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问题导学”课堂的真实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这些优秀人力资源在哪里培养?就必须在“问题导学”课堂和“自我导学”课堂里培养。“教师讲授”课堂和“教师导学”课堂是面对少数人成长的精英教育,只能培养少数人成为优秀人力资源,是难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而只有“问题导学”课堂和“自我导学”课堂,才能做到“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问题导学”是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不可回避的新路径、新思维,也是新方向。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问题的有效设计研究
1.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知识传输。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围绕教学目标,以知识难点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促进认知的深化,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6年第34期
作者:王成
2.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化策略初探
<正>地理知识覆盖面广、逻辑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学习地理的意义所在。问题情境化是指围绕教学目标,以知识难点为核心,基于问题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相对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营造教学氛围。学生置身情境中,自然会因疑生问,主动思考,进而...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6年第08期
作者:邓楚雄;蒋浩
3.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原则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社会实践能力。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课程教学实践 详情>>
来源:《文理导航(下旬)》
2010年第12期
作者:邱子兴
4.浅谈初中地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很多,其中教师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提问有提问的技巧,对提问的技巧进行...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2年第07期
作者:刘春花
5.初中地理小组合作课堂中的“大问题”设计与实践
对"大问题"教学理念进行阐述,提出了"大问题"设计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初中地理小组合作课堂的教学实例,对地理学科的"大问题"教学进行研究,得出了"大问题"教学运用于小组合作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素养的结论。 详情>>
来源:《地理教学》
2016年第20期
作者:向兰
6.设计有效“问题串” 优化初中生地理学习
"问题串"是构建板块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初中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延时性的"问题串",从而使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具有效度、梯度与深度。 详情>>
来源:《名师在线》
2016年第11期
作者:陈晓武
7.初中地理课堂有效问题链的设计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地理课程的特殊性质,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巧妙地设计出有效的问题链,能在无疑处设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解疑,真正做到学则须疑。 详情>>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年第06期
作者:童卫
8.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彰显课程改革理念
<正>目前,随着我国教学课程策略的不断转变,使得问题设计在我国初中教学课堂中变得越加重要起来。以初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主线,针对其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问题设计,并合理优化问题设计,以便让问题设计具备高质量和一举多得的效果,这将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对于提高初中生地理知识... 详情>>
来源:《文理导航(中旬)》
2013年第07期
作者:沈忠宇
第2章 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
1.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时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初中地理教师应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6年第31期
作者:谢伍一
2.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塑造
学贵有疑,问题的提出可以拓展人的思维,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因此疑问的提出在人们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应当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以老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仅为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问... 详情>>
来源:《时代教育》
2015年第10期
作者:赵丽
3.敢“问”路在前方——关于初中地理问题意识培养的若干思...
<正>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创造的先导,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它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地理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地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让... 详情>>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第26期
作者:曾晨
4.巧妙提问: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管窥
<正>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巧妙地进行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要想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做到巧妙提问,准确掌握提问的方法、灵巧地设计... 详情>>
来源:《新课程导学》
2017年第16期
作者:刘毅
5.提高地理课堂问题导学效率的生活化策略
在课堂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课堂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中地理学科和初中生的特点,依托丰富的生活素材来提高问题的导学效率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列举了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详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19期
作者:滕彩珠
6.愤悱启发 问好则达——初中地理教学问题设置拙见
<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教学中采用启发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适当地启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落实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中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 详情>>
来源:《新课程导学》
2014年第28期
作者:石晓庆
第3章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新课程强调倡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运用问题导学法呈现问题,将知识变繁为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学法是... 详情>>
来源:《科普童话》
2017年第14期
作者:李婷
2.以问导学,实现卓越课堂
<正>近来倡导的卓越课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助交流的能力和习惯,那么在40分钟的初中地理课中,用什么方法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卓越课堂的目标呢?笔者认为,问题导学不失为一个"良方"。一、卓越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学的方法1.确定提问时机(1)新课导入环节新课或新内容开始之初...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年第20期
作者:刘娜
3.打造“问题”导学模式 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正>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做真正的课堂主人,让师生互动不再是简单意义的你问我答,让地理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校提出"打造学案导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结合笔者所教学科与年级,将"学案"导学简化成"问题"导学,应用活动中的认识、做法及体会"问题"导学是以问... 详情>>
来源:《地理教育》
2015年第S2期
作者:张玉玲
4.积极探索以问题为主导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教学只有紧贴学生实际抓住问题才能见到实效。初中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对地域知识和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而提高综合素质。采用初中地理问题教学模式,需要克... 详情>>
来源:《中学时代》
2014年第16期
作者:黄贤志
5.地理微课程问题导学的有效性探讨
<正>微课程作为智能化、网络化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目前地理微课程在问题导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四点:一是选题宽泛,聚焦性不强,探究性不够,不适合作为微课程主题;二是子问题间的...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年第23期
作者:叶回玉;徐晓玲
6.遵循课堂教学原则 凸显课堂变化技能——浅谈初中地理教...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精准的定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任务、目的和意义,提出了鲜明的地理教学理念。因此,达成地理教学标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教学变化技能的提升和应用。本文就如何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 详情>>
来源:《快乐阅读》
2013年第01期
作者:丁银萍
7.巧设问题,提升课堂效率——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中外教育史上已源远流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借创设问题情境来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源自生活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在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提供了真实的、丰富的情境,因此教师... 详情>>
来源:《中学时代》
2014年第23期
作者:张翠
第4章 基于问题导学的地球与气候教学设计
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人教版)
<正>一、课标要求"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详情>>
来源:《地理教育》
2012年第Z2期
作者:林志胜
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正>●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起始章节。本节涉及的自然现象是我们日常就可以观察到的,但知识点本身抽象,难度大。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现象,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在本节知识学习过程... 详情>>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第Z1期
作者:
3.精彩课堂源于科学的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形...
<正>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1.地理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地理课程和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即对地理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简单"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二次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地理课程内容通常都有一定的结构体系。教师应具备开发与总揽地理... 详情>>
来源:《福建教育》
2017年第22期
作者:陈白
4.为情境化的教与学而设计地理教学——以“多变的天气”一...
<正>情境化的教与学,"是关于教和学的一个概念,它可以帮助教师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1]这是由美国教育部资助的一个全国性的研究项目提出来的定义。进步主义教育对儿童经验的教与学以及跟...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年第20期
作者:余路遥
5.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正>本课时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气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教材主要通过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来学习气温,本课时是第一课时,主要讲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重要方面。本课时涉及到的课标要求是:"运用气温资料... 详情>>
来源:《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
2012年第期
作者:李粉玲
6.“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正>【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但是,课标在"世界的气候"中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纬度位...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第10期
作者:杨青
7.“世界的气候”一节教学设计
<正>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倡导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习者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习者终身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与习 详情>>
来源:《地理教学》
2007年第11期
作者:刘书奇
8.“选择适用的地图”教学设计
<正>【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二课时。【设计理念】在本课时教学中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对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适用的地图,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 详情>>
来源:《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四届中...》
2014年第期
作者:刘振锋
第5章 基于问题导学的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1.《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新教学理念的提出,使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就此我积极展开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参与状态,变教案为学案。以有效的导促进高效的学。真正变课堂为学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以新课程... 详情>>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第06期
作者:于晓华
2.“气候”教学设计
<正>【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人教版·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明确温度带和...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第10期
作者:耿红君
3.“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与点评
<正>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的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理解上游是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第09期
作者:徐瑾;龙红
4.新课标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中国的自...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既是对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延伸,又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资源的范例。通过运用对比、因果联系等手段,说明了资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其实质是建立一种正确评价、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思维方式。本节知识体系及各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年第11期
作者:张洪钧
5.利用多媒体 优化地理课——《水资源》教学设计
<正>【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设计思想】突出人水关系,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均水资源少、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从而进行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教育。【教材分析】地位作用: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水资源又是最重要的,因为水孕育和维持... 详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29期
作者:王毅
6.“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正>[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课标要求]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成两部分。1.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教材通过...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第12期
作者:叶素文
7.热爱家乡,从这里开始——《“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教学过程:活动1"我要讲":以前我们学习过世界地理知识,了解了全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学习过我们国家的自然、经济等整体概况。今天我们将走进自己的家乡,了解和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知识。这方面,同学们早就... 详情>>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第04期
作者:王玉民
8.地理与历史跨学科“交互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以“祖...
<正>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思路和意义一、史地跨学科教学研究的背景分析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交互协同教学?跨学科的课堂学习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查阅资料,我们厘清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1.从学科特点看中学地理是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其研究空间变化和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涉...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6年第01期
作者:陈彩霞;董亮
9.“香港 澳门”教学设计
<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知道香港和澳门的地位位置、范围和居民组成。理解香港在国际交通、贸易、金融、旅游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及香港的工业结构特点。了解澳门的经济特点。 2.能力目标·教学过程 详情>>
来源:《地理教育》
2002年第03期
作者:邱美莲
10.“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正>【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课标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分析】教材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祖国神圣的...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第04期
作者:李宏明
11.如何利用问题情境推动地理教学——以初中地理人教版《干...
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结合教学案例,从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理问题情境入手,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探究,推动课堂互动向深处发展。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下)》
2018年第02期
作者:杜宇
1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正>【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年第11期
作者:李萍
13.问题驱动的发现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世界最大...
"一核四环"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自主"为核心,以"问题—尝试—追究—应用"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以"黄土高原"一课为例,探索以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详情>>
来源:《地理教学》
2017年第13期
作者:刘咏梅;陈玉莲
14.“走向世界的中国”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与点评 教学设计(...
<正>【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课标解读】了解区域间存在的差异,能够为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理解区域间的合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关心家乡的现状和发展,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区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第06期
作者:贺辉
15.“走向世界的中国”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与点评 教学设计(...
<正>【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指导思想】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第06期
作者:薛静
第6章 基于问题导学的世界地理教学设计
1.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认识大洲的自然地理: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分析区域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分析】本章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区域的开篇,且教材编排时仅以亚洲一例作为大洲区域...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年第Z1期
作者:余珍;王志洪
2.初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践反思——以“西亚干旱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越来越多地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众多的教学法中,问题解决教学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文章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西亚》一课中"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内容为例,从教学实践中,探究问题解决教学法运用于初中地理课堂的可行性,并对教学过... 详情>>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第04期
作者:肖婕
3.世界地理第八章《东亚》第二节“日本”教学设计(第一课...
一、教学目的 :1 学会阅读日本图 ,熟悉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2 了解日本轮廓、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3 理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二、教学重点 :日本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三、教学难点 :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四、教具准备 :1 图片投影片 :“日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年第12期
作者:张智泉;白文新
4.“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正>一、教材分析①2012年10月第1版教材与2009年7月第5版教材相比较,"日本"一节第二框"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的内容变化不大,在正文、图表和活动上相近。框题由"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改为"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前者突出下定义,后者突出讲特征,后者更接近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能力,也更贴合教... 详情>>
来源:《地理教育》
2017年第01期
作者:赵俊杰
5.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
<正>一、教学策略(一)教材与课标分析"印度"一节的教材有以下特点。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观察到原因分析的思路,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在热带季风气候部分,先由旱灾和洪水两幅图片导入,设置疑问,通过孟买气温和降水图追寻原因,再探究降水不均的原因。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年第03期
作者:路国春
6.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
<正>【教学目标的制定】目标对课标负责,要基于课标制定教学目标。第一步:呈现课标,确定关键词依据课标:认识国家时,要在地图上指出其地理位置,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找出关键问题"地理位置""如何运用地图和资料"以及"怎样表述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年第03期
作者:燕静
7.《中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 详情>>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第Z1期
作者:崔登才
8.“欧洲西部”教学实录(人教版)——寻找“人间天堂”
<正>一、教学目标读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据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利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形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 详情>>
来源:《地理教育》
2015年第05期
作者:张玉强
9.问题式自主探究策略的运用——以“澳大利亚”一节为例
本文在直接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引领式自主探究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之一,并对此策略进行概念的界定,说明其意义、作用及操作流程。以人教版七年级(下)"澳大利亚"为实例,阐明问题引领式自主探究策略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实际效果等,为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教学相... 详情>>
来源:《地理教学》
2016年第03期
作者:王浩;唐秀梅
10.“美国”教学设计与点评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创设生活性教学情境、设计有效问题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本文在教学设计中将"境外修学旅行国家的竞猜"、"外管处的友情提醒"、"与妈妈的网上聊天"、"学生的修学旅行日记"、"同学们的思乡情绪"的情境进行串联,并且围绕情境设计相关问题链,落实了... 详情>>
来源:《地理教学》
2018年第04期
作者:蒋田南;俞峰
11.“巴西”教学设计(人教版)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此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学习"巴西"时,本教学设计采用"层层递进、自主学习、逐步深化"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主动构... 详情>>
来源:《地理教育》
2014年第05期
作者:姚炳华
12.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培养学生运用极地投影图辨别方向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7年第06期
作者:林志胜
13.“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正>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难点 1.全球海陆面积分布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和大小。 2.大陆、岛屿、大洲;海、内陆湖泊、陆间海、海峡的概念和判读。 3.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教材特点该节教材既有必修、又有选修内容。读图量大,知识点多... 详情>>
来源:《地理教育》
2002年第04期
作者:王郁莲
14.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目前世界人口总数;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明确人口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学会怎样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绘图和计算能力;加强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年第10期
作者:马丽华
15.“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
<正>【课标解读】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教材解读】1.地位: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和世界的人口与人种的人文地理知识基础上,再学习本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而本... 详情>>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年第06期
作者:王涛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