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艺术摄影摄像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本文集介绍十位当代摄影大师,他们或空灵或悲悯,或唯美或嘲讽,或冷静或沉醉,他们痴迷执着才华横溢,文集中将展现他们大量作品,翻开它们,一起品味当代摄影大师的光影流年。

更多
收起

关键词:

摄影 摄影大师
村民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相关文集 更多>>
91994人阅读
3259人阅读
第1章 斯蒂芬·肖尔
1.摄影,需要智慧专注的精妙艺术
瑞威·戈登;张军
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年生于美国),自幼学习摄影,17岁开始出入于当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工作室,拍摄安迪及其团队的工作,24岁入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为该馆第二个在世的参展摄影家。这位少年得志的摄影家还是“新地?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报》 2011-05-10 作者:瑞威·戈登;张军
2.各种可能性正在呼唤
斯蒂芬·肖尔;江融
<正>2013年,英国专门出版视觉艺术著作和画册的出版商菲顿(Phaidon)推出了美国"新彩色摄影"流派创始人之一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的首部数码视频电子书,题为《纽约一分钟》(A New York Minute),在业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大家纳闷,为何这位年近七旬的老摄影家仍要尝试最新媒介?为何一...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家》 2014年第07期 作者:斯蒂芬·肖尔;江融
3.透过表象到达实质的影像 读斯蒂芬·肖尔新作《从加利利...
江融;斯蒂芬·肖尔
<正>在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且充满影像的时代,如何用相机拍摄一个已经被无数人拍过的地方,尤其是在媒体报道中已被描绘成充满冲突的地方?最近由菲顿(Phaidon)出版社推出的美国著名"新彩色摄影"创始人之一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从加利利到内盖夫》(From Galilee to the Negev)大型...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家》 2015年第02期 作者:江融;斯蒂芬·肖尔
第2章 马丁·帕尔
1.玩世不恭的马格南主席
沈思齐
<正>作为英国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Martin Parr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现在,他将与我们分享他辉煌的职业生涯。Martin Parr,英国最著名的社会、纪实及艺术摄影师之一,现任马格南图片社主席。Martin拍摄过的项目众多,曾出版包括《最后的胜地》(The Last Resort 1986),《常识》(Common Sense 199...   详情>>
来源:《影像视觉》 2015年第04期 作者:沈思齐
2.不一样的旅行摄影
李行
<正>“对一次游览的摄影记录,几乎毁了真正的关于‘看’的观念。在胶片摄影的年代,照片都是洗印出来,精心挑选,最后放入影集。而现在,照片被随意上传到社交网站,或者堆在电脑硬盘或手机里。”—马丁·帕尔(Martin Parr,英国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社长)如果说世界上有比时尚杂志更像摄影杂志的,一...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家》 2015年第05期 作者:李行
3.Martin Parr另类视角记录真实
York
无论是拍摄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人还是武器展览会上的军火商,马丁·帕尔(Martin Parr)的视角都是那样与众不同。这位玛格南摄影大师与GeoffHarris一起分享了他对摄影和世界的看法。   详情>>
来源:《影像视觉》 2009年第10期 作者:York
4.马丁·帕尔 另一种看世界的视角
Martin Parr
<正>我想通过摄影创造一个脱离现实的世界马丁·帕尔(Martin Parr)被公认为是英国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他是一个批评家,同时又是一个幽默家,他的相机就是他这两者身份的通行证。   详情>>
来源:《文明》 2009年第11期 作者:Martin Parr
5.马丁·帕尔:嘲讽是为了自我拯救
余锎
<正>这个家伙的存在和嘲讽足以让幻想用镜头拯救世界的摄影青年惨叫一声,晕倒在地。他就是摄影界的济公和尚有个名字扔到人群里就会有争议,从参观画廊的游客,到LOMO摄影爱好者,再到时尚、纪实摄影、艺术圈内部。这个名字带来的感情激荡又有点复杂,观看者先是会心一笑,再到捧腹大笑,最后   详情>>
来源:《新世纪周刊》 2009年第27期 作者:余锎
6.现代生活的“喜剧”——解读英国摄影艺术家马丁·帕尔
周群
在西方工业经济社会向市场主导型社会转型时期,马丁·帕尔作为摄影艺术家站在中产阶级的角度,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他通过图片用怪诞的幽默感和批判态度讥讽英国社会,反映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提出了后工业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制作了一幕幕现代...   详情>>
来源:《世界美术》 2013年第03期 作者:周群
第3章 马克·吕布
1.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
董慧萍
<正>展览: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时间: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六日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远胜于某种专业技术。摄影之于   详情>>
来源:《荣宝斋》 2010年第08期 作者:董慧萍
2.马克·吕布巴黎专访 镜头下的中国众生相
丁燕燕;Marc Riboud
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Marc Riboud),是第一批进入拍摄现代新中国的外国摄影师之一,五十年来他多次往来中国,在这片广阔的土地留下足迹,也留下珍贵的影象印记。即日至6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摄影展——马克·吕布:中国的40年摄影之旅,是内地第一次较全面地展示马克·吕布的中国创作。摄影展精选其...   详情>>
来源:《明日风尚(生活态度)》 2008年第06期 作者:丁燕燕;Marc Riboud
3.我对拍摄暴力心怀抵触——对话马克·吕布
李乃清
这些是和我一样的人,他们淌着血,发出痛苦的哀嚎,在我眼前遭受折磨慢慢死去。让我举着相机挑选角度给他们拍照,我怎么能做到?   详情>>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第10期 作者:李乃清
4.马克·吕布 拿起相机,我的手就不会抖!
李乃清;马克·吕布
我非常热爱东方,远远超过成长的家乡。我们总是被相反的、不同的东西所吸引。但现在所有的事都对齐了,中国再也不是远东,它已经变成远西了   详情>>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第10期 作者:李乃清;马克·吕布
5.马克·吕布眼中的中国
<正>这个春天,已是耄耋之年的马克·吕布再一次把他的直觉带到中国观众面前。4月23日,"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亮相的150多幅作品跨度50年,大部分与中国有关。这已经是他第22次来中国。   详情>>
来源:《文史参考》 2010年第10期 作者:
6.被发现的中国——马克·吕布和他的朋友们的影象世界
安迪
马克·吕布和他的朋友们为我们提供的旅行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它是那些发现者的个人热情。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都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作品始终呈现着最真实的生活。   详情>>
来源:《大美术》 2008年第Z1期 作者:安迪
7.我们离马克·吕布有多远
闻丹青
<正> 在《中国摄影家》上,陆小华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离那谷仓还有多远”,文章颇富哲理的思辨,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这题目却清晰地驻留在记忆里。当我看完马克·吕布的《中国摄影四十年》摄影展览,提笔准备写东西的时候,这个题目不自觉地就来到笔下。在对马克·吕布的一片赞扬声中,中国...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家》 1997年第01期 作者:闻丹青
第4章 史蒂夫·麦柯里
1.生命的色彩总是在路上 旅行和报道摄影师Steve McCurry
Geoff Harris;York
<正>凭借其精美的人物肖像和独特的构图技巧而名声斐然的Steve McCurry,是旅行摄影师中的佼佼者。他和GeoffHarris分享了自己的旅行摄影经历。Steve McCurry的照片已然成为了旅行和报道摄影领域的金牌标准。很多力图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可以用Steve的照片来衡量自己的作品。他的那些色彩...   详情>>
来源:《影像视觉》 2010年第08期 作者:Geoff Harris;York
2.战争的故事与女孩的脸——史蒂夫·麦柯里作品的烙印
林路;史蒂夫·麦柯里
史蒂夫·麦柯里游历世界各国,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当代传播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详情>>
来源:《文明》 2014年第07期 作者:林路;史蒂夫·麦柯里
3.Steve McCurry:很久以前照片上的僧侣
Lancelot23
<正>很久很久以前,在Steve McCurry还没有成为NG摄影师、还没有出版很多很多画册、还没有拍下那张"阿富汗少女"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小镇报社的无名小卒,每天拍的也不过是那些绝对不会引起大报社注意的马戏团、中学运动会、橄榄球赛的黑白照   详情>>
来源:《大视野》 2008年第04期 作者:Lancelot23
第5章 森山大道
1.城市影像捕手 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
林家兴
在日本,只要提起街拍(Snap shot),就不能忽略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他在日本摄影界的地位就如同布列松(HCB)在西方摄影界的地位一样重要。1999年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森山大道举办了《彷徨之犬》的大型巡回展览,受到美国艺术界和媒体的普遍肯定。之后在2003年,法国卡地亚基金会也为他...   详情>>
来源:《数码世界(B版)》 2008年第07期 作者:林家兴
2.上海:一部性感的中篇小说 访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
Bestbaby;许海峰
<正> "对我来说,在街头游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和野狗没什么两样。"森山大道说。二十岁出头时的梦想,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就一直在日本最著名的摄影师森山大道的脑海中跳着探戈舞步,在2004年到2005年里,森山终于如愿游荡在这个南美的都市里。   详情>>
来源:《国际服装动态》 2006年第02期 作者:Bestbaby;许海峰
3.森山大道:在路上,不停歇(上)
姜纬;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喜欢使用傻瓜相机,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使用最普通的傻瓜相机以快拍方式成像于街头巷尾。自1971年在青森拍下一条街头流浪狗被视为"反叛宣言"到现在,森山大道一如既往地随意、模糊、晃动、高反差、粗颗粒,"野蛮、混乱和惶恐",这些似乎成了对他摄影风格最恰当的形容。   详情>>
来源:《读者欣赏》 2013年第12期 作者:姜纬;森山大道
4.森山大道:在路上,不停歇(下)
姜纬;森山大道
<正>2004年和2005年,森山大道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两次逗留,为他的摄影作品增添了与以往不同的感觉。照片虽然仍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却平添了些许温情而罕见的忧伤。他用密密的噪点,网住了这座早已在博尔赫斯笔下闻名遐迩的大城市。停泊在港口的轮船,掠过夜晚天空的飞机,黑色网袜的大腿勾出的探...   详情>>
来源:《读者欣赏》 2014年第01期 作者:姜纬;森山大道
5.森山大道:站在日本最前沿的摄影大师
吴研人
三十余年来,森山大道一直站立在日本摄影的最前沿,他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摄影风格以及对于时代的敏锐反映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他说,“我手里拿着相机在都市的路上行走时,实际上有很多人和事物跳进我的眼睛和意识里。那个时候的我就有了强烈的拍摄感觉,作为一个摄影家,这是最有兴趣和最能感觉到...   详情>>
来源:《大美术》 2006年第02期 作者:吴研人
第6章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1.现实主义摄影大师——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
马克·爱德华·哈里斯...
<正> 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奔波于旅途、全身心倾注于摄影、无论从体力到情感都做出了极大的投入,这就是倍受人们敬仰的巴西著名摄影家-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萨尔加多以其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着广大劳动人民,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不同的国家与地域,从卢旺达到波西米亚,在他的摄影历程中他始终充满...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家》 2003年第12期 作者:马克·爱德华·哈里斯...
2.萨尔加多:无远弗届的影像世界(上)
姜纬;塞巴斯提奥·萨...
<正>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的摄影作品在当今世界极负盛名。作为纪实摄影大师,萨尔加多在他40年职业生涯里从未停止过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他游历过120多个国家,作品被视为最重要的摄影史文献之一。他的照片不仅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有着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作品的销售...   详情>>
来源:《读者欣赏》 2013年第08期 作者:姜纬;塞巴斯提奥·萨...
3.萨尔加多:无远弗届的影像世界(下)
姜纬;塞巴斯提奥·萨...
<正>一位摄影师,如果不满足于描绘和揭示"外部"世界,而试图借助摄影来揭示心灵的蓬勃无尽,就必然能够极目俯仰、突破既有视野的局限。这正是萨尔加多《起源》系列新作的源起。对工业时代的劳动者和全球化时代迁徙这样的"实境"进行考察之后,他胸襟廓然、脱净尘渣,进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的"灵境...   详情>>
来源:《读者欣赏》 2013年第09期 作者:姜纬;塞巴斯提奥·萨...
4.摄影史上的人像大家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与苦难者共...
王婧
<正>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是玛格南图片社历史上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1944年生于巴西,1973年成为职业摄影师,曾出版过大量纪实摄影集。1994年他与妻子莱利娅·瓦尼克(Le liaWanick Salgado)共同创立了Amazonas Images图片社。在过去的40多年中,他从未停止过对全球性社会问题...   详情>>
来源:《人像摄影》 2014年第05期 作者:王婧
5.以摄影纪录人性的尊严——论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
郑迁
文章通过对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代表摄影作品创作动机及技术手段的分析,探讨塞巴斯蒂安的作品对人性尊严的展示对促动社会制度向着更为理性方向发展的作用,由此探索纪实摄影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   详情>>
来源:《艺术百家》 2014年第05期 作者:郑迁
第7章 南·戈尔丁
1.摄影史上的人像大家 南·戈尔丁 我将是你的镜子
王婧
<正>南·戈尔丁当今世界上备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被视作是现代私摄影的鼻祖。她的作品风格大胆直接,通常取材于主流社会以外的边缘人群的生活,她用相机如实地拍摄下他们的群体生活,影像私密真实,不作任何修饰,自认″这是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南·戈尔丁的名字总是让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群欣...   详情>>
来源:《人像摄影》 2014年第06期 作者:王婧
2.南·戈尔丁:窥视频道,私人史诗
简翦翦
<正>她最出名的一张照片是自己被男友打得鼻青脸肿的样子;她的成名作是一本描述自己和友人有关日常生活的露骨摄影集;她14岁离家出走,18岁吸毒,被老男人诱奸,常年混迹于女同性恋、艾滋病人等社会边缘人当中。她就是私摄影的鼻祖,南·戈尔丁。   详情>>
来源:《新青年(珍情)》 2013年第10期 作者:简翦翦
3.南·戈丁的新世界
林路;南·戈丁
<正>哈苏中心的董事曾这样说:南·戈丁是当今最具个性化的摄影家之一,同时她也成为好几代摄影人的路标。她用照相机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最为私密的瞬间和状态——在人类的"私生活"中,既有让人欢快   详情>>
来源:《文明》 2008年第11期 作者:林路;南·戈丁
4.私摄影的纪实化
黄一鸣
<正>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而私摄影大部分是真实纪录私人生活的纪实影像,从私摄影的特性、形式和内容来看,私摄影也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积极正面地看待私摄影谈到私摄影很多人都会想到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他的私摄影几乎把这个非常个人化的"...   详情>>
来源:《数码摄影》 2011年第12期 作者:黄一鸣
5.当代“私摄影”的亚文化观及其叙事解析
周芳
私摄影的拍摄对象大多是那些游走在主流社会以外的人。这些影像既是对其生活实态的展示,更是对当代亚文化及边缘青年群体价值观的符号表达。南·戈尔丁和荒木经惟是东西方私摄影的代表性摄影家,他们从影像叙事的角度对"实态"进行"陌生化"处理,从故事本身到视点选择再到镜头叙事者的利用,其作品...   详情>>
来源:《新闻传播》 2014年第06期 作者:周芳
6.我看“我”自己
杨小彦
至今我仍然记得南·戈尔丁的一张照片:空荡荡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子的右下角,映照出摄影家自己的半身像。一缕阳光从窗边射进来,照到她脸上,一直延伸到胸前。这个少女时代就离家出走的人,因为想抗拒失忆,才不断地拿起相机,把她自己和她的朋友拍摄下来。一开始时她并没有想去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家》 2006年第02期 作者:杨小彦
第8章 薇薇安·梅耶
1.Out Of The Shadows——薇薇安·梅耶摄影作品展
薇薇安·梅耶
<正>地点:鲲鲤国际影廊(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210号)时间:至8月11日此次鲲鲤国际影廊展出美国传奇街头摄影家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r)摄影作品选"Out Of The Shadows"。她是艺术界公认20世纪60年代最才华横溢的街头摄影家之一,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然而,她也是一位险遭埋没的街头摄影大...   详情>>
来源:《数码摄影》 2013年第08期 作者:薇薇安·梅耶
2.薇薇安·梅耶——一个隐身的女人
林路;Vivian Maier
<正>2007年,一个叫约翰·马洛夫的人为了写一本历史考证的小册子,花了400美元从跳蚤市场买下了一箱子旧底片,总共大约有3万张。尽管其中没有一张照片能用在他的书里,但他却有更大的收获,因为这些照片中有些足以和一流的街头摄影大师所拍的照片比肩。尽管他对摄影知之甚少,但是还是被这些影像给...   详情>>
来源:《读者欣赏》 2012年第07期 作者:林路;Vivian Maier
3.旁观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及其争议(上)
作为民间力量促成的一个项目,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尽管前几届的评选结果也曾多少让业界产生过一些私下里的微词,但前不久结束的第四届评选结果引发的公开争论却是第一次。$$ 很少参与互联网世界恩怨是非的摄影家吴家林是这一场争论的导火索,他简短的几句评论引发的,是有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报》 2013-10-08 作者:
4.旁观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及其争议(下)
信谁?谁又能信?$$ ■王军$$ 对着电脑写这些话有两个原因。$$ 中国摄影报的编辑约稿。让我说说对侯 登科纪实摄影奖争议的看法,大约看中我偏 居岛上,少问世事。尚存些公平;《海岸生活》 杂志图片总监王恺说起过这事。他有些激 动:“其中的获奖者   详情>>
来源:《中国摄影报》 2013-10-11 作者:
5.图像泛滥时代,摄影艺术路在何方?
杨逸;林泽曼
核心提示$$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摄影技术越来越容易为普通人所掌握,而摄影本身也前所未有地变得如此“廉价”:人们似乎只需轻触快门,就可以拍出质量不俗的照片,发烧友跟职业摄影师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这种挑战迫使摄影家亟待在思想观念或表达语言上?   详情>>
来源:《南方日报》 2013-12-01 作者:杨逸;林泽曼
第9章 莎拉·莫恩
1.用光影讲故事的女人 访法国著名摄影家Sarah Moon
孟艳婷;映宏
<正> 她,年轻时是一个模特;她,已从事摄影四十多年;她,制作电影短片;她,用光影讲诉着她的故事,她的梦……她,就是莎拉·莫恩 Sarah Moon,法国著名摄影家。上海总是充满着艺术的气息。法国著名摄影家 Sarah Moon 在华巡回展在上海美术馆揭幕,这场主题为"巧合"的个人摄影展作品全面展示了 Sarah...   详情>>
来源:《国际服装动态》 2006年第01期 作者:孟艳婷;映宏
2.用一天捕捉一秒
李戈晶
摄影是一门掌握时间的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作品只是在那甚至不到一秒的时间中完成的。对时间的预知和把握,是摄影师的必然素质。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像莎拉·莫恩(Sarah Moon) 那样用摄影把时间的故事表达得这样的艺术和深刻。走进这位纵横时尚摄影界30年的摄影大师,我们会体会到许多一秒钟背后...   详情>>
来源:《钟表》 2006年第03期 作者:李戈晶
3.萨拉·穆恩的摄影艺术
魏筱丽
女性摄影家稀有,优秀的女性摄影家更稀有。在法国,萨拉·穆恩和她的作品因此格外引人注目。一个若隐若现的忧伤世界,宝丽莱照片记录下一种脆弱的美,感动在人们心中最隐秘的角落,那是一种轻柔地在耳边诉说的摄影艺术。   详情>>
来源:《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02期 作者:魏筱丽
4.莎拉·莫恩神秘巧合
Duscher
<正> 2005年11月3日,上海美术馆推出了法国摄影家莎拉·莫恩(Sarah Moon)的首度在华作品展《巧合》《Coinci-dence).阔大的展厅陈列着100多件作品,我长久流连于那些黑白色调的影像之间,想起3天前访问这位"2005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时,她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的记忆……大多是黑白色的……黑白色...   详情>>
来源:《甲壳虫》 2006年第08期 作者:Duscher
5.巧合——莎拉·莫恩(Sarah Moon)中国摄影展
<正>·展览名称:莎拉·莫恩中国摄影展·展览时间:2006年3月5日至3月14日2006年3月,法国著名摄影家莎拉·莫恩(Sarah Moon)在华巡回展于中国美术馆揭幕,这场主题为“巧合”的个人摄影作品展全面展示了莎拉·莫恩一百多幅包括黑白、彩色摄影、电影短片在内的代表作品。始终关注艺术领域非凡成就...   详情>>
来源:《中国美术馆》 2006年第02期 作者:
第10章 让卢普·西夫
1.Jeanloup Sieff与“Jeanloup Sieff”
李曼侨
<正>Jeanloup Sieff,(1993--2000)1933年生于巴黎的一个波兰裔家庭。在1953--1954年间,他先后在巴黎和瑞士受过摄影、文学、新闻学、电影学等短暂的学校教育。自1955年起,Jeanloup Sieff在巴黎开始了他的自由摄影师生涯。最初是替时尚杂志Elle拍摄报导摄影,接着转任时尚摄影师的工作,直到1958...   详情>>
来源:《艺术品鉴》 2014年第12期 作者:李曼侨
价格:¥12.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