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谭念君是湘潭市雨湖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雨湖区“谭念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荣获全国“三算”教学先进个人、全国华杯赛优秀辅导员、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骨干教师、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发专家、湖南省国培专家、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4次获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应邀作专题讲座72场,主持的4项课题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出版个人专著1本,参编3部教育类著作,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辅导数学老师共119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本文集精选她的教育教学成果,供同仁们分享、学习、借鉴。
谭念君:我的人生拒绝“撞脸”
一鼻一嘴,双目两眉,勾勒芸芸众生,皆在似与不似之间。谭念君,众生之一,皮相与他人一般无二。谭念君,学生时代语文一直保持年级第一,在湘乡师范以美术生身份习练国画三年,以优秀毕业生身份进入湘潭市雨湖区曙光学校任专职美术教师兼教数学,18岁时画作入选湘潭市画展,19岁时所写剧本在全市公演,入行十五年后成为雨湖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她的人生,拒绝与他人“撞脸”。
论“偷懒”与高效的关系
“我这人有个习惯,不喜欢看家庭作业,也不喜欢布置家庭作业。你们的孩子在我班上读六年,我会很少布置作业,但是你们放心,孩子在我班上,数学成绩一定会好。如果你们看到其他班老师布置作业,跑来跟我提意见,我也不会接受!”1995年9月,新学年开学第三天的晚上,新生家长会。面对142班71位学生家长,数学老师谭念君用两个“不喜欢”一个“不接受”“惊吓”了所有家长。2001年6月,小升初毕业考后,成绩放榜,142班71名学生以数学及格率100%、平均成绩94.58分、位列全区第一的表现“惊艳”了全体家长。142班由此成为风车坪小学的“神话班”,直至今日,地位无人撼动。常人却不知,这“惊艳”能产生,背后的动力竟是谭念君的“懒人”思维。1989年谭念君调入风车坪小学,此后不久便转换科目成为专职数学教师。
“第一次参加职工大会,我一听校长安排我教一年级,我就急了。当时也顾不上自己是新来的,就在下面喊了一句:‘我教不得一年级,我要教毕业班!’”校长虽未当场回应,但这一句“呐喊”还是记在了心里。1990年11月,101班数学老师因病入院,请来的代教老师随后也因病请辞,谭念君“我要教毕业班”的“呐喊”就这么“喊”成了现实。可现实却很残酷,“我一看段考成绩,那真叫一个差嘞!60多个学生,13个不及格,最低分9分!”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怎么办?加班加点补课做题?那是别人,爱“偷懒”的谭念君搞不来。“我就开始琢磨啊,一堂课的前20分钟是小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也是最宝贵的教学时间,用来讲新知识肯定比复习更有效。”站在101班教室讲台上的谭老师,从第一分钟开始,就直奔主题——讲例题。20分钟后,谭念君给每位学生发一个练习本,当场出题当场做完当场批改。“这么做的好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教学效果如何,问题还有哪些,都能心中有数。如遇家长了解情况,我也有话可说。”如果某道题全班大多数学生都做错了,那就说明老师教学出了问题,“作业也就不用做了,我重新再讲解一次”。基础题之外,谭念君还专门准备一个小黑板另出1~2道与本节课内容相联系的思考题,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做。“精讲精练,课堂作业分层;面批面改,不留家庭作业”的谭氏风格,深受孩子们欢迎,她本人也在做了“减讲课时间、减家庭作业”等各种减法之后达成了高效课堂——第二年的毕业考,垫底的101班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101班之后,谭念君又连续带了三届毕业班。“第一届糊里糊涂;第二届我开始反思上一届哪里没教好,这届怎么办;第三届在第二届基础上不断想新点子,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让自己教得轻松;第四届时,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重点、难点都已在我的脑海中,教材上每一道题目的答案我都能背出来,教到哪里,我的条件反射就会跟到哪里。”
4年毕业班历练之后,谭念君将“偷懒”执行得更彻底。142班是谭念君教师生涯里唯一一个从一年级完整教至六年级的班级。任教这个班,她除了保留从前“偷懒”的减法,更从三年级开始全面“试水”让学生讲课。所谓全面,指的是全班71名学生的座位“我都坐过”,难度大的交给成绩好的学生讲,最简单的则由成绩落后的孩子讲,“我扮演一名学生,仔细听讲、会心微笑、真诚表扬”。更多时候,谭念君还是一名教师,毕竟“不是所有内容都能让学生讲,有些需要课堂探究的,我就不允许学生事先自学,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就不适合,学生一旦事先自学知道答案后,就会对探究失去兴趣,又比如‘小数除法’也不能让学生讲,一旦讲错,后患无穷”。看似偷了懒的谭念君,实则将功夫都用在了课外,如果不是对教材有相当的了解,又怎能准确分辨出哪些能由学生讲、哪些适合后进生讲、哪些能自学哪些不能、重点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哪些必须由教师本人完成呢?“数学老师要成长必须教毕业班,因为小学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比如同是分数,三年级与五年级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如果你没教过毕业班,就不容易把握三年级讲分数该达到什么层次,五年级讲分数该拓展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必须对全局有所把握,而教毕业班是最佳方案。教过几届毕业班后,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各个知识点、学生在小学各年级段的数学学习应该达到什么高度等,都会有清晰脉络,而这正是一名数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
每一堂课都是全新的“我”
1995年湖南省举行了一次全省小学数学赛课,层层遴选后,谭念君成为湘潭市的唯一代表。“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赛课,没经验,选了‘分数化小数’这么一个最为枯燥无味的内容。”当时全省的赛课也不过刚刚起步,教研员对于如何指导教师赛课也不甚了然。“谭念君,你讲话语速太快了!”“幻灯片做得不够美观!”“你穿这套衣服不行!”两次试教,教研员除了这些,提不出其他意见。谭念君心中焦急,“我的课明明不好,却没人能告诉我哪里不好,该怎么改”。她开始寻求自我解救,每想到一个方案,就拉一个班演练一次,试了十几次后,终于找到让自己满意的方案——学生先观察,再假设,然后提出方案,再验证,最后归纳结论。这方案,包含了后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两个热词:科学探究与学生自主发现。这堂课虽获得了一等奖,但对于两个热词的理解谭念君仍然有些“放不开”。1996年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张家界举行,她被邀请给与会教师上一堂展示课。70多岁的老教授看过她写的教案后却说“谭老师你怎么这么放不开”,同时建议她读一读语文课本里的《小蝌蚪找妈妈》。那篇文章讲的是小蝌蚪想找妈妈,问不同的动物“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结果每一次找到的都是与妈妈部分特征相似的其他动物。经历了不断寻找、不断认错、不断补充新特征的过程后,小蝌蚪最终找到了妈妈。“我立马就明白了老教授的意图: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找到部分规律,然后反思,发现不对的地方,继续找规律,继续反思,直到最终找出所有规律,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过程。”
《小蝌蚪找妈妈》完全打开了谭念君的课堂思路:数学不只有加减乘除,人为地设置学科间的藩篱不可取,抽象思维完全可以具象表达。数学规律或许只有一个,找到规律的方法却可以多样;教学内容可以一样,课堂设计却一定要与他人相异,每一堂课都要是全新的“我”。2000年全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谭念君应邀作示范课教学。她选择《年月日》为教学内容,几次试教,教研组反响都不错。然而,“我渴望的评价不是‘这节课上得很好’,而是‘这节课还能设计得如此精彩巧妙,为什么我们想不到’”。为此,她一次次推翻自己原来的设计,终于在一次观看有关盗墓的纪录片后“我知道,方案就是它了”。依据纪录片的内容,谭念君设计了如下情境:考古学家在一个小山村里发现了一个铜箱,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也打不开铜箱。有人在原来埋铜箱的地方找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一段话:在这个宝箱里收藏着一件无价之宝,要想得到它,你必须解开宝箱的密码。宝箱埋藏于十六世纪第一个闰年第四个大月的最后一天,宝箱埋藏的时间就是它的密码,只要你正确地输入密码,宝箱就会自动打开,无价之宝就归你所有了!这个故事瞬间便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着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解决:一个世纪是多长时间?闰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规律可循?什么是大月?大月有多少天?接着,谭念君再将自己发动亲戚朋友帮忙搜集到的连续四十年的年历发给40名学生。学生拿着年历,在不同当中找相同,并利用这些知识破译密码。铜箱被打开了,一张纸条飘出:世界上最长又最短,最快又最慢,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无法挽回的东西。“时间!时间!”孩子们激动地喊出了答案。“原来无价之宝就是时间啊。下课!”此时的孩子们都坐着不舍得离开。不舍的,又岂止他们?
向上是一种集体信仰
雨湖区某小学五年级教室,数学老师正在上“分数与小数互化”,教室后面坐着听随堂课的,是教研员谭念君。课堂质疑环节,有学生提问:老师,循环小数怎么化分数?台上的老师面带尴尬,听课的谭念君心中尴尬。再一问工作室几位成员,皆是一副“我不知道”的表情,“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这一次的课题研究就是它了”。谭念君先后请教了大学、高中数学老师和高中数学教研员,三人给出的答案有二:列方程,或是无限等比数列求和。三人意见一致,想来方案正确。“现实却是,我们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以上两种方案超出小学数学范畴,缺乏可行性。怎么办?本就不是《课标》中的内容,放弃,似乎成为最佳选择。“尝试老师不敢尝试的内容,解决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不正是教研员该做的?”此时,恰逢2013年湘潭市小学数学学会活动在雨湖区举办,谭念君当即决定,将“循环小数化分数”列入刚组建的“谭念君名师工作室”6节展示课之内。
有人问谭念君,为什么选费力不讨好的内容来做展示课。“因为我不喜欢雷同啊,都上一样的课,有什么意思?”最终,经过多次研讨,她和她的团队找到了突破口——循环小数上表示循环节的那个点,不正像一顶帽子,把帽子“拿”下来后,循环小数变成有限小数,化成的分数肯定比原数小,学生只需看看比这个分数稍大的分数有哪些,再实际除一除,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一次课例研究后来形成一篇《“帽子”里面有名堂》的教学实录,详实记录下每一个教学过程和相应的点评分析。“可我突然又想到,课堂实录加点评方式,是所有的教学实录都做的,我们怎样才能与众不同?”一番琢磨后,谭念君为自己的教学实录设计了一个“我们的思考”,近3000字的篇幅,如散文般的笔法,将工作室此次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当初遇到什么困难,如何想办法解决;通过做这个课例,得到什么经验逐一记录在案。“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给一线老师展示了一堂课,更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我们也可以循着谭念君名师工作室给出的线索去探究。”自此后,工作室每选定一个课例研究内容,在形成实录时都会将工作室做这堂课的主旨和理念作为标题,“12堂课,就会有12个理念,绝不重复”。她的这种“求异”思维,逼着工作室的成员们常常不自觉地反省:我的课堂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变得更好,还可以怎样做才能与他人不同,什么样的课堂设计会产生让人闻所未闻的效果。
工作室成员王智萍老师2014年参加全国赛课,所选内容《美之密码》原本是教材上只有53个字的课外阅读介绍。谭念君当时看了教材,第一印象是“教材的表述不符合小学生的习惯,要改一下”。改完之后,她发现“这个内容可以开发成一堂课”。在想了多种办法后,53个字变成了20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可教完后,谭念君又觉得“这20分钟还不能把我想要表达的完全表达出来”,于是继续想办法,最终扩充成40分钟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求异,不断地获取向上的力量,这节课最终获得了此次赛课的一等奖。“直到今天,这堂课我们还在改。我自己也试教过两次,每次都不一样。试教学生不同,状况就不同,教学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每一堂课都是全新的“我”,谭念君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要求工作室成员的。“老是想着拿张旧船票上船,怎么成长!”谭念君的要求,让成员们又“爱”又“恨”。说“恨”,只因创新不易,每遇不足,直爽的谭念君都会当面指出,“曾经她还直接把我从讲台上拉下来,自己跑上去给我示范”,谭念君的徒弟师淼淼说那一次她流了泪。“但我更爱谭老师”,她会花4个半小时来点评一堂20分钟的课;她曾在凌晨从床上爬起来将想到的新点子记下并在第二天一大早上传QQ群;她常利用周末、节假日辅导成员们做课、写论文,并自掏腰包提供午餐和水果……对此,谭念君的解释是,“我当教研员已有十多年,一直尽心尽力引导区内教师专业成长,但我深感个人力量的单薄。组建工作室后,看着这些弟弟妹妹一样的成员们,我就希望能把自己在一线积累的经验、方法都教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快。当他们成长起来后,又能给予更多老师向上的力量,并由此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素养快速提升。”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