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艺术艺术研究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流传至今的各种民间艺术中,洞经古乐称得上是一块音乐的活化石。确凿的史料证明:大理洞经古乐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兴盛于明清两代,在发展过程中溶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而完善于道家的道场,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调,故称为洞经音乐。由于洞经音乐的独特性,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民间瑰宝进行研究。本书汇集了近年了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让大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认识洞经音乐。

更多
收起
盛景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相关文集 更多>>
1948人阅读
流淌在生命中的音乐

流淌在生命中的音乐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生长艺术的沃土。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民间艺术中,洞经古乐称得上是一块音乐的活化石。确凿的史料证明:大理洞经古乐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兴盛于明清两代,在发展过程中溶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而完善于道家的道场,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调,故称为洞经音乐。

大理洞经音乐源远而流长。史料记载,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为表达永世臣服唐中央皇帝的心愿,组织了一部称为《南诏奉圣乐》的大型乐舞赴长安奉献给唐王朝。唐德宗大喜过望,又给南诏赏赐了一部龟兹古乐。也许从这时起,大理白族的祖先便接受了中原王朝“礼乐治国”的思想。保存至今的下关洞经乐社“三元会”的传谱中,就有“奉圣乐”、“龟兹乐”、“朝天子”等乐章。而“奉圣乐”据传为南诏大乐师张洪纲所作,为当时《南诏奉圣乐》之首曲,曾被作为唐朝的主要宫廷音乐。到了清代,龙尾城(下关)人马恩溥在京城任宫廷教师,听说此曲是由南诏传进京的,学习之后又传回故乡大理,成为“三元会”的传谱。“龟兹乐”的演奏均以弹拨乐器为主,带有明显的古龟兹音乐作风。大理的洞经音乐正是这样广采博收,因而乐曲极为丰富,仅下关民间音乐家李莼先生保存的“工尺谱”就达200多首。迄今各地洞经乐社所演奏的乐曲风格也极其多样:有道家音乐的飘逸,有宫廷音乐的典雅,有江南丝竹的柔美,有儒家音乐的浑厚。在不同民族中的流传又带上当地的民族特色,如巍山的洞经音乐明显地表现出彝族音乐的粗犷豪放,而在广大白族地区流传的又 带着白族音乐的抒情和幽婉。  热爱艺术的大理各族人民不仅善于创造,同时也善于继承优秀的艺术传统。至今活跃在大理州范围内的民间洞经古乐社团多达340多个,仅大理市就有90多个。洞经音乐社团组织多数 以村社的民间宗教组织为载体,形成相对稳定的队伍,如“三元会”、“宏仁会”、“乐善会”等等。有民主选举产生的会长以及相关的执事人等。但入会人员不一定是宗教信徒,更多的是民间艺人和音乐爱好者,包括工人、农民、教师、离退休干部等。近年来也有一些纯 粹的音乐社团,如大理“南诏古乐学会”“南雅音乐社”、“下关洞经古乐团”等。在当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的时代,人们富而思乐,追求多方面的文化生活享受,于是,像洞经古乐这样的参与性和自娱性很强而品位又很高的音乐重新兴盛起来,正是势在必然。  在当今各种渲泄型甚至刺激型的音乐风靡于世的潮流中,它更显得古朴、幽雅,有人称之为“没有污染的音乐”,适应了当代人们反璞归真的审美需求。因而它一旦在公众场合出现,便深受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欢迎。

我的父亲盛开荣就是一名沉醉于洞经古乐的老人,他发起并组织了大理南诏古乐学会,并坚持利用自家的小店“老木屋”进行演出。因此从十几岁开始,我就陪伴他一起为中外来宾演奏洞经古乐,而我则用稚嫩的英文向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洞经古乐。而今,父亲老了,不能再登台演出,我也离开洞经音乐很久,就汇集这个小册子,希望能对洞经音乐做的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收起
第1章 起源及简介
1.洞经音乐产生时间考辨
甘绍成
关于洞经音乐的产生时间,前人曾有过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它始于传说中的"龙汉"时代,由元始天王所创;有的认为它是在周武王时代,由文昌帝君得三真人所受而流传于世;还有的认为它分别产生在隋唐、唐代、南宋、宋元以及金元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然而,在笔者新近从音乐研究的文献资料中发现,洞经音乐并...   详情>>
来源:《音乐探索》 2010年第01期 作者:甘绍成
2.洞经音乐产生时间再探
王秉清
本文在分析和研究新近音乐研究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洞经音乐产生的时间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得出了洞经音乐出现的时间比道教音乐产生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稍晚一些的结论。   详情>>
来源:《兰台世界》 2015年第21期 作者:王秉清
3.大理洞经音乐源流初探
尹丽梅
<正>大理洞经音乐是由民间音乐社团唱奏带有一定宗教祭祀内容的民间音乐。由于其音乐曲目的古朴悠扬,社团组织的松散自由,唱奏人员的儒风文趣,自产生流传以来,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植根于民间文艺的土壤中,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闪烁着夺目光彩的古老艺...   详情>>
来源:《民族音乐》 2015年第03期 作者:尹丽梅
4.大理洞经音乐
滕祯
<正>洞经音乐是广泛流传于云南境内的汉、白、彝、纳西等民族中的,由宗教性民间音乐社团—洞经会组织谈演的宗教性民间音乐,是"经"与"乐"的融合。主要分布在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保山、通海、建水、蒙自等地。其中,云南大理是洞经音乐的重要分布区域。大理洞经音乐以曲目繁多、艺术水准较...   详情>>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2017年第09期 作者:滕祯
5.漫谈大理洞经音乐
王峰
漫谈大理洞经音乐北京/王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地区,流传着一套极其古老的乐曲—一道教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在内地大部分地区已经失传,但在云南,尤其在大理,至今仍得到很好的保存。大理洞经音乐,词牌丰富,曲调优美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祖...   详情>>
来源:《民族艺术》 1995年第02期 作者:王峰
6.洞经音乐在云南大理的传入与发展——以凤翔村为例
张耀元
本文主要梳理了关于洞经音乐起源的几种观点和洞经音乐传入云南的时间,又以大理凤羽镇凤翔村为例,探究了洞经音乐在大理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传承危机。   详情>>
来源:《西部皮革》 2016年第20期 作者:张耀元
7.大理洞经源流探
杨知秋
<正>大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仙音"的洞经,就是从这块沃土上生长出来的。所谓洞经,是指经过谱曲的道经,而不必称为洞经音乐。洞经不仅是道教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道教音乐的后起之秀,道教音乐的精华所在。   详情>>
来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杨知秋
8.大理洞经古乐史话
赵德秀
<正>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大理的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两汉时期,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汉武帝元   详情>>
来源:《民族音乐》 2013年第03期 作者:赵德秀
9.中国古代白族音乐活化石——大理洞经古乐——封面大理中...
何显耀
<正>走进大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节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有心,你会常常听到一阵阵古意斑斓的音乐,从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白族本主庙、文昌宫,甚至是白族庭院、节日舞台上飘然而来。那音乐时而庄严,时而静肃,时而激越,时而飘逸,时而柔婉,时而轻曼,时而悠扬,时而舒缓。渐渐地,你的心灵深处一种飘飘...   详情>>
来源:《大理文化》 2009年第03期 作者:何显耀
10.云南鹤庆洞经音乐考
崇先
本文依据史籍、地方文献以及调查材料,对流传在云南鹤庆县的洞经音乐作了较全面的梳理和介说,同时对其源流做了初步探讨。   详情>>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05年第05期 作者:崇先
11.鸡足山下的沙址洞经古乐
杨树荣
<正>宾川县鸡足山镇沙址村有一支洞经古乐队,从1999年恢复组建以来,一直活跃在鸡足山下的各个村落里。沙址洞经古乐,最早起于明朝,盛于晚清至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沙址地区成立了"洞经坛"。据沙址洞经古乐传承人王景春先生生前讲,他记事的时候就有洞经坛,后来他加入了洞经坛,会吹笛子会唱曲谱。...   详情>>
来源:《今日民族》 2018年第03期 作者:杨树荣
第2章 价值研究
1.建国以来中国洞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甘绍成;苏坤
洞经音乐研究是中华文昌文化和传统宗教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对建国以来中国洞经音乐研究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一方面可以分析它取得的成绩,一方面也可以指出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展望。   详情>>
来源:《歌海》 2014年第02期 作者:甘绍成;苏坤
2.云南洞经音乐的文化生态浅析
杨田华
洞经音乐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现今在中原绝大部分地区已销声匿迹,唯独在云南得以蓬勃发展。本文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综合考察自明代以来云南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文化及心理成因、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云南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和考察,以期能对洞经音乐提供新的研究视...   详情>>
来源:《文艺争鸣》 2010年第12期 作者:杨田华
3.谁是听众? 由信仰所维系的云南洞经谈演
张伯瑜
<正>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云南,尤其以昆明、楚雄、红河地区、大理地区和丽江地区最为流行。洞经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音乐品种,而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经文谈演。"谈演"一词是当地人所用词汇,主要强调了活动中"谈",即经文宣讲,和"演"即仪式动   详情>>
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03期 作者:张伯瑜
4.中华民族多瑰宝 难得南疆存一枝——大理古洞经音乐初探
赵铨
<正>大理古洞经音乐,不但曲调优美,词牌丰富,而且音量宽广,音色甜润,旋律欢快多变,有一种喜庆吉祥,催人上进的魅力,因而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群众十分喜爱.它既具江南丝竹之“雅”,又有广东粤乐之“乐”;既含宫廷音乐的庄隆吉庆,又显民间音乐的欢快抒情;大理洞经音乐主要是古器乐合奏曲,在整个合...   详情>>
来源:《大理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02期 作者:赵铨
5.云南大理洞经音乐的历史价值考析
朱迪
洞经音乐发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历史悠久,乐队庞大,乐曲风格优美、朴实、典雅。它以谈演道教经文《文昌大洞仙经》得名,所以道教经书称为洞经,演奏唱颂经书中诗赞的音乐,故称洞经音乐。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是大理无数优秀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七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以其高雅脱俗...   详情>>
来源:《北方音乐》 2014年第13期 作者:朱迪
6.洞经“乐”在大理地区的流变
段思宇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乐,在大理地区流传几百年的时间,其融合了宗教、宫廷、地方等多种音乐元素,历经时代的更迭,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被誉为人类"音乐活化石"。本文对它的起源、发展和流变进行粗浅的梳理和分析,试图引起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民族文化传播者对它的关注...   详情>>
来源:《北方音乐》 2017年第03期 作者:段思宇
7.试论儒家思想对大理洞经音乐的影响
李福军
<正>大理洞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大理流传甚为久远。大理洞经音乐又被称为"唐、宋宫廷音乐的活化石",它虽源于道教,但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乐和民间音乐,并与儒、佛相融合,其中的许多信仰和仪礼呈现出浓郁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儒、佛、道汇流,表现出...   详情>>
来源:《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 2006年第期 作者:李福军
8.大理洞经音乐田野觅踪
王冬冬
大理洞经音乐作为大理白族民众热爱并视为生命乐趣的精神见证,今天的人们对它的当代意义虽有不尽相同的解读立场,但在现代物质生活的背景下,都市里的许多人们,财富虽然增加了,但精神却贫困了,幸福的指数依然稀缺,所以许多的民众仍会坚守一种群体性的祈福祭祀传统,以寻觅生活的有序与精神的圆满...   详情>>
来源:《北方音乐》 2012年第05期 作者:王冬冬
9.古音雅韵——大理洞经音乐
张辉
<正> 洞经音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在云南大理地区传演至今可谓渊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繁衍、丰富、完善,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音雅韵艺术特点。其空凌、飘逸、舒缓、柔婉、古朴、典雅的音乐形象吸引住了古往今来无数士、儒、商、农、工等各阶层,在旧时它与各时代文化的信仰、宗教、政治...   详情>>
来源:《云岭歌声》 2002年第11期 作者:张辉
10.大理现代洞经音乐组织初探——以大理南诏古乐学会为例
孙聪
大理的洞经音乐组织叫洞经会,洞经会有传统和现代之分,现代洞经会是大理传统音乐在当代发展的产物。本文以现代洞经会的典型代表大理南诏古乐学会为主要对象,在呈现大理现代洞经会组织结构、活动概况和生存现状的同时,提出了大理现代洞经会的生存与发展不但需要自身快速适应社会需求,还需要政...   详情>>
来源:《音乐时空》 2014年第10期 作者:孙聪
11.洞经“乐”在大理地区人生礼俗中的现状——基于对大理州...
段思宇
本文以大理州下关镇龙泉村为田野调查点,对现今流传在此的洞经"乐"组织及其在当地民众人生礼俗中的斋醮仪式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对今后大理地区洞经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促进大理洞经乐的健康、有序发展。   详情>>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第01期 作者:段思宇
12.对大理洞经音乐的一些粗浅认识
赵铨
<正> 洞经古乐和洞经音乐坛会,曾一度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被禁止演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在大理古城出现了老年乐师在节假日谈唱洞经古乐的“南雅音乐社”的话动。“南雅”者,南诏雅乐之谓也。洞经音乐到底是不是封建迷信?为什么听起来人人都说好听,没有什么伤感悲哀或糜...   详情>>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1993年第05期 作者:赵铨
13.大小传统的交融互动——以大理洞经会与圣谕坛为例
何正金
大理地区的洞经会与圣谕坛关系密切,二者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显现出或为儒家文人社团,或为民间宗教组织的多重特性。传统研究范式难以突破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视野的引入,突破了对二者性质与关系的简单定性。在历史动态的过程中剖析二者的融合与流变,二者兼容大、小传...   详情>>
来源:《民族论坛》 2016年第03期 作者:何正金
14.张锡禄谈白族传统音乐文化
焦一梅
<正>记录整理者2009年7月23日下午,受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研究员约请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张锡禄研究员,就白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研究、白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变迁、保护等问题作漫谈式的回顾及评估。谈话地点就在张教授的新居——大理学院古城校区白...   详情>>
来源:《中国音乐》 2010年第01期 作者:焦一梅
第3章 音乐及文化特点
1.关于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综述
孙聪
大理洞经音乐作为大理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正是以学界对大理地区洞经音乐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今后对该地区洞经音乐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   详情>>
来源:《考试周刊》 2012年第84期 作者:孙聪
2.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曲牌英译刍议
颛孙龙恩
2011年中共中央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战略,将国家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载入史册,并具体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构想。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再看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战略布局不难发现,将...   详情>>
来源:《中国文艺家》 2017年第04期 作者:颛孙龙恩
3.大理洞经音乐的表演与记谱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
滕祯
<正>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关于表演与记谱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较为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并且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一、规定性记谱与描述性记谱的阐释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查尔斯·西格(Charles Seeger)提出了"规定性"(prescriptive)记谱法和"描述性"(descriptive)记谱...   详情>>
来源:《人民音乐》 2013年第02期 作者:滕祯
4.汉唐音乐在大理的传入和影响
王举贤
本文分析了汉唐音乐传入大理白族地区的基本情况,论述了白族音乐与汉唐音乐、佛教道教音乐、周边国家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   详情>>
来源:《大理师专学报》 1999年第Z1期 作者:王举贤
5.大理白族传统音乐形态与传承形式
杨育民
<正>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长期传承于社会中的音乐文化现象。音乐文化在人们长期的相互交流、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得到继承、变化和发展。文化是社会历史的反映,不同历史   详情>>
来源:《民族音乐》 2008年第03期 作者:杨育民
6.白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杨映原
<正>白族音乐文化概论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148.2万人口,主要居住于云南的大理、元江、邱北、南华、丽江、兰坪、碧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区。白族素有"文明名邦"之称。早在四千年   详情>>
来源:《民族音乐》 2010年第01期 作者:杨映原
7.《南诏奉圣乐》研究现状述评
杨洁
《南诏奉圣乐》是见于正史史料记载的,在公元800年由南诏王异牟寻进献于唐王朝的一部大型歌舞作品。通过对其现有的相关音乐史学及民族音乐学等学科视域范围下的研究梳理,提出在当下学术发展的语境中,对其进行新的角度思考的可能性。   详情>>
来源:《音乐探索》 2015年第03期 作者:杨洁
第4章 保护与继承
1.大理洞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夏梦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也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然而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浪潮之下,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性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揭示和分析了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变迁,探寻其在现代社会结构之下的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社会环境在...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 2016年第05期 作者:夏梦琴
2.浅谈大理地区洞经古乐的现状与发展
陈霞
<正>洞经音乐作为在大理地区文化资源中保留较好的文化遗产,在大理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地位。其产生据调查可追溯到元世祖忽必烈征西至大理时,就传入了十八雅曲;其后在明洪武年间,南京应天府的一些士大夫屯军、充军至云南,又带来了明宫廷音乐;同时因各个社会时期各种文化的交融、影...   详情>>
来源:《民族音乐》 2014年第06期 作者:陈霞
3.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四川梓潼和云南大理为中心
侯延爽;任力志
洞经音乐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洞经音乐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笔者多次来到四川、云南洞经音乐繁盛之地调研后发现,两省洞经音乐由于同源一宗,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迁,两地的音乐又各具特色,尤其是传承现状及未来前景让人挂...   详情>>
来源:《东岳论丛》 2014年第06期 作者:侯延爽;任力志
4.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张文
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自古以来白族洞经音乐备受世人青睐,堪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绽放在中华民族艺苑里的这朵奇葩,其内容丰富,绚丽多姿,旋律优美,典雅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群众性,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详情>>
来源:《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01期 作者:张文
5.浅谈剑川白族洞经音乐的特点及保护
杨来玉
剑川历史悠久,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素有"文献名邦"之称。2007年9月,云南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在茶马古道重镇剑川举办,风格独特,格调优雅,底蕴深厚,清美含蓄的旋律裹挟着数百年历史烟云,逶迤飘逸而来,把历史文化蕴藏深厚的剑川浸染得更迷人。剑川代表队不负众望,在云南省首届"石宝...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 2017年第03期 作者:杨来玉
6.巍山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唐鑫
<正>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我国唐朝时期“南诏”故邦的发祥地。巍山城是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中原王朝在云南首置—郡四县,巍山就是当时的邪龙县,属益州郡。唐时的巍山设巍州、阳瓜州;宋改为开南县;元改置蒙化千户所、蒙...   详情>>
来源:《云岭歌声》 2004年第11期 作者:唐鑫
7.云南洞经会的危机和前景
李海伦
编者按:《云南洞经会的危机和前景》是现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新学院文科系任教的英国音乐学博士李海伦女士,于1991年和1993年两次来云南考察民族民间音乐后,用中文撰写的调查报告之一。1949年前洞经会一直流行于云南省的几十个县市。主要因为它的宗教内容,五   详情>>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1996年第03期 作者:李海伦
8.洞经音乐的保护开发与活态传承
孙艺桓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云贵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因为市中心是盆地,且四面环山,所以称之为"坝子"文化。在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独立且自成一体的地缘环境下,曲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也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传统习俗。在曲靖市会泽县有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洞经音乐。   详情>>
来源:《明日风尚》 2018年第14期 作者:孙艺桓
9.乐法自然,和而不同——浅谈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任立志;侯延爽
本文从洞经音乐思想意识和音乐本体角度两方面来谈洞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思想意识层面,一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洞经音乐的文化思想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是洞经及其音乐本身的本质与特点,可知洞经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意识形态。在音乐本体层面上,遵...   详情>>
来源:《音乐创作》 2013年第09期 作者:任立志;侯延爽
10.浅谈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大理非遗文化代表作泥塑...
杨展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承载着我们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截至到2017年7月,云南已拥有172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就有35项,省级也有多达123项,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早...   详情>>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04期 作者:杨展滔
第5章 品味洞经
1.在沙址听洞经音乐
张洪能 ;高顺...
<正> 沙址属于宾川县,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旅游胜地鸡足山下的一个山间盆地的总称。这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小小的盆地里,散布着一些古朴秀丽的村庄。千百年来,沙址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纯朴智慧的白族儿女,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   详情>>
来源:《今日民族》 2003年第10期 作者:张洪能 ;高顺...
2.南诏古乐连续6年蝉联“大理古乐节”桂冠
纳惠敏;唐鑫
巍山南诏古乐,经过古乐老前辈以 及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悉心挖掘、抢 救、继承和发展,日益放射出绚丽的光 彩。如今,南诏古乐欣赏已成为巍山旅 游文化的一大知名品牌,受到海内外观 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在2007年   详情>>
来源:《大理日报(汉)》 2007-06-06 作者:纳惠敏;唐鑫
3.庄重典雅的南诏古乐
刘霞
作为南诏故都,巍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巍山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南诏古乐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宁静深幽、浸透心灵的民间古乐,有着近800年的历史,俗称洞经古乐。$$ 据巍山县政协文史委   详情>>
来源:《云南政协报》 2011-12-23 作者:刘霞
价格:¥28.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