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铜的含量可以达到3%~5%。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即铜矿石存在。铜常见的价态是+1和+2。
铜的离子(铜质)对生物而言,不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是必需的元素。人体缺乏铜会引起贫血,毛发异常,骨和动脉异常,以至脑障碍。但如过剩,会引起肝硬化、腹泻、呕吐、运动障碍和知觉神经障碍。铜肥是具有铜标明量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本书主要讲述铜肥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技术。
酶组元素——铜元素
铜矿石主要有硫化矿、氧化矿和自然铜矿,硫化矿如黄铜矿(CuFeS₂)、斑铜矿(Cu5FeS₄)和辉铜矿(Cu₂S)等。氧化矿如赤铜矿(Cu₂O)、孔雀石[Cu₂(OH)₂CO₃]、蓝铜矿[2CuCO₃·Cu(OH)₂]、硅孔雀石(CuSiO₃·2H₂O)等。自然铜矿石中铜的含量在1%左右(0.5%~3%)的便可开采出含铜量较高(8%~35%)的精矿砂。
铜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之一,铜以阳离子(Cu2+)的形态被植物吸收。五水硫酸铜是最主要的铜肥。一水硫酸铜、碱式碳酸铜、氯化铜、氧化铜、氧化亚铜、硅酸铵铜、硫化铜、铜烧结体、铜矿渣、螯合铜等均可作为铜肥施用。
铜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主要作用有:(1)铜元素是植物体内多种氧化酶的的组成成分,与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呼吸作用有关;(2)铜元素对蛋白质代谢及叶绿素的形成有重大影响;(3)铜元素能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提高结实率。植物正常的含铜量为5~20mg/kg。中国南方长期淹水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泥炭土、沼泽土以及丘陵坡地的砂质土壤易缺铜。在缺铜土壤上施铜,水稻增产10%~20%。水溶性铜肥如硫酸铜、氯化铜可用作基肥、拌种、浸种,其他铜肥只适于作基肥,铜肥用量过多时,易毒害作物,需慎用。叶面喷施浓度在0.02%以下。
收起本章主要介绍铜元素对农作物的生理作用和铜元素在土壤中、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与作用规律。
收起本章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铜盐。
收起本章主要介绍铜肥对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等的产量、品质及病虫害方面的作用。
收起本章主要介绍铜肥对茶树、苜蓿、香草根、苋菜、空心菜、青蒿、向日葵、国槐、芍药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品质的影响。
收起本章主要介绍铜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收起本章主要介绍铜元素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和土壤转移规律。
收起科研应用表明,含铜肥料对农作物不仅具有增产作用,而且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章主要内容介绍铜对典型农作物的影响与含铜化肥科学施用技术。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