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休闲时尚休闲成功励志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这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情观。也许在你的眼中,如何对待生命和人生,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我们打开本文集,共同去发现五位世界最顶级的心理学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与自己是否存在交集?让一切现代的、美好的和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指引我们踏上未来的人生旅途……

更多
收起
林宝敏
主编的其他文集 更多>>
37102人阅读
I+We=Fully I 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I+We=Fully I 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这是心理学家荣格对爱的观点。爱与权力是一对矛盾体的两极,你是否经常徘徊于这两者之间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总是经常徘徊于爱与恨之间。我们一起看看五位世界顶级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生命和人生的。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我们借助以往经验进行的思维;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潜意识始终在积极地活动着,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弗洛伊德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出了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

2.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由“过失”表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没有所谓的过失,所有过失的背后都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主人真实意图的泄露。

3.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4.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自己可控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监督自己,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自卑情结之父”,蜚声世界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有千百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不屑,可以是奋而努力,也可以是勃然大怒。“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2.自卑感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根源。它造就了人类前进的动力——对优越感的追求。

3.阿德勒回忆:“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自觉长相丑陋的阿德勒总觉得受制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他最后通过在学业等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自己的身体缺陷,成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成功的一切来自于原先的自卑感。

4.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以合作的方式面对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永无止境。

5.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质量,而非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恰好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不奢求从琐碎婚姻中完全解脱,而是适当让这种琐碎变得美好一些。

6.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人类个体的失败,常出现于这种人。

7.奉献乃是生活和生命的真实意义。想想祖先留给我们的遗物,你会发现,它们都带有对人类生活贡献的特征。

三、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人格分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例如,每个人在成长时,都常梦见自己从高高的大树上坠落下来,然后,梦醒了。这应该解释为远古时代,猴子在树上睡觉,为防止从树上跌落而摔死,就以做梦方式,不时提醒自己醒来,时间久了,就成为基因固定在一代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2.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气质,要达到人格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气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气质,那他的女性气质始终留在无意识中,那么,他的无意识就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所以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又往往十分软弱柔顺。有些男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突出异性气质,以至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的甚至患上易装癖、恋物癖,或者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

女性人格气质与上相似。

3.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4.性格决定命运。

5.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6.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

7.I+We=Fully I(我+我们=完整的我)

8.我们碰到深层精神,就会感到那冷酷,并为那份痛苦叫嚷。

9.人们总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10.做人要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11.创造不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12.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

13.我们要成为聪明的傻子。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

14.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15.对于任何事务,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事务,而只会压迫事务,并可能带来最后爆发。

四、艾瑞克·弗洛姆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原因有三:(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 “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弗洛姆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2.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奉献我快乐。

3.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可能会很快消失。

4.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

5.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6.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离不开你。

7.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五、维克多·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所谓意义治疗,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或生活的意义。

弗兰克尔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个人生命在具体时间的具体意义。

2.人性观——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即身体、心理和精神,其中精神层次最高。自杀者,Ta抹去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但精神不灭。

3.自由——人活着虽不能免于生物、心理或社会上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面对这些限制,人却保有选择的自由,人依然有选择善的自由权利。

4.责任——人的首要责任是良知。人是自由的,但责任重于自由。人有责任去实现个人生命的独特意义,此外还要对其他事物负责,不论是社会、他人或自己。

5.自我超越——人类存在的特征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人的特征是“追求意义”不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在对意义本身的探求上获得。

6.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个人生命在具体时间的具体意义。

7.冷漠是残酷生存状态下自我保护的产物。

8.内在的自由(心灵自由)能超越客观环境的约束。

9.爱,是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

10.信仰使生命变的更有意义。

11.自我超脱者有三特征:明确的奋斗目标,专注于工作,可给予爱也能接受爱。

12.是否专注于工作,是一个人个性(人格)是否健康的深刻反映。

(林宝敏/文)

收起
第1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
孙淑桥
潜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知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文章着重...   详情>>
来源:《陇东学院学报》 2009年第04期 作者:孙淑桥
2.弗洛伊德潜意识及人格结构研究
伊卓琳
弗洛伊德首创了潜意识,从此将意识结构由过去的猜测转化为实证分析,本文探讨了弗洛伊德在潜意识及人格结构方面的问题,客观的对其思想进行评价。   详情>>
来源:《东方企业文化》 2011年第16期 作者:伊卓琳
3.弗洛伊德悲剧哲学初探
刘敏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洛伊德悲剧论中关于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详情>>
来源:《社科纵横》 2015年第04期 作者:刘敏
4.弗洛伊德“性力升华说”探微
徐泽虹;廖辉
弗洛伊德坚持“性欲乃是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源泉”,认为“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的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人们对此很有异议。其实,弗洛伊德是在对“性”的最广泛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创建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他试图从他对...   详情>>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5年第04期 作者:徐泽虹;廖辉
5.对话还是规训——弗洛伊德思想的现代性解读
汤剑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混杂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一方面在潜意识中肯定了非理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却依旧用精确的科学理性去探测潜意识;一方面肯定性的地位与反抗性压抑,另一方面却依旧沿用着基础主义的话语;一方面批评文明对个体的压抑,另一方面却依旧通过精神分析消解着反抗的力量。   详情>>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年第04期 作者:汤剑波
第2章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论阿德勒人格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刘黎明
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的内涵是:教育者运用个体心理学,了解儿童的行为模式,引导儿童战胜自卑,追求优越,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解决儿童的身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活动。它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差异性等特征。   详情>>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第04期 作者:刘黎明
2.运用阿德勒疗法帮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
屠琰
<正>阿德勒疗法是一种以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合作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分为建立咨询关系、探索个体动力、鼓励来访者了解自己、协助当事人做新的决定四个步骤。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运用阿德勒疗法能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和更合理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让来访者朝生活更有益的方向发展。一、个案...   详情>>
来源:《职业教育(下旬刊)》 2017年第01期 作者:屠琰
3.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看“亚宁厌学事件”
李微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我国当代所特有的独生子女问题以及问题儿童问题。本文简述了阿德勒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根据该理论对"亚宁厌学事件"展开分析,指出教师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兴趣,家长防止被子女"操纵",是防止"问题儿童"产生的核心。   详情>>
来源:《成功(教育)》 2012年第11期 作者:李微
4.教孩子学会合作——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家庭教育启示
徐勤玲
<正>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过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可是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如父母所愿。总有一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入错误之途,以至自己过着不幸的生活,也给他人带来不幸。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从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我们也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阿尔弗雷德...   详情>>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08期 作者:徐勤玲
第3章 卡尔·荣格
1.孤独中之自我完成—从荣格到荣格心理学
郭怀慈;杨明磊
荣格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将个人心理学拓展到集体心理学的范畴,其中最具原创性的概念大都来自他对于自身体验的深刻剖析,并将之与各文化或是不同学门之间引申和对话。研究者发现,作为一个「孤单的小孩」,荣格锻炼出一个特别的能力:观察自己的感受、与之对话,并从古典书籍中寻找智能;这个过程...   详情>>
来源:《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 2009年第期 作者:郭怀慈;杨明磊
2.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及其发展
范红霞;高岚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除了意识自我这个主人格之外,还有不同的次级人格与主人格并存着,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性。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个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人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生命的后半段,主要...   详情>>
来源:《教育研究》 2006年第09期 作者:范红霞;高岚
3.荣格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宋宝萍;魏萍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集体无意识思想是其理论的精髓。荣格的思想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人格概念、人格能源、人格成长三阶段对其人格心理学思想进行梳理。并阐述了其对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迪。   详情>>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2005年第01期 作者:宋宝萍;魏萍
4.荣格的情结理论与犯罪动机
陈凡龙;关鹏
深刻理解犯罪动机是犯罪侦查和犯罪防控的需要,而对犯罪动机的深入研究有赖于刑事实践和科学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的重要成果作基础。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基石之一的情结理论,在犯罪动机研究中拥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因而,从情结角度考察犯罪动机,对理解犯罪动机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变化具有...   详情>>
来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第03期 作者:陈凡龙;关鹏
第4章 艾瑞克·弗洛姆
1.三种人——弗洛姆对人的生存境遇的观照与反思
董琦琦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对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进行过系统研究,旨在找寻正确的路径与方法来解决精神异化问题。弗洛姆以"人的生存方式"为主题回顾了人类文明历程,同时围绕"自由"的暧昧性及其引发的悖论选择,开展现代性批判实践。弗洛姆认为中世纪壁垒森严的社会结构虽然妨碍...   详情>>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第04期 作者:董琦琦
2.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及其成因探析
李艳华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是一种态度;爱是一种实践等等。弗洛姆生活的社会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社会批判方式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异化理论都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   详情>>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05期 作者:李艳华
3.浅谈弗洛姆的爱情论的现代意义
张丽
和马尔库塞、赖希不同,弗洛姆所说的爱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女间的爱,因而有许多学者把弗洛姆称之为"泛爱主义者"。弗洛姆主张爱世界的一切。在《爱的艺术》中他分析了五种不同的爱。从弗洛姆对不同类型的爱的分析,我们已经能够找到现实生活中现代人情感脆弱,想爱又不敢爱的心态,或者说是无...   详情>>
来源:《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年第09期 作者:张丽
4.弗洛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弗洛姆《爱的艺术》述评
解保军;李锐
关于爱的理论是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是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   详情>>
来源:《理论探讨》 2005年第02期 作者:解保军;李锐
第5章 维克多·弗兰克尔
1.弗兰克尔意义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蒋柯;蔡旭
弗兰克尔意义分析学说旨在揭示人生存的意义。其意义疗法包括三种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的意义,其中特别强调了人要在苦难中寻找意义。意义治疗主要采用矛盾意向和去反思的技术以帮助求助者寻找失落的生活目标和价值,建立起明确和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一理论...   详情>>
来源:《心理研究》 2013年第01期 作者:蒋柯;蔡旭
2.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理论及其在学习动机辅导中的应用
方双虎
维也纳第三治疗学派——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派是在充分吸收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意义治疗着眼于对人存在的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探索。应用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的理论,可以帮助动机缺乏的学生探寻和体会学习的意义,引导他们把学习作为实现生命意义的一种途径,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详情>>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2007年第04期 作者:方双虎
3.生命意义的确立:从传授教育到自我发现——弗兰克尔意义...
李慧茹;李英
生命意义的探索已经从哲学、伦理道德转向了心理学领域,而个体生命意义的确立也从向群体价值的认同转向了个体意义的追寻,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有很多可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基于弗兰克尔意义疗法的理论与实践,从其理论基础、生命意义内涵、生命意义的来源与建构的途径和技...   详情>>
来源:《北方经贸》 2012年第04期 作者:李慧茹;李英
4.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对于当今大学生困境的启示
朱慧敏;王家鹤
存在主义是一种为解答现代社会中人面临的诸多困惑的努力。现代人的困境是他必须自己选择生活的意义,而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给出了一个安心保证——生活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去寻找。当今大学生的情况类似于现代人的困境,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发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要由自己来选择,与此同时,他们...   详情>>
来源:《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年第07期 作者:朱慧敏;王家鹤
5.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意义疗法述评
杨雅琴
弗兰克尔提出的意义疗法是一种针对人们生命的无意义感和心灵空虚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肯定了生命中的意义与价值,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疗法理论以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意义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为前提,弗兰克尔指出创造和工作、体验...   详情>>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01期 作者:杨雅琴
价格:¥18.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