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文化地域文化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提起“天下第一村”,大家的脑海里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江苏省的华西村,而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古老悠久、文化深厚的“天下第一村”——周村。位于山东淄博市的周村,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是鲁商文化的代表,由乾隆皇帝御赐为“天下第一村”。本文集从周村历史、古街建筑、饮食特产、乡风民俗、蒲学文化等方面,分七个主题讲述了周村这座古老商城多元的传统文化。使读者不但能了解周村数千年的历史、古老幽深的街巷、飞檐陡壁的建筑,竟能让人推翻先前对周村的印象,重新了解周村。

更多
收起
尹增萍
相关文集 更多>>
2466人阅读
第一村文化当之无愧

第一村文化当之无愧

被乾隆皇帝御赐为“天下第一村”的周村,不但有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的周村古商城,还有各种大大小小飘着旗璠的古老商号。周村丝绸是中国“丝绸之路”的源头,在古代,周村丝绸比杭州丝绸的名声更响亮,对“古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贡献。老少皆宜、脍炙人口的周村烧饼,在清朝是进贡宫廷的名点,蜚声海内外,而且是纯手工制作的“绿色食品”。文学巨著《聊斋志异》就诞生在周村的西铺村,漫步“松龄书馆”,追溯先生话鬼话狐的创作环境,聊当地名人发生的趣事,听一曲俚曲,会充分感受这部世界文言文巨著的魅力。周村芯子是一种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周村花灯相辅相成。加之旱码头、乔家大院、大染坊、周村烧饼博物馆、董永庙、千佛庙、凤凰山等著名景点及发生于此的各种神奇传说。可以说该文集送给读者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盛宴,读者自会从中获得独一无二的精神享受。

收起
第1章 周村印象
1.淄博周村古镇 “东方华尔街”的民间记忆
师永涛;孙艺学
<正>周村古镇很小,但历史却很庞大:春秋时代,商人出身的管仲重农而不抑商,在齐国开渔盐之利,民间开始互市,以商立国的齐国最后居然也成就了霸业,名列"春秋五霸"之首——这一切,都是以周村为基础建成的,这座小镇功不可没;明末清初,周村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   详情>>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第09期 作者:师永涛;孙艺学
2.“旱码头”周村的地名来历与兴起
吴炳乾
<正>周村是清代鲁中地区最重要的贸易城镇之一,其在清初经历了一个迅速崛起的过程。在明代中叶,周村还是一个"居民三百家"的普通村落,而到了清康熙年间已经发展成了山东著名的商业中心。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长山县知县金所撰《周村义集记》说,周村"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   详情>>
来源:《中国地名》 2010年第09期 作者:吴炳乾
3.清代山东的周村镇
官美堞
<正> 周村,春秋战国为齐地。汉置于陵县,周村属之。刘宋改于陵为武强县,周村隶之。隋开皇十八年,又改武强为长山,周村改隶长山县,直至解放。今为淄博市的周村区。周村是近三百多年来山东一个颇有名气的地方,曾被称为“大镇”、“巨镇”、“旱码头”、“鲁省经济中心”、“山东第一商埠”,等等...   详情>>
来源:《历史档案》 1990年第04期 作者:官美堞
4.周村:古城·新城·生态城
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拥有独具魅力的商埠文化、老字号文化和民俗文化,是鲁商文化主要发源地。明清以来,日臻繁华,有“金周村、旱码头”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村区城建事业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集中力量先后兴建了一?   详情>>
来源:《淄博日报》 2009-09-30 作者:
第2章 周村丝绸
1.淄博丝绸 穿越千年的美丽
于春林 ;赵鹏
丝绸$$  淄博第二张城市名片$$    陶瓷,当仁不让地成为淄博第一张名片,那么,什么能成为淄博的第二张名片?$$   陶瓷,毫无悬念地成为淄博第一张名片,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既有灿烂的历史,又有时代的创新,淄博在传承和创新中,演绎了陶瓷的精彩和文化,打造了   详情>>
来源:《淄博日报》 2011-05-23 作者:于春林 ;赵鹏
2.周村开埠后的丝绸业及其对山东丝绸的影响
汤敏
周村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近代山东社会经济变迁的一个缩影.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周村自古以来,就是齐鲁商业重镇,商贾从四面八方辐饶而至。开埠之后,周村的经济更日渐兴旺。特别是它的丝绸业在素以产丝丰富而著称的山东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全省丝绸生产和外贸出口的   详情>>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1995年第05期 作者:汤敏
3.近代周村蚕桑丝绸业
李平生
近代周村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得力于当时中国的大环境和山东的小环境所造成的生丝出口贸易、机器缫丝与织绸、蚕业教育与研究、蚕业管理与协调等有利条件,同时也得力于周村拥有悠久的蚕业传统和发达的交通、金融业等地方优势。民国初期,周村蚕业发展到黄金时代,已形成为系统性工程,并以其机...   详情>>
来源:《文史哲》 1995年第02期 作者:李平生
第3章 周村烧饼
1.用味道讲诉历史的烧饼
谢凯
<正>饼,又称饼饵,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月饼"。制作工艺、流派和风格多样,可分为家常饼、宫廷饼、婚宴饼、蒸饼、烤饼、烙饼等多个种类。薄薄的周村烧饼,承载着周村千年的历史,或许正是因为历史太厚重,它才像青瓷那样易碎。徜徉在周村古大街,令人蓦然产生穿梭时空的感觉,仿佛走进一...   详情>>
来源:《中华手工》 2014年第02期 作者:谢凯
2.周村烧饼制作方法
夏振清
<正>一、周村烧饼的配方周村烧饼有两种:一种是咸味的咸酥烧饼,另一种是甜味的糖酥烧饼。咸酥烧饼的配方为:面粉50公斤、芝麻15公斤、食盐1.5公斤,可出成品64公斤;甜酥烧饼的配方为:面粉50公斤、糖2.5公斤、芝麻15公斤,可出成品59公斤。二、周村烧饼的加工工艺选料:精选强筋面粉、粒大饱满的芝...   详情>>
来源:《农村百事通》 2012年第04期 作者:夏振清
3.烧饼也要做出文化来——访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总经理张...
东方齐民
<正>周村烧饼速写周村烧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贩卖胡饼(即芝麻烧饼)者流落北海(今山东境内)。清末至民国周村郭氏人家成为制作烧饼的唯一专业户。1958年公私合营,由郭云龙老人之子郭芳林携   详情>>
来源:《中国食品》 2010年第18期 作者:东方齐民
第4章 周村芯子
1.探究民间艺术的瑰宝——周村芯子
陈克强
纵观古今,中国的古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类民间舞蹈艺术相继出现,竞相争艳,而山东淄博的周村芯子作为中国古老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则是集戏曲、杂技、舞蹈、表演于一身,由5到11岁的孩子在元宵节上进行表演。在周村区政府的保护下,芯子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变化,并且在2008年...   详情>>
来源:《青春岁月》 2012年第14期 作者:陈克强
2.舞动着的周村芯子
侯贺良;马春晓
<正>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周村,位于山东省东部,是山东省淄博市辖区之一。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属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曾被誉为"金周村"、   详情>>
来源:《走向世界》 2008年第05期 作者:侯贺良;马春晓
3.“周村芯子”在当代节日中的文化含义
张迪
山东淄博"周村芯子"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为表演场,隆重、烦琐的扮演是对节日仪式感的崇仰;扮芯子所消耗的财力、物力、人力是对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的映射;从民间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元宵节是"周村芯子"传承与发展的最好契机,民间艺术在节日环境里得以传承延续;而在当代,"周村芯子"更多地承载了当地...   详情>>
来源:《民族艺林》 2016年第03期 作者:张迪
4.浅谈当代经济发展对生态文化的促进作用——周村纺织业对...
许聪
周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其民间风俗文化芯子和花灯既有明显的北方文化属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周村丝绸的发展对周村民间艺术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周村的历史与周村纺织业入手,全面对周村的民间风俗文化进行考察,主要探讨周村纺织业对周村芯子和花灯的影响,探求更好的互动发展之路。   详情>>
来源:《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 2013年第期 作者:许聪
第5章 周村古商城
1.活着的周村古商城
栾小惠
<正>山东,历史上曾有一个"因商而兴、因商而城"的周村古商城。那里是中国众多商业老字号的发迹地,留下了外资进驻山东的最早痕迹,是迄今中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万余平方米。如何保护周村古商城,保存周村古商城"鲁商文化"的记忆,延续"齐文化"的历史文...   详情>>
来源:《走向世界》 2014年第10期 作者:栾小惠
2.周村的大街——鲜活的千年古商城
海燕 ;涛影
<正>五月,春光明媚,我与友人一同来到山东淄博的周村,当主人如数家珍地讲述自己家乡时,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周村是一个有着如此浓厚文化历史和商业底蕴的地方。听说周村有一个具有千年历史、名为“大街”的古商城,大家决定一睹为快。我们踏着大街的青石板路,看着两边的古老商铺,对历经千年仍保...   详情>>
来源:《世界》 2005年第08期 作者:海燕 ;涛影
3.“旱码头”的前世今生——淄博周村大街的历史变迁
刘向群;张红霞
<正>遐举盛誉,尔雅诚信。在淄博周村,一条明清古街,承载"天下第一村"之盛誉,穿越时空而渐浓渐醇。漫步于长长的石板路上,穿行于风格迥异的店铺间,仿佛时光倒流,依稀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商人早期开拓的身影。人们把这里比作中国工商业的摇篮,就在这不大的古街巷,孕育诞生了几十家全国闻名的工商业...   详情>>
来源:《春秋》 2010年第04期 作者:刘向群;张红霞
4.周村古街,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曲晓睿
山东淄博市周村享有"天下第一村"之盛誉,周村的前身是商朝的於陵侯国,於陵故城周围出土的大量丝绸残片和陶质、石质纺轮,生动地反映出周村以丝绸业为代表的工商业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后从周村第一个集体企业"福利丝织生产合作社"建立,到棉织一至四厂、制丝厂、丝绸印染厂、鲁东乐器厂、华成缫...   详情>>
来源:《青春岁月》 2013年第07期 作者:曲晓睿
5.周村:千年丝市旱码头
杨树;齐新
<正>与古街第一次邂逅至今令人回味第一次零距离周村,置身于古商城的大街,触摸古街的韵致与厚重,遥想昔日旱码头人声的鼎沸与繁华,已经是近20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个清凉夏日,清晨5时,整条老街还未醒来,滑润的石板路借助朝阳的漫射,将那一块块承载历史脚步的石板铸造成硕大金砖,   详情>>
来源:《百科知识》 2012年第13期 作者:杨树;齐新
6.鲁商文化影响下的淄博周村古商城建筑装饰
薛英杰;邸贵玉
从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分析鲁商文化影响下的淄博周村古商城建筑装饰的艺术形式与特色,阐述以古商城建筑装饰艺术作为载体的文化内涵,探究基于鲁商文化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审美与创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对文化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的作用予以重点关注,认为可以从文化角度入手通过...   详情>>
来源:《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第01期 作者:薛英杰;邸贵玉
第6章 蒲学文化
1.毕自严与毕氏藏书楼
冯瑞华
毕氏藏书楼兴盛时藏书达5万余卷,藏书品种全、质量高,是明末至清中叶淄博境内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内容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之一。本文介绍了毕氏藏书楼以及其核心人物———毕自严。   详情>>
来源:《沧桑》 2009年第02期 作者:冯瑞华
2.志怪小说圣手蒲松龄
胡序知
一今年夏初,我受朋友之邀来到了淄博,去参观仰慕已久的蒲松龄故居。汽车沿柳泉路进入淄川区,绕过留仙湖,拐入通往蒲家庄的松龄路。小说家的名、字、号成了都市的主要街道和景区的名字。与作者生前皓首穷经、贫寒寥落的景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络绎   详情>>
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5年第35期 作者:胡序知
3.蒲松龄与之结缘的石隐园
王慧
石隐园是明清时期淄川名门望族毕氏家族的后花园,清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与石隐园结缘极深,康熙《淄川县志》也在此园中编纂而成。本文依据大量史料,梳理了石隐园的营建情形及其盛衰史。   详情>>
来源:《蒲松龄研究》 2014年第04期 作者:王慧
4.“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故里漫笔(上)
马瑞芳
<正>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谐称淄博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缘于淄博市内有六个火车站。从张店火车站出站门,先看到一座面目清癯的古代人物雕像——17世纪小说家蒲松龄。跟火车站相连的市中心路叫“柳泉路”。“柳泉居士”是蒲松龄的号,“居士”意味着作家的信仰,跟他出生时胸前那块“病瘠瞿昙”(病和   详情>>
来源:《党员干部之友》 2005年第03期 作者:马瑞芳
5.在大师的故乡——蒲松龄故居走笔
雨桦
<正>以前看《聊斋志异》,那里面有很多关于狐仙鬼怪的故事,很吓人,小时候,经常不听话,母亲就用那里的狐仙鬼怪吓我,结果是越吓我越好奇,追问她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当然解释不了我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长大,读书。知道了《聊斋志异》是怎么回事。再后来,掀起聊斋热,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   详情>>
来源:《新青年(珍情)》 2011年第10期 作者:雨桦
第7章 周村传统文化教育
1.校本课程《最美是家乡》
毕芳芳;王立萍
<正>校本课程介绍1.课程特色(1)具有浓重的地方性《最美是家乡》着重从周村的故事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名优特产等角度,通过照片、图片、文字资料、事例链接来展现"金周村"。(2)具有深远的人文性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今日无税碑"的由来,以及名人故事、名...   详情>>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作者:毕芳芳;王立萍
2.走进丝绸文化的历史——淄博市周村区丝绸路小学实施校本...
隗鹏 ;穆子
周村的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利用校本课程把丝绸文化的历史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对孩子的教育熏陶联系起来,让丝绸文化承载起激扬未来的使命,是周村丝绸路小学独具理性的思考。为此,他们开发了以《美丽的丝绸之乡》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校本课程,广泛搜集了周村丝绸的历史沿革、地理风?   详情>>
来源:《山东教育》 2004年第07期 作者:隗鹏 ;穆子
3.“致中和”:品读一位小学校长的传统文化情怀——山东省...
谢凡
<正>"商埠旱码头,兴学奏华篇;培德学堂,历经近百年;中正仁和,德润文光,把学校建成师生都向往的精神家园……"每当这首"中和韵"的旋律在校园里响起,王训斌都忍不住敲打着旋律哼唱起来。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中和街小学,以"中和"命名的系列诗词歌赋有几百首,都收录在《中和颂》一书中,这些在校园...   详情>>
来源:《中小学管理》 2014年第06期 作者:谢凡
价格:¥12.5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