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产业面临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相当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产业如何回应供给侧改革的呼唤,已经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国家已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绘出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尽管如此,原有农业产业经营的经验往往会束缚深化改革的实施,改革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会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这就迫切需要对供给侧改革与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认识,识别陷阱、明辨方向,以期顺利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本篇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背景与政策指向进行解读的前提下,对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的深层矛盾与隐患进行了剖析,从而得出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抉择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本篇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破题路径,并对我国农业产业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深怀期许。
前言
供给侧改革是以生产与供给作为起点,以竞争力的提升和生产力的解放为手段,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改革发展模式。简而言之,即对过剩的产能予以化解、对落后的产能予以淘汰、对僵尸企业予以清理,将增长的目标锁定在创新领域和新兴领域,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结构性改革为特点的供给侧改革,是引领、适应和认识新常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段时间以来,供给侧改革几乎成了国家高层的讲话、文件与各大新闻媒体的主要内容,供给侧热正在华夏大地上骤然而起。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业内人士对它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有的干脆将内容与对象抛开,凡事都与供给侧挂勾;有的将短期内的结构性调整当成了供给侧内容的全部;有的将手段与目标相混淆,以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突出强化政府的职能与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着眼于市场与政府二者间的平衡而进行的经济改革实践,只不过这种改革实践是以政府为中心的。这种改革是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加以限制,并通过降负与减免税收及对管制的放松来激发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对政府实施的一项医学手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这种经济改革是一种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形势的创新机制。与以往的经济改革相比,这次改革是以往深化改革的持续动作,是传统经济改革这篇大文章的续篇。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靠政府进行主导和引领的。这种模式在历史上产生了显著实效,在人类文明史上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的一笔。随时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新的增长功能体现在消费方面,而不是投资方面。与投资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相比较,消费的特点则表现为非稳定性,同时又面临着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情况情况下,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市场主体真正建立起与消费需求的对应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改革虽然强调政府的作用,但不是凡是都是以政府为主。恰恰相反,这种政府作用主要表现在将更多的权利主体交由市场,将更大的空间留给社会和企业。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彻底将市场激活。因此,这和完全依赖政府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这项改革其核心在于制度的创新与供给,而供给的主体就是政府。在这项改革中,政府作用的发挥更多地表现在进行制度的供给与创新方面,并非以政府来替代市场,更不是以政府来指挥和掌控市场。这种改革的创新之处表现在政府在治理社会和管理经济的方式所实现的创新。政府作为一张有形之手,必须要对它管好、管住。政府所具有的职能为社会管理、公共维护、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推行以简政放权等为内容的一系列行政制度的改革。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且效果明显。当前的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极特殊的阶段,不仅处于深水区,而且还呈现出了各种深层次矛盾。一些基础性问题和系统性的问题接连显现,这就需要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品质的方向转变,要坚持以阳光化、协同化、标准化、法治化、信息化、系统化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指针,将改革引向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即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业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如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农事生产还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国内过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海外不具备竞争优势,增产越多亏损越多。因此,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这些“病根”主要出在我国农业结构和农业政策上。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深入农业领域,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强化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中国农业发展的困境。
新常态要求转换增长动力。一方面,我国的农业产品需求已然发生新变化。对绿色产品、优质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高,要求农业生产同步进行结构化调整。另一方面,创新成为驱动农业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农业人口外流持续增加,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依靠要素的规模驱动促进农业发展的可行性持续减弱,农业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与管理模式创新。新的需求结构与发展驱动引擎,要求农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新常态需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保证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必须在市场和政府间进行合理分工,转变政府职能,即由政府主导转化为政府引导,确保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将政府的职责转变为全面把握总供求变化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调控,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新常态下的农业转型升级只能是市场主导的转型升级这一根本性要求,政府只能在市场无效或低效领域进行适度干预和引导。
新常态亟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供给充足,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与此同时,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稀缺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压力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行改革。
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也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