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一本探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涉及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筛选、5E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原则与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校本教程。
作品简介:
本书阐明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5E等相关概念的含义,并简要介绍校本课程、5E的发展历程。探讨国外课程资源本土化并进行质量评定,以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校本课程依据,课程开发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情况进行分析、本土化改造“人类遗传变异”成为我国的校本课程,同时结合同行的意见与建议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确保了所开发课程的有效性。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我国至今已十余载,我国教育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深入的探讨,主要侧重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地位、内涵,并且在部分学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不论是在研究上还是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离不开无数辛苦在一线的教师的努力和课程专家的辛勤付出。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较国外起步较晚,所以相比国外成熟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我国尚有许多方面有待发展与提高。国内课程目前主要定位在学校中发生发展,而国外课程更加强调与社区、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相互合作。但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均是基于学生的个人需求以及社会要求上开发的,通过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同时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在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多为学校中的教师,尚缺少专门的课程开发人员和专门的课程研发机构。在国外经历长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构建出了一套成熟的课程开发体系。例如,美国在生物科学课程发展方面已建立了专人、专门的课程开发机构——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BSCS)。该机构的课程一般在最新最广泛适用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多与研究机构合作,将最新的科技、前沿发现运用到课程内容中,使得课程与时俱进,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前瞻性。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虽然我国研究校本课程的态度积极,但大多停留在其概念的定义、现状和一些思考上。但总体来说,缺少可操作性强、参考价值高的策略与方法。使得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顺利全面推行,其阻力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缺少专业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不清楚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农村老师。此外,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或教师缺少可利用的校本课程的资源。我国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主要侧重在艺术、人文方面,科技方面相对偏少。主要是因为艺术、人文容易开发,实施方便。而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对开发者有一定的要求,需保证课程的科学与严谨性。同时,一些校本课程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仅仅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而忽视了社会以及所学内容作用于他们生活的意义。且校本课程由于缺少相对应的评价体系而大大削弱了一线教师研究教育、深入开发课程的热情。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借鉴国外BSCS优秀的课程资源,以《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本课程导向,基于泰勒的课程理论,将国外资源进行本土化,转变为适用于我国的校本课程,解决其资源的不足的问题。并采用5E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也为经常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校本课程注入新的血液。最后,引用项目管理中质量规划的方法,从课程质量的角度,初步建立相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估本研究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质量,也是为将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总结归纳在本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启发。分析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子,为制定相关的课程开发方案提出可行性意见。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