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这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情观。也许在你的眼中,如何对待生命和人生,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我们打开本文集,共同去发现五位世界最顶级的心理学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与自己是否存在交集?让一切现代的、美好的和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指引我们踏上未来的人生旅途……
I+We=Fully I 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这是心理学家荣格对爱的观点。爱与权力是一对矛盾体的两极,你是否经常徘徊于这两者之间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总是经常徘徊于爱与恨之间。我们一起看看五位世界顶级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生命和人生的。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我们借助以往经验进行的思维;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潜意识始终在积极地活动着,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弗洛伊德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出了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
2.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由“过失”表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没有所谓的过失,所有过失的背后都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主人真实意图的泄露。
3.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4.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自己可控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监督自己,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自卑情结之父”,蜚声世界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有千百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不屑,可以是奋而努力,也可以是勃然大怒。“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2.自卑感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根源。它造就了人类前进的动力——对优越感的追求。
3.阿德勒回忆:“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自觉长相丑陋的阿德勒总觉得受制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他最后通过在学业等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自己的身体缺陷,成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成功的一切来自于原先的自卑感。
4.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以合作的方式面对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永无止境。
5.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质量,而非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恰好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不奢求从琐碎婚姻中完全解脱,而是适当让这种琐碎变得美好一些。
6.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人类个体的失败,常出现于这种人。
7.奉献乃是生活和生命的真实意义。想想祖先留给我们的遗物,你会发现,它们都带有对人类生活贡献的特征。
三、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人格分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例如,每个人在成长时,都常梦见自己从高高的大树上坠落下来,然后,梦醒了。这应该解释为远古时代,猴子在树上睡觉,为防止从树上跌落而摔死,就以做梦方式,不时提醒自己醒来,时间久了,就成为基因固定在一代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2.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气质,要达到人格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气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气质,那他的女性气质始终留在无意识中,那么,他的无意识就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所以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又往往十分软弱柔顺。有些男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突出异性气质,以至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的甚至患上易装癖、恋物癖,或者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
女性人格气质与上相似。
3.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4.性格决定命运。
5.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6.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
7.I+We=Fully I(我+我们=完整的我)
8.我们碰到深层精神,就会感到那冷酷,并为那份痛苦叫嚷。
9.人们总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10.做人要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11.创造不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12.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
13.我们要成为聪明的傻子。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
14.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15.对于任何事务,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事务,而只会压迫事务,并可能带来最后爆发。
四、艾瑞克·弗洛姆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原因有三:(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 “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弗洛姆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2.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奉献我快乐。
3.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可能会很快消失。
4.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
5.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6.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离不开你。
7.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五、维克多·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所谓意义治疗,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或生活的意义。
弗兰克尔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
1.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个人生命在具体时间的具体意义。
2.人性观——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即身体、心理和精神,其中精神层次最高。自杀者,Ta抹去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但精神不灭。
3.自由——人活着虽不能免于生物、心理或社会上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面对这些限制,人却保有选择的自由,人依然有选择善的自由权利。
4.责任——人的首要责任是良知。人是自由的,但责任重于自由。人有责任去实现个人生命的独特意义,此外还要对其他事物负责,不论是社会、他人或自己。
5.自我超越——人类存在的特征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人的特征是“追求意义”不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在对意义本身的探求上获得。
6.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个人生命在具体时间的具体意义。
7.冷漠是残酷生存状态下自我保护的产物。
8.内在的自由(心灵自由)能超越客观环境的约束。
9.爱,是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
10.信仰使生命变的更有意义。
11.自我超脱者有三特征:明确的奋斗目标,专注于工作,可给予爱也能接受爱。
12.是否专注于工作,是一个人个性(人格)是否健康的深刻反映。
(林宝敏/文)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