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春秋无义战。但这场春秋版的“三国演义”展示给大家的,却是颇具人文色彩的一段凝重历史。尤其这段时间,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重量级人物,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然后以不同的形式谢幕。特别是为传统思想所认同的忠臣良将,如楚国的伍奢、申包胥,吴国的伍员、孙武,越国的范蠡、文种等等,以其各具特色的生命轨迹,共同演绎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景线。而许许多多影响此间“国际格局”的历史事件,竟也是起于荒诞,终于悲壮,留给后人的同样是不尽的思索与叹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江水东逝,冷月高悬。后人超然物外的轻描淡写,又如何能真正解读战争的苦涩、悲怆与残酷!
作品简介: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关注春秋时期吴、越、楚三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激烈角逐。这场春秋版的“三国演义”展示给大家的,是一段颇具人文色彩的凝重历史。尤其这段时间,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重量级人物,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后以不同的形式谢幕。特别是那些为传统思想所认同的忠臣良将,如楚国的伍奢、申包胥,吴国的伍员、孙武,越国的范蠡、文种等等,以其各具特色的生命轨迹,共同演绎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景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喜欢阅读历史、讲述历史。更喜欢用那种惟美的散文化的语言,向人讲述那些或壮怀激烈,或惊心动魄,或波谲云诡,或扑朔迷离的历史故事。即便只是自我感觉良好,依旧是乐此不疲。
时常想起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一些阅读往事。那时自己还在乡镇工作,生活节奏没现在快,读书写作的条件不如现在好。曾经利用闲暇时间全文抄录过许多书籍,这里边包括《吴越春秋》《越绝书》《孙子兵法》等。
抄书是一种最为艰苦的读书方式。之所以抄,一是为了加深记忆,二是因为有些书当时确实很难买到。比如我抄写用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便是托一位大学老师从某高校图书馆借出来的《四部丛刊》影印本。
抄写这些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研究孙武。当时孙武故里问题正被炒得火热。尽管自认为在历史地理方面永远不会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总不想侏儒观优,人云亦云。而且趁着“小气候”探寻一下孙武的奋斗历程和《孙子兵法》的要旨,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不过,就在抄书的过程中,我又萌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尤其是很想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一下那场春秋版的“三国演义”——楚、越、吴南国逐鹿。
正如后来我在文章当中所写到的,这场春秋版的“三国演义”展示给大家的,是一段颇具人文色彩的凝重历史。尤其这段时间,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重量级人物,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后以不同的形式谢幕。特别是那些为传统思想所认同的忠臣良将,如楚国的伍奢、申包胥,吴国的伍员、孙武,越国的范蠡、文种等等,以其各具特色的生命轨迹,共同演绎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景线。
2014年起,我应邀在自己供职的《东营日报》主笔“人文风景线”栏目,最先撰写连载的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如今将自成体系的相关稿件整理成书,共分十章,外加附录一篇。聊作对当年工作的一种总结归纳,也是对新老读者朋友的一种回聩。
本书所有历史事件均本自《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吴越春秋》《越绝书》《孙子兵法》《论语》《孔子家语》等古籍。因版本复杂、时间仓促,尤其受个人水平所限,难免有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甚至不准确、不到位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薄文军
2020年2月
收起“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江水东逝,冷月高悬。后人超然物外的轻描淡写,又如何能够真正解读战争的苦涩、悲怆与残酷!
收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阅读古代典籍,既要尊重古人业已取得的成果,又不能不加辨别地盲目照抄照搬。当然,对一代兵圣孙武来说,无论其仙乡何处、祖上何人,都不影响其在中国和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收起中国古人深谙一个道理——“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做好备份,防止彻底崩盘。所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那只是万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才出的一招招险棋。
收起能够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真正厌倦了“一将成名万骨枯”的血腥与征伐,在破楚入郢之后激流勇退,隐居山野,以致其事迹不见于《春秋左传》,让后人一度怀疑其是否真正存在过,这是孙武这样的战神和智者才会有的境界。只可惜,在其身后尚未出现铸剑为犁、放马原薮的升平景象。
收起这个留下了煌煌六千言军事元典的神秘人物,到底是运筹帷幄的张良,还是军威赫赫的韩信?是雄韬伟略的姜尚,还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他在吴国只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徘徊于吴王帐前?孙武始终是个谜,神龙见首不见尾。
收起《孙子兵法》的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不卑不亢的心态,甚至于其作为一个军旅贵族出身的职业军人与生俱来的霸气。可以断言:这部兵法所涉及的内容,以及更多的兵学思想,对孙武来说早已烂熟于心。而其成书,则是在某个关键时期一挥而就。
收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一将成名万骨枯”……这是古人对战争惨烈状况的概括描述,是难以计数的战事留给后人的深刻警示。但战争往往会在偶然当中印证其存在的必然,战争不会因为一部分人的觉醒或畏惧而消失。
收起早在楚平王时代,文种已经担任了宛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宛令,而范蠡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隐士。但文种结识范蠡后,毅然辞官,义无反顾地跟随挚友远走他乡。在越国政坛,两个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最终辅佐勾践成就了江南霸业。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