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吴正宪:《玩着学数学》,来田老师用好玩的方式将孩子们聚焦在数学问题情境,并全情投入,享受真情流露的探索之旅,让学习在“玩”中发生并延续。
夏青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你愿成为具有良好情感表达的教师吗?你想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教师吗?那么,和孩子一起“玩着学数学”吧!
作品简介:
什么是玩着学数学?为什么要玩着学数学?怎样玩着学数学?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做出了一个草根教师的回答。这种回答,既是对吴正宪老师“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的个性化实践,也是对北京中学小规模课改实验的实践。
序一
王来田老师《玩着学数学》一书就要出版了, 读着《玩着学数学》,就想到“玩着教数学”的王来田老师。
他爱玩,会玩。踢足球、打羽毛球、开车旅游,样样都喜欢,甚至是酷爱。如果你夸他:这么喜欢锻炼,真会生活。他会马上纠正:不,这不是“锻炼”,是在“玩”。“锻炼”往往需要意志来坚持,而“玩”却不必,它会“勾”着你,到时候不玩儿就会心里痒痒。
他当然不仅仅爱玩,会玩。他还很爱学,会学。北京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每场报告、每节课,他听得都十分投入,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生怕漏掉,还不时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他曾多次随团队到北京郊区县参加对农村工作分站的支教,他自己上课、评课、做讲座,并在其间虚心向专家请教问题,向基层教师学习好的教学经验。2014年,他来到北京中学。在学校浓浓的学术氛围中,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学习新理念,学习新实践,充分利用课堂改革的契机,变革学习方式,涉猎steam和PBL,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程。
他当然不仅仅爱玩,会玩。他还很爱思考,会思考。2015他进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他积极参加团队研修和教学实践,并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了“问题引领下的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他不断发现自己课堂里的问题,并认真分析和思考,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孩子为什么喜欢玩着学数学?”“怎样引导孩子玩着学数学?”“如何在玩着学数学中获得对数学的真理解?”……或许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细思量或者思考的还不成熟,但是他就是这样在一个个问题的追问中不断产生新思考,获得新认识,形成新实践。
他当然不仅仅爱玩,会玩。他还很爱上课,会上课。他说:“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背着双肩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孩子的世界中。”他还说过“教数学的最大梦想就是孩子们能玩着就学数学,那是再美好不过的事儿了。”当然玩着学数学,不仅仅在玩,而是通过玩的过程,玩出智慧,玩出对数学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孩子们在玩中感悟多多,收获满满。玩着教数学,玩着学数学,逐渐形成了他教学的特点,符合他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教学风格。
来田老师常说,他曾也是学生,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怎么学,孩子们就能从内心喜欢上数学?怎么学,孩子们就能容易真正理解数学?教学中,他首先关注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他从儿童的本性出发,从数学的本质出发,他不仅重视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学习,更注重孩子好奇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发孩子们主动的思考和反思。他的一位学生,本来不喜欢数学,只是把学数学当作一个必须的任务来机械地完成。但是在 “玩着学数学”的课堂里,却发生了变化,这个孩子居然对家长说:“你们觉得我将来把数学作为研究方向,如何?”因为“玩着学数学”,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燃起,孩子们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释放。来田老师用好玩的方式将孩子们聚焦在数学问题情境中,使其全情投入,享受真情流露的探索之旅,让学习在“玩”中发生并延续……
《玩着学数学》书中记录了来田老师和孩子一起玩着学数学的快乐经历,从中会感受到他和孩子们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会感觉到他和孩子们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当然这源于他对孩子的尊重,源于他对数学的理解,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关注孩子的天性及认知规律,培育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玩着学数学》一书出版之际,分享学习王来田老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同时也期待着王来田老师将教学实践经验更加深入系统地整理、丰富和提升。
吴正宪 2017年8月
序二
2013年9月,北京中学成立,到现在还是“儿童”,儿童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可能性”,北京中学有着成为世界一流学校的理想与可能性。北京中学提供的是基础教育,这个阶段教育最核心的是人格养成。我们提出两句话,一是“让人成为人”,积极地弘扬人性,培育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二是“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我们确立了“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倡导“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
学校是通过心灵与心灵相互影响的。信任文化是北京中学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王来田老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北京中学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小学、初中衔接阶段的数学教学模式。他热爱学生,热爱课堂,希望和孩子在一起玩着学数学。玩,不会只要结果,也不会只要过程,一定是既要结果,又要过程。他追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学会,还要使孩子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唤醒自我,树立自信。他认为,“最好的信任和尊重,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知识,或者和几个学生交了朋友,而是在课堂上让他怦然心动。”
怎样才能玩着学数学,并且“怦然心动”呢?
王老师注重良好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2014年年末,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正式启动。身为种子校的骨干成员,王老师以情感为纽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与反思,立足关涉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情感素养,特别关注数学教学中儿童的情感因素,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道德自觉的教育者。
王老师注重为学生创设好玩的数学情境。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在重视双基的同时,还要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期,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课前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玩而有意义的情境。他说,好玩的情境一定包含着好玩的问题,好玩的情境的背后也应该是体现数学本质的。有了好玩的情境,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只有让学生玩着学,才是基于儿童的数学教学。
思想上信任孩子,方式上支持孩子。基于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王老师发挥信任、发现、支持、引导的作用,始终关注孩子内心最需要什么,关注教师供给侧能提供什么,积极变革学习方式,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引导。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你愿意成为具有良好情感表达的教师吗?你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数学教师吗?那么,和孩子一起“玩着学数学”吧!事实上,在北京中学的小规模教改实验中,王来田老师的数学课堂,正是在和孩子一起“玩着学数学”的过程中,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堂之一。
希望王老师和数学老师一起,在构建未来理想学校的道路上,给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玩的数学课堂。
夏青峰
2017年8月
序三
从小我就喜欢玩,大了还是喜欢玩。数学虽然规范、严谨,但我也总是想,要是数学能玩着就学了,那该多好啊!
当老师的时间长了,我觉得作为一个数学老师,第一,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觉得数学没那么难;第二,还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要是能玩着就把数学学了,那就再好不过了。如何给学生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程呢?我的做法是:玩着学数学。
玩着学数学,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玩的情境。好玩的情境,一定蕴含着好的问题,好玩的背后就是数学的本质,即老师是以一种小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带领他们进入数学的世界。只要能玩着学数学,当我们带领孩子们与数学相遇的时候,他们才不会觉得数学“冰冷”生硬的,而是犹如交响乐一般,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诙谐幽默。他们才会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玩而有意义的数学情境,可能是一个数学老师最重要的本领。
玩着学数学,重要的是重视师生情感的构建。当教学发生的时候,创设的情境逐步展开,情感即在教室中弥漫,有教师的情感,也有学生的情感。通常的情况是,作为数学老师,透过我的语言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都会对我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我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显著地增强或者阻碍学生的学习。无论课堂内外,情感都是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情感也与如何组织和创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有很大的关系。情感驱动我们选择优先注意的东西——我们选择关注什么,选择忽视什么。数学课上,这个女生皱眉意味着什么?那个小伙子的语调说明什么?他点头说明他真的理解了吗?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解读着学生的各种表现。良好的教师情感能力,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学生,发挥教师的发现、支持、服务、引领作用。
玩着学数学,也要在教学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坚毅的意志品质。而这种自信与坚毅的品质培养,来源于教师课堂的及时捕捉,来源于教师的有意“放大”。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孩子才会“发现”自己,那一刻,孩子的体验就是“怦然心动”。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他们才会明白刻苦钻研的价值,才会懂得坚忍不拔的意义。他们才会领略到数学的美妙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北京中学讲究信任和尊重。我认为,最好的信任和尊重,不在于你给学生多少知识,或者和几个学生交了朋友,而是在课堂上让他怦然心动。
儿童的本义是自由,在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像个老师,又像个孩子,让我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带领他们走进数学的花园,无论美好,还是坎坷,希望孩子们都能拥有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懂得理想和坚毅。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希望他们玩着学数学。
王来田
2017年8月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