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尤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设计的需求将明显加大,因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加努力研究和推广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 21 世纪的新型人才服务。
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教学设计是课标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载体,起到一个枢纽的作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教学活动各个主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设计,来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学生如何学好考试科目而设计课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对象的“刺激——反应”是对知识的灌输,把学生看作是受外部刺激而作出的被动反应者,教师的教学设计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传统的教学的模式。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利有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设计具有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强调可操作性的独立的教师的“教”,却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中来,都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意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时,对学生和教学问题分析不够,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学分析不足,不能很好地分析学生当前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这样很难找出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提出可行的诊断性解决方案。
教育学者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目前教学设计理论中对学生的分析仍然只是局限于设计前,教学的所有决策也在这个阶段完成,不重视在教学实程中对学生再分析,此时的教学设计相当一个封闭的系统,导致了静态单一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灵活多样的教学实施局面。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化、表面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过多地依赖于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的倾向。专业教学设计者提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所提供的教学设计模型,不被学校的学科教师和管理者所悦纳。这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两难作为教学设计的研究者和专业设计者一方,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原因使得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不热衷于采用他们出色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作为学校的一方,出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之需对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课程与教学方案的迫切呼唤,但是同时他们也同样被这样的困扰包围着拥有最新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们,为什么不能为我们提供出贴近教学实践的、能够指导日常教学活动的、切实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案呢?
教学设计实践中目前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得到的方案似乎并没有达到设计者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往往使设计者觉得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缺少联系,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不能达到比较好的融合。创建和改进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的设计研究路线,侧重于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研究者可依据研究实际选择任何一条路线进行。当然,这种研究路线必须是一条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合作研究路线。扎根于真实课堂情境,在真实教学境脉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革新的学习环境设计活动与基于证据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是创建可用的教学设计理论、走出教学设计现实困境的必由之路。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