻——谈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色彩处...
周丽英;张丽萍
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以文革为背景的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影片围绕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故事展开,最后以男主人公的去世结束。影片自然清新的拍摄风格和怀旧的色调成为该片唯美叙事的重要表达符号。并且试从符号隐喻和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对影片中的色彩处理和使用进行分析。   详情>>
来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年第02期 作者:周丽英;张丽萍
5.解读“红色山楂树”的象征意义——观电影《山楂树之恋》...
王延苓
一部《山楂树之恋》,一段悠扬回荡的音乐,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真情真爱的思考。故事巧妙地借助于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用一棵开红色花的山楂树来象征纯洁、热烈而美好的爱情,给观众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领略到无比的含蓄美和神韵美。   详情>>
来源:《电影评介》 2010年第18期 作者:王延苓
6.爱情神话的构建与再现——评电影《山楂树之恋》
金宜鸿;金虎
一"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列车飞快地奔驰,车窗的灯火辉煌。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似乎是一本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寄来的彩色相册,饱经风霜而又清纯干净。   详情>>
来源:《写作》 2011年第01期 作者:金宜鸿;金虎
第8章 《金陵十三钗》
1.《金陵十三钗》的策略与尝试——浅谈张艺谋电影的风格
吴莎
《金陵十三钗》延续了张艺谋电影的以往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张艺谋"大片"的真正成熟之作。《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普通人的大片,这或许会给中国的商业大片之路一点点启示。《金陵十三钗》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那样满足了国外观众对落后的中国的窥视,没有《英雄》中赏心悦目的中...   详情>>
来源:《电影评介》 2012年第11期 作者:吴莎
2.质疑与盛赞的角逐——评影片《金陵十三钗》
孟燕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招致非议的同时,也引来了一片喝彩之声,这种两极化的影评现象值得思考。客观地说,《金陵十三钗》的叙事逻辑混乱,不是一部有诚意的战争电影。   详情>>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3年第03期 作者:孟燕
第9章 《归来》
1.《归来》:铅华褪尽成就平凡感动
李慧
2014年上映的《归来》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影片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都会引来媒体和观众的热议,《归来》当然也不例外。《归来》是由商业片转向文艺片的回归,其评论呈现两极化趋势。笔者作为一名忠实的电影观众,对《归来》还...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14年第24期 作者:李慧
2.从《归来》看中国文艺片的回归与复兴
韩东梅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由陈道明、巩俐等一线明星倾情巨献,首次采用IMAX世界顶尖制作技术,是中国首部IMAX文艺电影。电影着力表现冯婉瑜和陆焉识的个人命运和对爱情、家庭的执著坚守,影片聚焦人性层面,淡化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以陆焉识和冯婉瑜刻骨...   详情>>
来源:《中国电影市场》 2014年第07期 作者:韩东梅
3.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电影《归来》的得...
张磊
近期,张艺谋导演携电影《归来》向全世界宣告其强势回归,这既是张艺谋在文艺情怀上的"归来",又是第一代"谋女郎"巩俐时隔七年之后的再次"归来",更是张艺谋和张伟平分道扬镳后加入乐视影业的重磅"归来"。《归来》改编自好莱坞著名编剧、海外最有影响的华人作家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小说以严歌...   详情>>
来源:《中国电影市场》 2014年第06期 作者:张磊
4.历史的归去与人的归来——评电影《归来》
张毅
离开《金陵十三叉》那种在色彩中讲述民族悲情的突发奇想,张艺谋终于回到他所熟悉的文艺疆域里。沉寂四年后,张艺谋"归来"时只讲了一个故事——寻找失落的记忆。这段失落的记忆正是张艺谋在《活着》、《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中所深刻摹画的那段声势浩大的时代洪流。而这段历史在《归...   详情>>
来源:《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年第10期 作者:张毅
第10章 《长城》
1.解读《长城》:主题和叙事
白云昭
作为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长城》无疑给了观众们一个巨大的期待。对于奇幻(或者说是魔幻)类型的第一次尝试,张艺谋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大片体验呢?本文从《长城》的主题和叙事出发对《长城》进行了分析。在第一部分,重点对好莱坞电影中的多元主题进行了剖析,理清了其表层主题和深层...   详情>>
来源:《艺术评鉴》 2017年第17期 作者:白云昭
2.《长城》的视觉审美意境
黄薇薇
张艺谋在新作《长城》(2016)中,不仅在叙事上编织了一个较为独特的故事,且在视觉上也博采东西方商业电影在镜头语言上的长处,注重审美意境的营造,让观众耳目一新。《长城》在保证不违背商业法则的前提下,令其视觉效果不仅能满足商业利益,且能建立一种视觉审美意境,令视觉真正成为一种"有意味的...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18年第02期 作者:黄薇薇
3.从商业到国家:典型的文本 影片《长城》及其意义
丁亚平
贺岁大片《长城》拍摄耗时五个多月,后期制作的时间长达一年。影片由张艺谋执导,马特·达蒙(Matt Damon)、景甜、佩德罗·帕斯卡(Pedro Pascal)、刘德华、威廉·达福(Willem Dafoe)、张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郑恺、黄轩、陈学冬、王俊凯等一众明星级演员出演,制作精良,气势恢宏。《长城...   详情>>
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7年第01期 作者:丁亚平
4.观《长城》电影有感——中国文化如何迈入世界舞台
郑智丹
张艺谋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电影细节逼真主题浪漫,色彩丰富还能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故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   详情>>
来源:《中国文艺家》 2017年第01期 作者:郑智丹
第11章 《影》
1.《影》:张艺谋的诗意影像空间
莘海莉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非常重视电影空间造型,在他的电影中,影像空间从来就不是一种受现实束缚的描述性环境,而是周登富所指出的,能够进行各种造型风格尝试,能被赋予各种语义的"戏剧容积"。在其新作《影》中,张艺谋继续在影像空间的设计上进行自我突破,使其充满浓郁的诗意,为电影的叙事注入了别样的...   详情>>
来源:《电影文学》 2018年第24期 作者:莘海莉
2.《影》的审美分析
李宏垣
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如今的《影》,张艺谋用自己独特的色彩运用与叙事手法,绝妙地诠释了何为国风之美。于《影》而言,画面的泼墨渲染、剧情的扑朔迷离与角色的尔虞我诈,直面悲剧的审美追求,在色彩象征、哲学内涵和价值导向上得到统一。   详情>>
来源:《戏剧之家》 2019年第04期 作者:李宏垣
3.《影》——张艺谋的黑白权谋史诗
崔菱逸;胡凡刚
《影》是张艺谋首次采用水墨画的黑白色调渲染的一部权谋大剧,以三国时期的人物为背景,将历史上籍籍无名影子搬上银屏,通过剧情反转,讲述影子传奇,以及朝堂、战争上的尔虞我诈。   详情>>
来源:《戏剧之家》 2019年第02期 作者:崔菱逸;胡凡刚
价格:¥16.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