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贸服务商贸国际贸易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最大进出口国家,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经验,本书选取了作者论文和有关研究者关于中国工业进出口有关专题研究文章,分为进口、出口、要素、行业、地区和竞争力等篇章,呈现给读者。

更多
收起
周开斌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2786人阅读
第1章 中国工业出口
1.新阶段中国工业出口新趋势及新对策研究
周开斌
<正>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紧紧抓住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兴产业崛起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改革开放,扬长补短,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徘徊...   详情>>
来源:《国际贸易》 2017年第12期 作者:周开斌
2.基于出口增加值的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研究
廖涵;谢靖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有关方法,基于出口增加值的视角,对垂直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下中国制造业14个部门的比较优势及要素含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比较优势得到巩固,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已具有比较优势,另一些部门的比较劣势得到改善。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各部门资...   详情>>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 2016年第10期 作者:廖涵;谢靖
3.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研究
魏浩
本文在对144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进行详细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贸易统计数据对1999—2009年期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变动程度进行了细致的实证分析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世界市场上还是在美国市场上,我国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越来...   详情>>
来源:《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 2012年第期 作者:魏浩
4.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价格汇率弹性估计:垂直专业化视角
汪建新;高运胜
调整汇率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有多大?现有文献认为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价格的汇率弹性系数非常小,因而调整汇率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在政策层面,汇率调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理论上的研究与现实相悖,原因何在?本文从垂直专业化视角作了解释:中国各...   详情>>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2015年第12期 作者:汪建新;高运胜
5.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谷云龙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的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VITA数据库1995年-2011年的贸易增加值数据,通过计算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占比、RCA指数、TC指数,R&D强度等指数,发现...   详情>>
来源:《吉林金融研究》 2018年第05期 作者:谷云龙
第2章 中国工业进口
1.进口贸易结构对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胡小娟;辛丽萍
按BEC分类法将进口商品分为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并考察了资本品、中间品及消费品对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资本品,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更加明显,而消费品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业结构的升级;进口贸易结构与工业结构升级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进口贸...   详情>>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年第06期 作者:胡小娟;辛丽萍
2.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戴翔;金碚
本文采用最新测度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的方法,并以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作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衡量指标,分别从总体、服务贸易进口分部门以及工业行业分组3个层面,实证研究了2004~2011年期间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揭示:服务贸易...   详情>>
来源:《管理世界》 2013年第09期 作者:戴翔;金碚
3.进口专业化与中国工业行业的经济增长
魏浩;张瑞
利用2001~2011年的工业行业进口数据,对中国32个工业行业的进口专业化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实证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进口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从全部行业来看,还是从资本密集型行业来看,进口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正效应;与此同时,进口专业化程...   详情>>
来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年第01期 作者:魏浩;张瑞
4.贸易开放、进口竞争与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
陈维涛;严伟涛
本文采用DID模型、分位数DID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计量研究方法,通过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WTO关税数据库、海关贸易数据库等数据,实证研究了对外开放对我国工业行业层面生产率水平的影响。首先,贸易开放能够显著提升我国工业行业生产率水平,而且相比生产率较低的行业,贸易开放...   详情>>
来源:《经济学家》 2017年第08期 作者:陈维涛;严伟涛
5.进口中间品能否提升中国工业企业加成率
诸竹君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库,通过倍差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工业企业进口中间品的"加成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后加成率显著下降;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进口中间品后获得了正向"加成率效应",而从事加工贸易和混合贸易的企业进口中间品都显著降低了企业加成率;分所...   详情>>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7年第02期 作者:诸竹君
第3章 中国工业行业进出口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及对策
孙岩;杨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贸易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由于我国在世界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导致传统的对外贸易不能与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相适应。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升、多种贸易方式出口齐头并进,信息产业总体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详情>>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6年第04期 作者:孙岩;杨柳
2.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技术进步效应研究
陈超凡;王赟
本文首先通过GL法与AR法对各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并对高品质垂直型、低品质垂直型、水平型三种产业内贸易形态进行划分,测算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依然以低品质垂直型贸易类型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然后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装备制造...   详情>>
来源:《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第12期 作者:陈超凡;王赟
3.我国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发展
陆锐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到了新的水平。对于我国来讲,加入世贸,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充分利用世界市场资源,吸收国外优秀的技术,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实力是一种机...   详情>>
来源:《化工管理》 2016年第14期 作者:陆锐
4.由进出口逆差看我国化工行业新旧产能转换
陈春光;昃丹琦
分析了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并与世界化工强国进行比较。指出我国化工产品的进出口逆差源于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建议强化政府引导,整合国内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真正落实产、学、研、商的无缝对接,为化工行业创造新的推动能量。   详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8年第02期 作者:陈春光;昃丹琦
5.垂直专业化、研发投入与外贸竞争力——以汽车产业为例
冯德连;顾玲玲
系统阐述了垂直专业化与研发投入对汽车产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1991—2015年汽车产业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考察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外贸竞争力因素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发现:我国汽车产业外贸竞争力处于相对劣势,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研发投入的增加均...   详情>>
来源:《财贸研究》 2017年第09期 作者:冯德连;顾玲玲
6.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产业及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陆平;邓佩
运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分析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产业与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食品部门出口及产出造成了负向冲击,使我国肉制品、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量下降较为明显。技术贸易壁垒将导致贸易转移效应,技术贸易壁垒实施国家或地区将更多地从食品安全...   详情>>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第05期 作者:陆平;邓佩
7.基于出口结构的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研究
王广平;石晟怡
目的:探索基于出口结构调整的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优化升级路径。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中国医药进出口结构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度,采用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从出口结构的产品和区域两个维度,分析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结论与结果:当前,中国医药出口产品结构、出口方式...   详情>>
来源:《中国药事》 2018年第05期 作者:王广平;石晟怡
8.新常态下中国纺织工业品进出口新趋势与新对策
周易思弘
<正>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环境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也步入发展新阶段。特别是自2012年下半年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开始放慢,由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进入到中高速发展阶段,同时经济增长的功力也由过去的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与效率提升,即所谓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详情>>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5年第07期 作者:周易思弘
9.中国纺织服装由贴牌到创牌的发展之路
周开斌
<正>面对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反倾销与设限,面对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和出口退税率的大幅下调,面对用工困境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作为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贴牌生产之路还能走多远?创牌之路该如何走?引发了数以万计的以加工为主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思考和忧虑。   详情>>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07年第03期 作者:周开斌
10.入世五年话纺织
周开斌
...国际交流,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拓展国际市场,树立纺织大国、强国的主导地位。创新升级缔造纺织强国(作者单位:湖北省纺织行业投资促进中心,湖北武汉430015)入世五年话纺织@周开斌$湖北省纺织行业投资促进中心!湖北武汉430015   详情>>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06年第12期 作者:周开斌
第4章 中国区域工业进出口
1.中国省级出口的增加值分解及其应用
苏庆义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考虑国内价值链,首次构建一国内部地区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框架,并据此框架进行中国省级出口的增加值分解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出口价值来源中,本地增加值份额最高,回流增加值份额最低,国内垂直专业化份额和国际垂直专业化份额居中;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地增加值...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16年第01期 作者:苏庆义
2.广东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茉
制造业作为广东出口最重要的支柱,其出口竞争力的高低决定着广东整体实力发展。因此,本文旨在了解当前不同产业间出口竞争力地位与其动态发展过程,并针对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可能因素加以探讨,除对制造业发展脉络有更清楚的了解外,也能进一步分析其与产业政策间的关联,主管部门指定产业为提供发展...   详情>>
来源:《特区经济》 2014年第05期 作者:王茉
3.上海制造业贸易结构现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汤世强;席艳乐
对1995年以来上海制造业贸易进出口结构进行了经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要素密集型特征,选择RCA指数、TCI指数和MI指数对上海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上海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趋于上升,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最后...   详情>>
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2012年第10期 作者:汤世强;席艳乐
4.皖苏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实证比较分析
王力
安徽、江苏业已形成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异性。在产品竞争力上,安徽、江苏均有部分产品表现出口竞争力,但具备稳定竞争力的产品类别较少。安徽相对江苏而言,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较少。   详情>>
来源:《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01期 作者:王力
5.福建机电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王蔚
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强弱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机电产业是福建进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当前,福建机电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福建机电产品面临着科研创新弱、战略性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国际标准化生产不够普及等问题。研究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福建机...   详情>>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5年第04期 作者:王蔚
6.新时代湖北工业出口特点及对策
周开斌;周易思弘
<正>一、新常态下湖北工业出口的趋势特点(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增速放缓但仍高于全国2012年以来,湖北工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出口交货值告别以前20%以上的增速,但仍保持了快于全国增长势头。除2014年下降了5.7%外,其他年份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在全国步入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湖北仍然保持了中高...   详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第16期 作者:周开斌;周易思弘
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浙江案例
俞涔;严焰
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对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价,大多数指标显示浙江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不强。最后提出了提升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若干建议,如政府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   详情>>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第10期 作者:俞涔;严焰
8.基于贸易摩擦的湖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研究
谭春风
通过对贸易摩擦对湖南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贸易摩擦的定义、湖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贸易摩擦对湖南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湖南装备制造业企业进出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湖南装备制造业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提升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内容,旨在促进湖南...   详情>>
来源:《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7年第17期 作者:谭春风
第5章 要素对中国工业进出口影响
1.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基于中...
任志成;戴翔
文章利用2005~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在有效控制企业规模等因素后,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倒逼了中国出口企业转型升级这一命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总体存在,但其效应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类型间存在差异。对劳动密集...   详情>>
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15年第01期 作者:任志成;戴翔
2.劳动力错配对中国工业行业出口净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陈乐一;黄青青
要素市场发育不良、市场化进程落后导致要素过度拥挤和无效配置,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行业出口净技术复杂度的持续升级。基于1999-2013年SITC三位码产品层面的进出口数据,笔者测算出了中国32个工业行业的出口净技术复杂度,并对劳动力错配与行业出口净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   详情>>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第05期 作者:陈乐一;黄青青
3.进出口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实证...
綦建红;陈小亮
中国为实现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的减排承诺,通过进出口行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是更具现实操作性的途径之一。为研究进出口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对影响能耗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建立面板变系数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了不同行业进出口对能源利用效率的...   详情>>
来源:《南方经济》 2011年第01期 作者:綦建红;陈小亮
4.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布研究
李宏;鲁晏辰
利用44个国家和地区2000—2014年的跨国跨行业面板数据考察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如何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布。研究表明:(1)国家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结构对高、低融资依赖度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有负向影响。(2)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一定,行业融资依赖度越高,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越低。(3)金融...   详情>>
来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年第03期 作者:李宏;鲁晏辰
5.技术创新模式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胡小娟;陈欣
文章以2001~2013年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Gerschenkron"工业创新模式内生于不同工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假定,利用工业发展特征解释框架来划分工业创新模式的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对我国制造业出口都有显著正向作用,随着技...   详情>>
来源:《国际经贸探索》 2017年第01期 作者:胡小娟;陈欣
6.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黄凌云;谢会强
本文采用考虑反馈性出口隐含碳的MRIO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   详情>>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年第10期 作者:黄凌云;谢会强
7.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王露铭
21世纪初,人民币汇率问题受到人们关注,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进一步体现了人民币汇率逐步在回归现实,除受美元走势放缓影响,主要还是由于我国人民币汇率政策更加富有弹性。我国实行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广大的外贸企业...   详情>>
来源:《今日财富》 2018年第11期 作者:王露铭
8.进口贸易自由化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盛斌;毛其淋
本文从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考察进口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进口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中间品关税减让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大于最终品。研发创新是进口贸易自由化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重要渠道,最终品与中间品贸易自由...   详情>>
来源:《世界经济》 2017年第12期 作者:盛斌;毛其淋
第6章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1.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
肖威;刘德学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间产品是主要的贸易对象,研究分工地位的传统方法将不再适用。本文借鉴了Koopma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制造业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数和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进行跨国跨行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详情>>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第10期 作者:肖威;刘德学
2.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体系中的地位——基于价值增...
张咏华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中国产业附加值的贡献,从增加值的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低技术、中低技术制造业占有主导地位,中高技术制造业经历了从缺乏地位...   详情>>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第05期 作者:张咏华
3.中国优势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分析
李宏;陈圳
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通过使用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的框架测算连续20年的中国数据,分析和评估我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优势制造业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的中、高技术行业相对于低技术和新兴制造业,更具显著竞争力;以核电、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   详情>>
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8年第02期 作者:李宏;陈圳
4.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获取能...
黄海峰;施展
借鉴Koopman和王直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地位指数和长度指数,基于产品生产分工过程的"碎片化"和"分割化"属性,运用WIOD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布的投入产出和全球价值链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形势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全球...   详情>>
来源:《现代经济探讨》 2017年第08期 作者:黄海峰;施展
5.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增加值的分析
李清如
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中国在高技术制造业上的贸易竞争力。在深入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出口增加值占世界总出口增加值的份额大幅上升,其动因主要来自于竞争效应的增强。使用巴拉萨指数和拉斐指数...   详情>>
来源:《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年第02期 作者:李清如
6.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事实与解释
彭水军;袁凯华
研究目标:把握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基于MRIO模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如果考虑中国贸易的二元结构,则制造业服务化悖论并不存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占比由33.54%上升至33.74%,上升幅度很小,但国内服务增加值对于制造...   详情>>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年第09期 作者:彭水军;袁凯华
7.进口开放是否提升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关税...
邵军;吴晓怡
本文基于关税减让的视角,利用2000~2009年的制造业出口数据和关税数据,研究进口开放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总体上看,行业进口关税下降能显著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投入品进口关税水平变化对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按行业技术水平分组的分析表明,进口关税下...   详情>>
来源:《世界经济研究》 2014年第12期 作者:邵军;吴晓怡
8.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基于出口增...
廖涵;谢靖
环境规制会对制造业的贸易比较优势产生先抑制再促进的"U"型动态影响;技术引进、人力资本、外资参与均显著地促进了贸易比较优势的提高;自主研发、人均资本和企业规模并未发挥出预期的积极作用;环境规制对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上存在差异,对自主研发主要表现为"抵消效应...   详情>>
来源:《亚太经济》 2017年第04期 作者:廖涵;谢靖
9.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分析
朱焕焕;陈志
<正>新世纪以来,中国抓住全球化机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制造业不论规模还是效率都有了很大提升,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持续加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本控制及技术水平等是影响竞争力的几个最主要的因素。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实证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变化,并提出了有关...   详情>>
来源:《科技中国》 2018年第06期 作者:朱焕焕;陈志
价格:¥14.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