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文化地域文化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闽东文化的大全书。全书内容涉及文化名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诗文谚语、戏曲、传统民居、美食等,分八章叙述。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对闽东文化感兴趣者。

更多
收起
杨雯
相关文集 更多>>
4616人阅读
5556人阅读
闽东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闽东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从地理概念上来说,闽东有广义与狭义、历史与现实之分。广义上的闽东包括福州市和宁德市两个地区。历史上的"闽东四大才女"——庐隐、冰心、林徽因、游寿之说,用的就是广义闽东的概念。不知从何时开始,福州地区的人不再说自己是闽东人,他们以省会自居,提出了闽都文化的概念。从此,广义闽东成为了历史性概念,历史意义上的闽东文化也逐渐被边缘化。正如我们所知,现今宁德市的辖区,包括蕉城、福安、福鼎、霞浦、柘荣、寿宁、周宁、古田、屏南的九个县市,而这其实也就是狭义闽东。可以说,目前的狭义闽东是广义闽东的传承者,如今的闽东文化不仅是历史上闽东文化的传承,而且是宁德市九县市闽东人的创造。

近年来,闽东的历史与文化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在细细思索之后,会发现其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过分追求学术性,缺乏通俗性,以至于研究成果未能转化为雅俗共赏的作品,向社会各界推广。二是几乎所有论著大都是文字的叙述,缺少生动直观的图片,无法图文并茂,从而难以吸引一般读者。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写出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用通俗的文字描述闽东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与闽东文化的源流关系,旨在凸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闽东文化是闽东人习惯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精神价值,是闽东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因此,闽东文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是文化自在。当前,我们的任务是要变文化自在为文化自觉,自觉地对闽东文化的历史、现实、未来做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自觉地对闽东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收起
第1章 闽东茶文化
1.闽东茶叶溯源商榷
吴祝平
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 ,早在新石器时期 ,就有古越人在此劳动生息。自晋至唐的六百多年时间 ,闽东先民靠海上交通方便的地理条件 ,引进茶叶生产技术 ,开山种茶 ,制茶饮茶 ,发展茶叶生产 ,成为唐代福州地区茶叶主要产区。但是闽东悠久的产茶历史 ,史书文字记载少 ,尤其是晋、南?   详情>>
来源:《福建茶叶》 2000年第S1期 作者:吴祝平
2.坦洋工夫与“一带一路”的茶缘
林光华
<正>明朝洪武四年留史话,白云山发现坦洋土菜茶,聚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子孙遍布海角与天涯。清代咸丰元年创奇茶,红彤彤呈喜庆味美韵佳。坦洋工夫茶畅销八方博得万众欣赏市场大。一九一五那年传佳话,坦洋工夫成了世界名茶。涉千山万水,闯四海五洲,醇香弥漫异域千万家。醉倒英伦皇贵和佳丽,更...   详情>>
来源:《福建茶叶》 2018年第02期 作者:林光华
3.古今白茶历史考
田海涛;朱世桂
白茶是中国的历史名茶之一,从宋徽宗政和二年制造白茶开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白茶的历史进程究竟如何,学术界尚在探讨。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学研究的角度对古代意义的"白茶"和当代意义的"白茶"的起源和历史进程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明确指出古代意义的"白茶"即宋元时期的白茶为茶叶...   详情>>
来源:《农业考古》 2016年第05期 作者:田海涛;朱世桂
4.七品福鼎白茶
逸酩
<正>如何品赏综合意义上白茶其实白茶有七品:一品其外观,二品其香气,三品其汤色,四品其韵味,五品其茶艺,六品其历史,七品其文化。1.外观之品白茶天生丽质,其貌美仑美奂,其形婀娜多姿,其色无论是淡或深,都蕴含无限韵味,白茶的美感优势,既在总体   详情>>
来源:《茶.健康天地》 2011年第11期 作者:逸酩
第2章 闽东的古建筑
1.江南古民居的杰出之作——翠郊古民居的“大”讲究
花信
<正>传说白琳镇有"四大":一是名大,滃江村有一自然村,名曰"管天下"。二是墓大,当地有一个萧氏大墓,据说无论臂力多大的人,站在墓顶,手持一块石头,无论你朝什么方向扔,都扔不出墓埕。三是厝大,说的就是翠郊古民居了。四大是人大,棠园村村民邵成龙,身高2.08   详情>>
来源:《中华民居》 2012年第05期 作者:花信
2.风雨廊桥 古韵悠悠
程润江
<正>闽东大山深处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在涓涓溪流之上,架设着一座座廊桥,犹如彩虹卧波,连接着山里山外。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迎着清新香甜的山风,我有幸先后拜访了柘荣、寿宁、周宁、屏南等县10多座木拱廊桥,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详情>>
来源:《政协天地》 2008年第08期 作者:程润江
3.大京古堡
易零冬;郑德雄
<正>有这么一个故事:大京南门城内有一家小客店,住过一个赴京赶考的士人,士人走后,店主发现他落下两大锭金子,连忙赶了10里路奉还。客人谢道:得金不取,必非常人,异日声价当比"南金"。后人遂取其地名为"南金"。因霞邑之南乡有大南   详情>>
来源:《福建乡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易零冬;郑德雄
4.点头天后宫的西洋彩绘
张先清
<正>在中国海洋发展史上,恐怕很少有神灵宫庙能够像天后宫这样见证了中国人迈向海洋的历史。在传统时代,中国航海人的渔船、商船航行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了天后宫。可以说,分布在世界水路沿线的每一座天后宫,都仿佛在诉说着将不同地方的人群与广袤的水上世界连接起来的历史。因此,如果我们要沿着...   详情>>
来源:《寻根》 2015年第06期 作者:张先清
第3章 闽东的民间艺术
1.福鼎饼花及其地域文化特色
王晓戈;龚晓田
福鼎饼花是福鼎地区特有的一种用于中秋月饼包装的装饰画。它包括了剪纸饼花、泥金饼花、木刻饼花等多种类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福鼎饼花是福鼎地方民俗与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载体,由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间艺术环境共同造就。它与福鼎地区中秋节俗相辅相成,并深受当地传统绘画的影响,体现出...   详情>>
来源:《装饰》 2010年第04期 作者:王晓戈;龚晓田
2.柘荣剪纸
<正>福建柘荣的剪纸艺术源起唐代,盛于清代、民国,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它应柘荣民俗活动而传承不绝,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作品中较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的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传承千年的柘荣剪纸,是研究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中原文化的特色,既保留原...   详情>>
来源:《科学与文化》 2012年第05期 作者:
3.屏南四平戏:源自大山深处的千古绝唱
张尚瑶;张川闽
<正>6月1日一大早,宁德市屏南县体育中心外锣鼓喧天、音乐高亢。来自山旮旯的女艺人陈秀雨声情并茂,先后演唱起四平戏传统剧目《白兔记》、《包公判》、《中三元》、《黄飞虎反五关》,"啊唉,小校,方才妇人家说道,有夫不能依靠,有子不能奉亲,这等看起来……"这些传统唱腔,已作为珍贵资料现场录...   详情>>
来源:《海峡通讯》 2015年第08期 作者:张尚瑶;张川闽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霍童线狮
李彬
<正>霍童线狮又称霍童抽狮,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汉族传统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俗杂技节目。霍童线狮的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依附霍童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是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2006年   详情>>
来源:《照相机》 2016年第05期 作者:李彬
5.国家“非遗” 山海遗作
冯文喜
<正>1最近一次展示铁枝是在2016年10月30日晚上。这次,沙埕举办民间第五届妈祖文化节,铁枝作为压轴之作,参与踩街巡境。沙埕镇的内澳、外澳、水生村、和平村、南镇,历来都有办铁枝的传统。铁枝习俗历史始于明清时期,相传由刘姓从泉州永春迁入并带来闹元宵习俗而衍生,传承三四百年而不衰,并有新...   详情>>
来源:《福建乡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冯文喜
6.闽东佛雕:虔诚之技 福祉所依
王志凌
极致的佛雕艺术,不仅要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佛的神韵,更要能在无形之间传递佛的思想,这是闽东佛雕艺人们“造神”、“塑佛”的理念。本着这样的理念,他们让佛像不再是有形无神的一尊塑像,而是具备了精、气、神、韵,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起到抚慰人心灵的作用。$$   详情>>
来源:《闽东日报》 2012-06-13 作者:王志凌
第4章 闽东宗教信仰
1.闽东的妈祖崇拜与同根文化
李红萍
本文论述了闽东的妈祖崇拜,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同根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在祖国大陆。   详情>>
来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04期 作者:李红萍
2.绿雪芽与太姥娘娘
明茗
<正>绿雪芽,是产在太姥山的名茶。早在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年)周亮工《闽小纪》中就有记载:"太姥山茶名绿雪芽"。1993年,福鼎市秦屿茶场为挖掘历史名茶——绿雪芽(绿茶),送茶样参加福建省农业厅名优茶评比,获省名茶奖;   详情>>
来源:《福建茶叶》 2008年第03期 作者:明茗
3.话说临水夫人信俗
少木森
<正>闽东古田县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俗,已经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我们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上找一找,其实,福建民间信俗占的数量不少,著名的像莆田湄洲的"妈祖信俗"、漳州的"保生大帝信俗"、福鼎的"太姥娘娘信俗"、古田的"临水夫人信俗",等等。"信俗"是什么?就...   详情>>
来源:《福建乡土》 2010年第06期 作者:少木森
4.闽东道教圣地白云山
缪道生
白云山地处闽东中心,福安市西北方,方圆百里,主峰缪仙峰海拔1448米,为闽东第一峰。山上白云凝秀,风光旖旎。最令人惊奇的是,缪仙峰经常出现的“神光”,每次出现时都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其光芒还会把游客围在光中。有时其霞光从远处不断向缪仙峰推移过来。在光中仿?   详情>>
来源:《中国道教》 2000年第01期 作者:缪道生
5.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和发展
李健民
<正> 天主教在闽东的正式传播始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16世纪中叶,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在马尼拉设立天主教多明我会,菲律宾玫瑰省作为梵蒂冈在远东的布道根据地。从此天主教就积极地向远东各地传播。17世纪荷兰、西班牙相继侵入我国澎湖和台湾之后,多明我会便将台澎作为中继站顽强地向福   详情>>
来源:《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 1999年第期 作者:李健民
第5章 闽东民俗节庆
1.妈祖“走水”救苦难
蔡启迪
<正>"妈祖走水震东海,神气飞扬冲云霄。"在太平洋两岸妈祖信仰圈内,福建省霞浦县以其独特的妈祖"走水"民俗活动而名闻遐迩。每年的农历3月23日,是海上女神妈祖的诞辰日,也是一年中海洋最低的潮位日。在霞浦长达45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全省最多、大大小小36个妈祖宫庙,都要在同一天、同一...   详情>>
来源:《福建乡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蔡启迪
4.吊九楼
杨雯
第6章 闽东的文化名人
1.薛令之 开闽第一进士
林梅琴
<正>福建地处山陬海隅,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贴着没文化的标签,人称"蛮夷之地"。清末同光派诗人陈衍在《补订<闽诗录>》中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就拿科举考试来说,从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开科取士,至唐神龙一年(705年),整整100年的时间,时称建安郡的福建,愣是没出过一个进士。好在第1...   详情>>
来源:《福建人》 2015年第11期 作者:林梅琴
2.黄鞠和他的精神遗存
陈斌
<正>中国历史长河中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官吏,能让老百姓建庙筑祠四时凭吊、永世感恩的不多,像苏轼筑堤建桥之于惠州,韩愈除鳄废奴之于潮州,左宗棠植柳固边之于新疆,都如浩瀚宇宙的颗颗星辰,万古长明。黄鞠,隋朝谏议大夫,千百年来他对宁德农耕文明的影响绵延至今,因其"凿龙腰、开霍地"的历史...   详情>>
来源:《政协天地》 2013年第01期 作者:陈斌
3.圆瑛大师与古田佛教
朱振清
<正>圆瑛大师是古田人,他从古田走出,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我国佛门的领袖。但是大师根在古田,不管走得多远,他与古田的渊源关系,始终铭刻于心。故土养育了他,他更是深深回报了故乡,给故乡留下深刻的影响。一、生在信佛人家从小与佛结缘大师出生在虔诚的佛教徒家庭,降世颇具传奇色彩。父母结...   详情>>
来源:《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 2011年第期 作者:朱振清
第7章 闽东畲族文化
1.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
少木森
<正>畲族自称"山哈"。"哈"在畲语里是客人的意思,也就是说畲族人把自己称之为"山里的客人"。这有点意味!通常我们见到的是谁居住在哪里,就把自己说成是那个地方的主人,比如   详情>>
来源:《福建乡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少木森
2.闽东畲族的民间信仰与服饰
钟亮
畲族历史悠久。公元七世纪的隋朝,就有畲族在闽浙赣交界的山岳地带生息繁衍,后逐渐迁徙闽东。传说在远古高辛帝的时候,畲族祖先盘瓠,为帮助高辛帝平息外患立了大功,被高辛帝招为驸马。盘瓠与公主成亲时,帝后娘娘赐给女儿一项做工精细、美丽非凡的凤冠和风衣,祝愿他们婚?   详情>>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1997年第06期 作者:钟亮
3.闽东畲族围裙花纹饰及其艺术特色
王雪姣
畲族是我国东南山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闽东罗源畲族围裙花纹饰为例,通过对其题材、图式方面的归纳与分析,探讨了围裙花这一适型造型图案所包含的畲族文化内涵极其艺术特色。   详情>>
来源:《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 2015年第02期 作者:王雪姣
4.畲族独特文学样式:畲族小说歌
袁生
<正>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是畲族民间歌手们根据本民族牛活习俗、心理素质改编创作的独特文学样式。小说歌滥觞于清代,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并按着这几种类别的产生演义着畲族的历史。其内容主要为歌手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   详情>>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 2018年第01期 作者:袁生
5.闽东畲族歌舞
李晨
<正>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长期以来,闽东畲族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歌舞。一、闽东畲族歌舞种类(一)劳动生活风俗歌舞闽东畲族能歌能舞,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或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节,都要载歌载舞。闽东畲族主要的劳动生活风俗歌舞有:   详情>>
来源:《畲族文化研究(下册)》 2003年第期 作者:李晨
6.畲族乌饭节
张文锋
<正>在江西省龙南县黄沙有一个畲族村,寨门有四根浑圆的门柱,镌有两副对联:"汝水源流来百世,蓝田玉种绍千秋";另一副是"敬程列祖遗风光世第,永兴新围盛世裕孙谋"。这里说的"敬程"就是指黄沙畲族的开山祖敬程公,而"永兴"则是黄沙畲族聚居的围屋——永兴围。永兴围又叫船形围,取"永世兴旺"之意。...   详情>>
来源:《神州民俗(通俗版)》 2016年第02期 作者:张文锋
7.话说畲家“二月二”
蓝振河
<正>“二月二”,是福鼎县畲族的会亲节和会歌节。年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红杜鹃就在闽东、浙南的山山岗岗,笑吟吟地放出红喜帖,呼唤各地的畲族子孙、戚友:“二月二”到了,回双华会亲、会歌去!”“二月二”由来双华,土名小麻洋,是福鼎县七个畲族乡中人口最集中的一个畲族乡。她紧邻浙江,翻过一岗山...   详情>>
来源:《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 1991年第期 作者:蓝振河
第8章 闽东美食文化
1.山的味道
张燕萍
<正>食物是人与自然相处的艺术式转化。经年累月的习俗熏染,孵化了寿宁人就地取材、巧手为炊的能力。而寿宁的美食,离不了一个"山"字。山多海拔高,制约了寿宁人对于食材的获得,但也因为山高,寿宁再普通的食材,也因不一样的热量、光照、水分,散发出了不一样的香味。其实,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到的...   详情>>
来源:《福建人》 2016年第Z1期 作者:张燕萍
2.海味霞浦
诗音
<正>霞浦是海滨水国,霞浦的美食也多有海边特色。海鲜无烹调,原汁原味就是海鲜的最高境界。食材的选用讲究新鲜,活蹦乱跳。做法上好像不大讲究,这种不讲究或许倒是大讲究吧。确实也是,所有海里的小活物,那些虾啦,蟹啦,螺啦,藤壶啦,蛏啦,虾蛄啦之类,只要清水滚锅里捞一捞就是美味了,不用放任何...   详情>>
来源:《福建乡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诗音
3.在福鼎享“口福”
木子;张琪
<正>福鼎是好吃者的"福地"。这里依山傍海,气候温润,山海川盛产各种山珍、海味、河鲜,为美食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烹饪材质。福鼎人爱吃,也会吃。福鼎城内,各种宾馆酒楼林立,海鲜楼、大排档,小吃店遍布各个角落。福鼎美食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新爽口,不油腻,以海鲜和考究的汤菜为重点。   详情>>
来源:《风景名胜》 2010年第09期 作者:木子;张琪
4.周宁魔芋豆腐
林茂丛
<正> 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植物。别名蒟蒻、花杆南星、花杆莲、麻芋子及花伞把等。其块茎形似芋头,皮黑肉白,含有丰富的葡萄甘露聚糖(又称魔芋甘露聚糖),有极强的膨胀力,故可加工成口感脆嫩,“状如水母丝”(见《本草纲目》)的魔芋豆腐。福建闽东山区的周宁县,群众称魔芋为(艹告)(gao),已有数...   详情>>
来源:《上海调味品》 1983年第01期 作者:林茂丛
价格:¥13.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