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唐宋八大家先后掀起的古文的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他们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他们的文章,又各具何种风格?这本《悠悠古文之路,漫漫古典情怀》将他们的人生智慧与文学成就逐一解码,娓娓道来。
韩愈(768—824),字退之,韩愈生于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幼年丧父,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韩愈四次科举终成进士,其后两入幕府,却因刚正不阿又屡遭贬谪。韩愈晚年随征淮西,因公升迁,谏迎佛骨,触怒龙颜,出使镇州,平定兵变,因病告假,魂归西天。
韩愈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宋儒评价说:孔、孟之下,便是韩愈。在于文学领域。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压倒了骈文,成为一场影响到宋代的文学运动。所以韩愈功不可没,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收起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出生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其中以文最为突出。他的讽刺寓言也很有独创性。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当时柳宗元21岁。后来在朝中任职,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者以明道”,提倡写文章应该首先注重思想内容的充实,要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
柳宗元在散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文风峭拔劲健,说理透彻,写景状物,多有寄托。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31岁,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柳宗元病逝于柳州,终年四十七岁。
收起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道”泛指事物的规律。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文的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收起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收起苏辙(1039-1112),字子由。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收起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收起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王安石(北宋时期)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收起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一生命途多舛,中年中举,承受沉重的家庭负担,但其都能不以得失为怀,孜孜不倦于志道求学。三十九岁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后得欧阳修器重,与章望之、王回等被举荐诏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至四十九岁。五十岁时,仍官京师,诏英宗实录。后担任地方官至六十二岁,成绩卓著。六十三岁,被诏史馆修撰,六十四岁病逝于江宁府,其一生仕途偃蹇坎坷。历经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四朝,死后追谥文定。
综观曾巩人生,思想上宗奉韩愈,在学术上却仰慕刘向;文章注重经世致用,宗经、原道,在强调儒学为正统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章的写作艺术。王安石有诗云:“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文采虽不似苏轼、欧阳修天才之神韵,更似身边的“老先生”,可效可学。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