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从古琴成为世界级非遗以来,开展非遗保护成为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具有热度的文化事项。作为非遗保护的主体,政府自上而下的保护实践让非遗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这场自上而下的非遗保护运动中,基层非遗保护部门虽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存在很多亟需完善的问题,以适应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
更多
收起
+关注
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亟需完善
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亟需完善
基层政府非遗保护部门一般是指县级行政区的非遗保护中心,是为了适应当前非遗保护工作而依法设立的直接与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接触,从事本区域内非遗普查、申报、传播、传承等保护行为的专门文化机构。基层非遗保护部门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主体,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的非遗保护部门是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他们是绝大数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非遗项目的申报资料基本上是由他们组织采集编写完成。
由于基层非遗保护部门工作对象直接面向基层,在全国非遗普查中,其承担了大部分田野调查任务,形成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基础性材料,可以说没有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付出,就不可能完成全国的非遗普查。非遗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和学者的呼吁,更离不开基层非遗保护部门面向群众展开的非遗宣传和普及。
目前,中国非遗保护已进入了“非遗后时代”,总结和反思成为这一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主题之一。在这场自上而下的非遗保护运动中,基层非遗保护部门虽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存在很多亟需完善的问题,以适应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
收起
第1章 理论探讨:基层非遗保护的探讨与研究
1.新形势下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作用探究
在"十三五"规划中第六十七章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中央再次以政策的高度明确提出保护"非遗"的决心。"非遗"文化属于公共文化,我国公共文化隶属于是国家的教育部门、文化机构等机构,这就决定了"非遗"... 详情>>
来源:《中国市场》
2016年第24期
作者:单丽琼;刘昭
2.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
工作属性、学术属性、生活属性是并存于非遗保护中的三种根本属性,政府、学者、民众出于各自特定的相关性和眼光,分别更加看重其中一种属性。但非遗保护毕竟是三方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三方应该对非遗保护有科学合理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相互尊重,妥善配合,正确把握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并让三... 详情>>
来源:《文化遗产》
2013年第03期
作者:黄涛
3.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
非遗保护涉及两种知识,一种是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一种是未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知识。政府管理非遗工作,往往以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为主,而我国还有大量的非遗存藏于民间,保护它们需要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以外的多元文化知识。政府、学者和民间力量都要认识到这两种知识的差异,并实现两种知... 详情>>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2014年第02期
作者:董晓萍
4.非遗保护:地方文化馆如何做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抢救历史文化的工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 详情>>
来源:《中国土族》
2010年第02期
作者:黄淑娥
5.基层文化馆(站)如何做好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
基层文化馆(站)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处于最前沿最直接最繁杂的位置,这些单位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工作的质量的高低事关该地区非遗工作的成败。本文就此谈谈一些想法。 详情>>
来源:《2015年04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
2015年第总第238期期
作者:刘培
6.依靠基层社区和广大民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近来谈论的热点,我国政府和学界频繁的举措在民众中造成一种错觉,即政府和学界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力量。但本文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和学界讨论论证: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 详情>>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03期
作者:崇秀全
7.简析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
本文以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入题,阐述了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所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详情>>
来源:《2015年05月(下)民俗非遗研...》
2015年第总第241期期
作者:庞洁
8.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策中社区的...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社区”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系列)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人。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理... 详情>>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2016年第04期
作者:杨利慧
9.论文化馆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原有的与生活相关的物品、习俗等都逐渐的退出了社会中,很多的传统工艺品也逐渐的消失,这些非物质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文化馆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文化馆如何加强对... 详情>>
来源:《明日风尚》
2016年第08期
作者:刘城荣
第2章 案例研究:基层非遗保护的实践案例
1.建立健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内蒙古基层非...
中国十余年来已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却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保护体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保护实践工作的基层,而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源于中国特有的保护体系本身,保护工作的... 详情>>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03期
作者:姚慧
2.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研究
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存在重视不足、不同地区建设不均衡、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规范以及专业建设队伍等问题。结合新近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应加强数据库规范建设,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引入多元运作机制等措施,加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 详情>>
来源:《图书馆学研究》
2011年第24期
作者:徐勤勤
3.陕西长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既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又能促进遗产保护。陕西长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开发优势明显,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也存在开发劣势,需直面开发威胁。通过SWOT分析,长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以SO战略为主,以W... 详情>>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年第02期
作者:林龙飞;尚蕊
4.非遗保护的归宿:从政府主导到民众自觉——以遂昌石练“...
由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是合官方、民间之力进行的一场国家精神财富保卫战。以遂昌石练"七月会"为例,将非遗保护置于本土文化中进行考察研究。民间信仰既是"七月会"的源流,也是民众自觉参与"七月会"复兴实践的精神动力。因此,非遗保护必须依赖对应的文化生态,使非遗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前提下... 详情>>
来源:《丽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04期
作者:吴洁菲;谭振华
5.祁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在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祁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现状,构筑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并针对目前开发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障措施. 详情>>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7年第05期
作者:吴源
6.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章在分析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继承和保护的基本对策。 详情>>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年第05期
作者:陈孝胜
7.留住客家人远去的记忆——浅析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客家文化是广东三大文化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客家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生存智慧、想象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形势十分严峻。笔者从基层文化工作者参与梅县非物... 详情>>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1年第03期
作者:蔡利
8.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湟中县为例
本文对青海省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并从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发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详情>>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2011年第05期
作者:柴发柏
9.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对策
长阳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形成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社会传承与学校传承、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为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效应。"长阳模式"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行政机制欠健全、传承方式弱化等问题,需从法律保障、行政主导、社会与学校协调、公众... 详情>>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13年第05期
作者:朱祥贵;戴曾群
第3章 启示思考: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1.产业化视角下建立健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需要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然后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我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的途径,希望能对建立健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详情>>
来源:《知识经济》
2016年第12期
作者:高洁
2.非遗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馆站长期重要的工作任务
结合个人在"保遗"工作中的实践和体会,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以及文化馆、站在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应如何抓紧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民间文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 详情>>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2年第02期
作者:麦树南
3.县级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公共图书馆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意义重大。建立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业务工作的重点方向。 详情>>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年第05期
作者:张素鹏
4.辽宁省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问题浅析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产业进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存在于县域地区,所以加强县域地区的非遗保护对于我国整体非遗保护工作以及县域文化产业具有更加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 详情>>
来源:《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第11期
作者:马坤
5.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反思——访谈“嘉陵江...
在借鉴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福建泉州保护本国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访谈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蓬安县以"嘉陵江船工号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承与保护方式,到底是采用"玻璃罩式的馆藏"还是"活态传承"的保存方式,以及如何避免"文化空壳现象"等问题,结合蓬... 详情>>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3年第04期
作者:刘笑岩
6.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传承的思考——以保康地区...
湖北省保康县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沮水呜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山阳锣鼓、独臂皮影等,然而县域非遗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并未得到重视和相应的保护。本文以实地调研为依据,探讨针对县域非遗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措施。 详情>>
来源:《戏剧之家》
2016年第23期
作者:林璐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