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书以中国知网发表文学作品为创作来源,大致每月一本,每期遴选18-36篇,分为童话、诗歌、散文、小说四章,希望能为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人文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本科和相关专业教师授课、学生研修与基础教育、家长学校、老年大学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和少儿文艺爱好者提供读物,希望能为书香中国奉献绵薄之力。
更多
收起
- 章节目录:
- 再寄小读者,我为少年少女...
- 第1章 童话
- 第2章 诗歌
- 第3章 散文
- 第4章 小说
再寄小读者,我为少年少女们歌唱
再寄小读者,我为少年少女们歌唱
儿童是国家、社会、家庭的未来,其精神塑造和心智培育的途径首选文学。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文学为学校教学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资源,从浦漫汀主编《外国儿童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王泉根主编《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叶圣陶等著“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可见一斑。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我国著名少儿文学期刊《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发行渐趋式微。值得庆幸的是,《十月少年文学》 以十月IP为核心全产业链运营,于2016年10月逆势创刊。但毋庸讳言,仍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本书以中国知网发表文学作品为创作来源,大致每月一本,每期遴选18-36篇,分为童话、诗歌、散文、小说四章,希望能为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人文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本科和相关专业教师授课、学生研修与基础教育、家长学校、老年大学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和少儿文艺爱好者的读物,希望能为书香中国奉献绵薄之力。
收起
第1章 童话
1.一只想飞的猫
<正>有这样一只猫儿,它的本领可真不小!在夜里它一伸爪子就逮住了十三个耗子,它也觉得自己的本事大得真是不得了! 于是,它在花园里横冲直撞,撞碎了窗槛上摆着的蓝瓷花盆,撞得向日葵流下了泪儿,撞伤了鸡冠花的腰 详情>>
来源:《阅读》
2006年第06期
作者:李慧
2.幸福,它从哪里来?——《大林和小林》导读
亲爱的同学,叮当姐姐在这里给你介绍的是一个好玩有趣的,有着纯纯粹粹中国味道的故事。讲故事的是那位可敬的老爷爷,名叫张天翼。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天翼爷爷以他的聪明敏慧,尽情地把幽默轻松之笔伸向当时中国社会中下层的各个角落,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中展示了千姿百态的旧中国。嗯,没错... 详情>>
来源:《阅读》
2009年第11期
作者:李慧
3.大林和小林(节选)
<正>1唧唧和蔷薇公主订婚了。国王高兴地说:"唧卿真是我的好女婿,又胖,功课又好,又会赛跑,又是大富翁。"2红鼻头王子突然哭了:"你们大家都有人爱,只有我没有人爱。"3"红鼻头王子呀!我爱你!"谁说话呀?大家回头一看,又是鳄鱼小姐。4王子吓得大叫起来:"不用爱了,不用爱了!"说了赶紧就逃。鳄鱼小姐... 详情>>
来源:《连环画报》
2016年第02期
作者:张天翼;毛用坤
4.华君武《大林和小林》插图选
<正>~~ 详情>>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
2008年第07期
作者:
第3章 散文
1.男人的成长
<正> 许多年前,我经常推着儿子经过附近的足球场,足球场上的情景常常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在足球场上是一群少年足球队员,他们在一个独裁熟练的指挥下,在足球场上跑来跑去,教练则不时发出辱骂:"拉弗蒂,把你的内裤带拉出来!""44号,你要用力,用力,听到了吗?"我那坐在推车里的小儿子,听惯了唱机播放... 详情>>
来源:《新青年》
1995年第05期
作者:菲利斯·泰鲁;田玮东
2.难倒全世界大人的问题
<正>正如大人们言谈话语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一样,中外小朋友们也有一个永远也想不清楚的问题:Where do babies comefrom(小娃娃是从哪里来的)?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最典型的回答是:小娃娃是白鹳叼来的。 详情>>
来源:《课外阅读》
2011年第08期
作者:翟华
3.丢
<正>自翻过那座山后,我便一样一样地丢。先是丢了母亲,接着又丢了父亲,后来故乡也丢了。难怪身上总背着一个苦字。流水线上,丢了日出的颜色;轮轴上,丢了星星坠地的声音。怎么找也找不到,我的灵魂也丢了么?在路上。翻来覆去。我朝思暮想。我还有什么没丢呢?我肯定秋天是从午后开始丢的,阳光是在... 详情>>
来源:《散文诗》
2016年第16期
作者:王业旺
第4章 小说
1.童心与母爱
一在我十四岁的那年夏天,我和妈妈伴着几个比我小的孩子来到海滨度假。一天早晨,我们在海滨散步时遇见一位美貌的母亲。她身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十岁的纳德,另一个是稍小一点儿的东尼。纳德正在听他妈妈给他读书。他是个文静的孩子,看上去像刚刚生过一场病,身体还没有完全恢 详情>>
来源:《课外阅读》
2006年第06期
作者:卡斯林·诺利斯
2.十三岁的故事
<正>十三岁的故事已经被说得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就和十二岁的故事一样多,也和十一岁的故事一样多。我想过不止一次,作家写故事,写孩子,为什么很喜欢写出一个具体的年龄?是不是写出具体年龄就意味深长了呢?是不是那个故 详情>>
来源:《少年文艺》
2011年第04期
作者:梅子涵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