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哪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对这样的课花力气,精雕细琢。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后续生长课的简约。——余正强
本文集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种子课整理出来,希望对青年教师有一定帮助。
种子课,由深刻到简约
《种子课——一位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这本书在书架上放了好久好久,跟着我搬了一次家。有次,窗外的雨把书打湿了,就成了现在这副皱巴巴的模样。
有天,翻着郑毓信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想着,我正好有,便拿出来放在了书桌上。这一拾起,便舍不得放下了。
这本书开篇写到: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看完俞正强老师的这本书,心中甚是敬佩!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他也甚是感谢!他的这种全局观,让我们对数学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课是这么有生命力的课堂。而我们老师在上课时,是不能平均用力,只有注意打好“关键几仗”,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深刻的种子课,才能有简约的生长课。
受到俞老师的启发,我认为很有必要把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种子课整理出来,这样我们在上课时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也希望对青年老师能有一定的帮助。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