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杨献珍(1896—1992),男,汉族,湖北省郧县人。1896年7月生于郧阳(今十堰市郧阳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原名杨奎廷,曾用名杨仲仁,曾就读于湖北省第八高等中学(现郧阳中学)。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92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
本书带领读者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认识杨献珍,客观认识与评价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和杨献珍处于的时代对杨献珍哲学思想的认识,以及杨献珍哲学思想对当下建立和谐家庭、建设和谐国家主要贡献的公平对待,这是对先哲的尊重和传承。
从“东西”一词理解对立统一规律
中国语言中习惯把物叫做“东西”,《南齐书·豫章王嶷传》:“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得。’”当时已将物简称为东西,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正犹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东汉时期也将“东西”比拟为货物。元代“东西”成为南北的通用词,明清时“东西”的使用频率渐超过以前各朝代。《辞海》释“东西”一词有“泛指一切物件”义。
中国语言“东西”一词说明事物本身就包含着正(东)反(西)两个方面。物叫“东西”,实即表达了“对立统一”的意思,或“合有无谓之元”的意思。日常语言中这类东西很多,如开关、规矩、方圆、呼吸、阴阳、生死、水火、舍得、新陈代谢等等,日常用品的表“对立统一”东西也不少,如火盆、火锅、橡皮铅笔、装饰开关、保险锁等,类似的“对立统一”的应用例不胜举。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的圣哲老子已经对“对立统一”进行了论证。《老子》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有”和“无”是辩证的统一,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发挥作用而趋于完善的。为了说明“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老子举了三个具体例子,说明“无”的妙用,而有形的天地万物,都是从无形的道创生而出的。由此知道,道虽无形无象,作用却奥妙无穷,正因为道体虚无,才能“有”之用,若为实有,即使有用,也就有限。宋代著名理学家、金石学家吕大临在其《老子注》一书中说“概以老聃之学,合有无谓之元,以为道所由出,盖至于命矣。”进一步阐述了老子的“合有无谓之元”的哲学思想。
对此,杨献珍认为老子讲的“有”和“无”与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开端在自身中包含‘无’和‘存在’,它是二者的统一”等观点完全一致。黑格尔:“正在开始的东西还不存在,它是走向存在(从非存在到存在,非存在同时,也就是存在)。”“在现实和思想的每个实例中都不难发现存在和无的统一。”“在天地万物间没有任何东西不在自身中包含着存在和非存在这两者”等,杨献珍认为中国古老的先秦道家思想已经对“对立统一”进行了论述,认为老子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实在是太伟大了。
“合有无谓之元”,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中国先贤哲学家提出的“合有无谓之元”,“不有两,则无一”以及“合二而一”的思想,在天地间没有任何东西不在自身中包含着存在和非存在。
在建国初期,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提出“一分为二”这个辩证法的具体概念。之后中华大地即出现明显的“左”倾思想,以致造成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使“一分为二”的理论得到了空前盛行,造成经济的大崩溃;1959年在庐山召开反右倾机会主义会议,更使“一分为二”理论推向“左”倾的极端化,造成中共领导者内部的尖锐对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分裂。就亿万人民把“一分为二”奉为“国教”的年代里,杨献珍却提出了“合二而一”的不和谐的声音,指出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一分为二”,同时也是“合二而一”的,杨献珍认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关于“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表述方法。
每一事物皆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反相因的,由此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许多矛盾是由对立着的或矛盾着的两种(或多种)事物或方面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而形成的,用我国明代哲学家方以智的话来说,就是“合二而一”。只许讲一分为二,不许讲合二而一,是片面的、武断的。事实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的,而且往往是交互作用的现象。杨献珍虽然从客观上阐述了所有事物都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但为当时形势所不容而招来横祸,以致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献珍因言获罪,成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迫害者,被开除党籍(后恢复),长期关押,后下放陕西。
无论是“无”,还是“有”;无论是“东”,还是“西”;无论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还是“合二而一”的辩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对立统一规律实事求是地遵照真理行事,或可少走些弯路。
收起本章主要简述杨献珍其人及杨献珍哲学思想。
收起本章主要讲述青少年时代的杨献珍,认识一个认真好学、不断求索的杨献珍。
收起本章主要讲述杨献珍在草岚子监狱及北京京郊、陕西潼关牢狱时与国民党反动派和造反派斗智斗勇的故事。
收起本章主要讲述杨献珍在山西工作期间的主要成就。
收起本章主要讲述杨献珍的哲学大论战以及其主要哲学思想。
收起本章主要简述与哲人杨献珍直接接触的部分名家名人和与其有关的名作,从哲人的朋友圈可以发现杨献珍的工作学习历程和成长轨迹。
收起君子之交淡如水,本章主要讲述杨献珍与彭德怀之间的君子之交。
收起本章主要讲述杨献珍哲学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义和当代社会价值。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