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诗经·蒹葭》是《诗经》中意境悠远、含义丰富的作品,不仅能表现对爱情的求而不得,更能象征对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更有琼瑶的影视剧《在水一方》,将现代爱情故事演绎出“蒹葭”的意境。本文集汇集了对于《蒹葭》的相关研究文章,与同道者共享。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蒹葭》的主题研究
1.爱情的白日梦——《蒹葭》主题辨析
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蒹葭》是写求偶的浪漫与痛苦,抒发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惘情思。而通过考查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诗中情感抒发的朦胧、缥缈和神秘的特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蒹葭》可解读为是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爱情白日梦,揭示他们可想而不可望的恋爱心理。 详情>>
来源:《云南电大学报》
2005年第04期
作者:高志明
2.也说《诗经·蒹葭》的主题
本文以《诗经·蒹葭》一诗的主题辨析为出发点 ,对古典诗词比兴寄托的传统和一些诗词中存在的主题多义的现象及造因进行了分析。 详情>>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04期
作者:江帆
3.《诗·秦风·蒹葭》内涵新探
<正> 1 《秦风·蒹葭》这首诗给读者以一种"朦胧美"的艺术享受,对它的训释至今仍异说纷纭.我想从民俗学的角度,尝试解释.对《蒹葭》最早作出解说的,大概是古文《诗序》.《诗序》谓:"《蒹葭》,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话说得不太清晰,也好象和诗的内容对不上号.今人另觅新释,... 详情>>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6年第03期
作者:龚维英
4.《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诗经·秦风·蒹葭》以其独特的意象呈现出主题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其中不乏对人生美好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揭示出人生永远处于"在水一方"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境。目标的意义在于它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过程,而目标的实现过程则是人格的自我完善,精神不断超越的生命成长方式。 详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2期
作者:蒋兴燕
5.解读《诗经·蒹葭》蕴含的生命哲学
《诗经·蒹葭》通过情景的具象观照出人生的抽象,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抒情主人公永远追求"伊人"却又永远追求不到的困境,形象地阐释了理想是奋斗的动力,同时更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人生哲理。设置一个崇高而美好的理想,不断地去追求,从而引出一个精彩的过程,这才是人生真谛之所在。 详情>>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2009年第04期
作者:饶本刚
6.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国风》中占最多数的是描写恋爱和婚姻的诗歌,而《蒹葭》更是写尽相思之苦。这首诗以爱情为切入点,刻画了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形象,展现了"在水一方"那个可望难即、含蓄朦胧的意境。 详情>>
来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04期
作者:马倩
7.一曲传唱千古的情爱颂歌——读《诗经·秦风·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中,营造了一幅朦胧唯美的画面:似幻疑真的伊人,对伊人魂牵梦绕的主人公。在深秋空寂悲凉的特有氛围中,创造出一种苍凉缈远的意境。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9期
作者:杨婧姝
8.秋水蒹葭——读《诗经·蒹葭》
<正>我不明白琼瑶写作《在水一方》的灵感是否来自《蒹葭》,但有一点明白无误,这就是其中缠绵悱恻的主题歌,只是将《诗经》中那首古老的诗略加翻译和改编了一下。当然,不会有人告她侵权,因为相隔的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 详情>>
来源:《新语文学习(初中版)》
2007年第Z2期
作者:言者
9.秋水伊人,永恒之追求——读《诗径·秦风·蒹葭》
<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详情>>
来源:《菏泽师专学报》
1995年第01期
作者:晁毓虹
第2章 《蒹葭》的意境意象分析研究
1.情景交融的典范——《蒹葭》简析
<正>《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教育部推荐的初中语文必读课文之一,值得反复咀嚼和体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静静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大地欲睡还醒... 详情>>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8年第03期
作者:陈萍
2.晶莹剔透 哀婉迷离——从意象分析来看《秦风·蒹葭》
其实,“蒹葭”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我们在唐诗中试举几例: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苏味道《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天寒蒹葭渚,日露云梦林。(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杉上秋雨声,悲且蒹葭夕。(王昌龄《岳阳别...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02年第02期
作者:杜云;龙延
3.意与境浑 妙合无垠——浅析《秦风·蒹葭》的意境
<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布水中沚。 反复吟诵这首《任秦风·蒹葭》... 详情>>
来源:《廊坊师专学报》
1996年第01期
作者:李世萍
4.境为情造 情随境转——谈《蒹葭》的时空转换和情感变化
<正>《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蒹葭蒹葭... 详情>>
来源:《语文知识》
2015年第02期
作者:刘素兰
5.浅析《诗经·蒹葭》中“溯洄”“溯游”所反映出的梦境特...
《诗经·秦风》中《蒹葭》一篇,脍炙人口、极具代表性;人们常说《蒹葭》是爱情诗的典范,朦胧美是其最大的特色,本文就从《蒹葭》的特色来浅析一下其中的意境特征,笔者从篇目中各节均提到的"溯洄"、"溯游"入手,对相关论文研究中的不同图示观点做出比对分析,认为《蒹葭》一诗中有明显的梦境特征... 详情>>
来源:《东方企业文化》
2012年第15期
作者:牛越
6.情深景真 风神摇曳——《诗经·蒹葭》意境的朦胧美
《诗经·蒹葭》在诗三百中风格独特。情景交融 ,意象迷离 ,诗歌的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详情>>
来源:《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03期
作者:李英华
7.委婉缠绵的情韵 迷离空灵的意境——《诗经·蒹葭》浅析
<正>一、结构形式《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四节,每节两句,共廿四句。诗人采用四言体的节奏韵律和重章叠句的章法,来倾诉对"伊人"求之不得的满腔怅惘的情怀。四言体的节奏韵律使诗的语言构成服从于音乐美的要求。《蒹葭》中多运用重言形容词和双声叠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详情>>
来源:《甘肃教育》
2016年第05期
作者:完红义
第3章 《蒹葭》的艺术特征研究
1.从《蒹葭》的赏析探微《诗经》的文艺美学思想和历史文化...
《诗经》因具有多重阐释和解读的可能性而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和思想魅力,评论界对其内蕴的真正所指历来莫衷一是,而新的内涵还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而且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层面上的解读。笔者仅抓住《诗经》的一鳞半爪,即通过对《蒹葭》一诗的赏析,从一个角度透视《诗经》所蕴藏的文艺美学思... 详情>>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06期
作者:罗如贵
2.从“企慕情境”看《秦风·蒹葭》的内涵美
《诗经.秦风.蒹葭》是秦地的歌谣[1],以清逸缥缈的文字描述了对伊人的向往与追求,写得颇具美感。论述了《蒹葭》的美不仅体现在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形式方面,还体现在从内涵的多义性折射出的朦胧美,从"企慕情境"折射出的哲理美等方面。 详情>>
来源:《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04期
作者:朱晓燕
3.美在秋水苍茫间——略论《秦风·蒹葭》的诗歌美学特征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劳动、生活和爱情的诗意记录,分析其诗歌美学特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秦风·蒹葭》历来被称为"最得风人神致"的"千古怀人之作",其意象、情境、辞章和象征意义,在凄清婉约间摇曳着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详情>>
来源:《理论导刊》
2009年第05期
作者:梁军
4.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谈《蒹葭》一诗的艺术美
<正>《诗经》中的《蒹葭》是一首歌唱爱情的佳作。它的意象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美使其在众多爱情诗篇中独树一帜,历来为人称道。 这首诗的美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的不懈追求中。幸福不会从天降,爱情更是如此。“有美一人兮天一方,欲往从之兮路渺茫。”(邢居实《秋风三叠》)《蒹葭》中的主人公对...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02年第01期
作者:王翠云
5.朦胧飘逸,言简意丰——试论《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
《蒹葭》整个诗境的朦胧飘逸 ,使诗歌意蕴含蓄丰富。文章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并且选取“伊人”意象的“不确定”和“不切实”两个维度 ,试图把握《蒹葭》朦胧飘逸的艺术情趣 ,探寻《蒹葭》言简意丰的成因 ,便于读者将《诗经》作为经典来鉴赏。《蒹葭》这篇杰作的艺术情趣 ,不仅在于整个诗境的... 详情>>
来源:《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05期
作者:王厚怀;吴佑元
6.走进芦苇边的千年绝响——《蒹葭》艺术魅力再析
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诗经》的研究历来受到关注。《蒹葭》是其中代表性的一篇,它所创设出的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一直让人百读不厌,评论解得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蒹葭》为范,来解读其中艺术魅力,从而说出《诗经》中这种说不清的美。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0年第03期
作者:倪应兵
7.移情于景 言近旨远——谈《蒹葭》的烘托艺术
<正>《诗经》卷首之诗《关雎》,以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直率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真挚,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这首诗意象朦胧,言近旨远,实在得益于对丰富的烘托手法的运用,使这首民歌具有文人诗的格调,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说"《诗·蒹葭》 详情>>
来源:《甘肃教育》
2010年第23期
作者:张志诚
8.但目送,芳尘去——《秦风·蒹葭》的朦胧美
<正>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江南暮春,烟雨迷蒙,"我"所倾心思慕的人凌波而来,又翩然而去,只剩自己木立如痴送芳尘。凌波仙子似的美人...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1年第05期
作者:刘敏
9.《诗经·蒹葭》中的时空合一及其审美影响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经》作为诗歌发展的源头,在艺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诗经.蒹葭》中时空合一的运用,使《蒹葭》在艺术上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效果,成为我国诗歌中最早、最成熟的抒情诗,并且这种时空合一的思维模式在后世诗歌创作上得以广泛运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尤其是唐代... 详情>>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年第08期
作者:许培培
10.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
《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上)》
2013年第11期
作者:郭红波
11.美在一水之隔——《诗经·秦风·蒹葭》赏读
<正>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游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选自《诗经·秦风》)注释:蒹葭...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15期
作者:赵增娜
第4章 《蒹葭》和其他作品比较研究
1.《关雎》和《蒹葭》的互文性研究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详情>>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2012年第03期
作者:张钗荷
2.含情脉脉 哀而不伤——赏析《关雎》《蒹葭》中爱情的含...
<正>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并且永远穿着新鲜的彩衣,究其原因,在缠绵悱恻的故事中"出演"的主角大抵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青年人。在教授《关雎》《蒹葭》课中,笔者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魅力,尤其是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含蓄美,令人回味无穷。《关雎》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个单元... 详情>>
来源:《江西教育》
2015年第24期
作者:何玉双
3.《蒹葭》和《雨巷》的比较解读
作为极富有象征意蕴的两首诗歌,《诗经·蒹葭》和戴望舒的《雨巷》为我们提供了求而不得、可望难即的人生启示。但是在大致相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追寻态度、不同的追寻对象、不同的外在环境又折射出或执著或幻灭的不同抒情基调。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3期
作者:徐峰
4.永恒悲剧的象征——论《蒹葭》、《雨巷》意蕴和艺术的一...
<正>《蒹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什,《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这两首诗,在意蕴上、艺术上,都有一致性。这种一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内容,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普遍、永久的魁力,应该拨动整个人类的心弦,而要如此,就必须表现出人类心灵和生活中那些普遍、永恒的... 详情>>
来源:《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02期
作者:姚崇实
5.《雨巷》对《诗经·蒹葭》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在核心意向、追寻主人公及音乐性上对先秦时期的《诗经·蒹葭》进行了继承,同时戴望舒的《雨巷》又有自己的发展,它不仅与晚唐五代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而且借鉴和移植了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这使《雨巷》成为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 详情>>
来源:《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05期
作者:钟敏
6.时空对话,浅吟低唱——《蒹葭》与《乡愁》比较赏析
<正>《蒹葭》这首表现怀人惆怅心情的诗,是春秋时期情诗中的经典。而《乡愁》则是当代表现思乡之情诗歌中的典范。时空可以阻隔亲人、情人、友人,使他们被相思之痛苦苦纠缠,可是时空绝对阻断不了诗人用文字、用情感与他们对话。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位超越时空应和着、传扬着先秦遗风的诗人。 详情>>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第03期
作者:李亚蓉
7.人类心灵悲剧的两种模式──试析《蒹葭》与《将仲子》
人类心灵悲剧的两种模式──试析《蒹葭》与《将仲子》吴帼屏《兼葭》和《将仲子)是《诗经》中两首著名的情诗。它们出现在西周至春秋之间,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奇迹。因为,人类最初只能表达低级感官能够感受的经验,尔后才能表达高级的审美经验;最初只能表现简单的情绪... 详情>>
来源:《理论与创作》
1995年第06期
作者:吴帼屏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