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绍振教授创立的“比较还原”细读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极强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本书精选孙教授古诗词细读的相关期刊文章,按期刊分类,按时间排序,尽量还原作者思考与写作的过程,保持作品的系统性,以期对学习古诗词细读的读者有所帮助。
孙绍振的“比较还原”细读法
创立作品细读的“比较还原法”阅读教学,是孙先生用力最多的一个领域。在阅读方法的重建上,孙先生勃郁的创造力再次得到了验证——“比较还原法”——一种文本解读和培养言语创造力的方法应运而生:
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找出其间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这种方法叫做“还原法”;“还原”往往须和“比较”相辅相成。在“比较”中“还原”,在“还原”中“比较”,故称比较还原法。孙先生的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特色是注重“可操作性”。他认为一种教学理论,如果不能进入到教学实践具体的行为层面,就是无效的。
在文艺学研究和文艺评论上,孙先生堪称微观分析巨匠,他的作品“细读”能力无与伦比。他在自己的阅读经验基础上,借鉴了传统的和某些西方文本分析理论,并加以扬弃和整合,总结出的孙氏细读法——比较还原法,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而且已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落实到文本研究中,具体化为以下操作步骤:
1.想象出作品省略了的和淡化了的;
2.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规范的比较;
3.艺术感觉的还原和比较;
4.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
5.审美价值的还原和实用价值、认识价值的比较;
6.不同历史条件的还原和比较;
7.不同流派的还原和比较;
8.不同风格的还原和比较。
从根本上说,还原和比较仅仅是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之后还有一系列的任务。但是提出问题的方法如果真正解决了,就不难层层深入地反复地提出问题,分析也就不难逐步深化,思维就不难作螺旋式的上升了。
从字面上来说,他认为他所强调的虽是具体分析经典文本的方法,实际上,也是研究一切问题的方法,也包括分析口语与书面语言以及作文的方法。
孙先生的“比较还原法”也可以看做是集各家之长,加以去粗取精、融会贯通而形成的一家之言。这里有西方学说的影子,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同异法,康德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分析法,俄国形式主义追求文学性的陌生法,欧美新批评的细读法,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的还原法、悬置法,解构批评的互文法,读者反应批评的“易美”与“难美”区分法,精神分析批评的动力法,等等。但从根本上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国家阅读的历史经验和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是我的基础。”他的方法是一种整合的原创。
——摘自《孙绍振语文教育观管窥》(潘新和 郑秉成)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