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推荐
- 无材补天 枉入红尘——《红...
- 中国文学有发愤、抒愤的传统。这个传统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抒愤,大抵限在“怨而不怒”的感情范围内。《红楼梦》则不然,它不仅有“怒”,而且怒而见诸于...[详细]
- 《红楼梦学刊》1988年01期
- 沈德潜“怨而不怒”说刍议—...
- "怨而不怒"在承认"诗可以怨"的基础上,强调了情感的净化与沉淀,体现了儒家"中和为美"的诗教观。沈德潜以"诗品与人品合一"为阐释准则,从作家论、创作论、批评论三个维度对"怨...[详细]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 危险动作——《九九谐诗》序
- 我爱你在扯倒提你爱我像打拳击这是恋爱的危险动作,也是写诗的危险动作。西方的名言是:愤怒出诗人。我们老祖宗的套路,叫怨而不怒。跟着这两派走,得分多少不论,总能捞一张诗...[详细]
- 《文学自由谈》1993年03期
- 怨而不怒——《诗经·卫风·...
-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的基调。[详细]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浅析古典文学中的怨女形象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其中怨女形象不仅博得后人的同情泪,同时她们“怨而不怒”的性格也留给后人深深的思考。[详细]
-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
- 唐代宫怨诗中“怨而不怒,哀...
- 本文通过对唐代宫怨诗的综述,指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内在含义,并针对这种诗歌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旨在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为广大诗词研究学者...[详细]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 石头
- 比人类更古老的事物是这些年轻的石头梦里梦外,它们那愚笨的样子使我轻浮怨而不怒的石头笑不露齿它们偶尔瞧瞧我用我的眼睛其实,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位最刚强的人比一块最软...[详细]
- 《上海文学》1997年03期
- “诗可以怨”梳理:字义根柢...
- "诗可以怨"的阐释史包含由《诗》到"诗"的泛化以及从"怨而不怒"到"发愤抒情"的分野。其中"诗""可以""怨"三者的释义皆生枝杈,又彼此交织而成复杂之势。站在今天的立场重新审...[详细]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
- 鲁敏:东坝是我的 但我不仅...
- 张昭兵:《纸醉》在你整个的作品中算是很独特的一个:发乎情,止乎礼;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情节、结构的安排和语言叙述的韵味所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使读[详细]
- 《青春》2009年02期
- 论宋词的“惆怅”意蕴
- “惆怅”是宋词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宋词的惆怅,大体上表现为“时光之怅”、“离别之怅”、“家国之怅”等多种类型。这种惆怅,来自于个体生命发展的欲求与现实生活的制约之...[详细]
- 《东岳论丛》2006年02期
- 怒和怨
- 哀而不伤是一种境界,怨而不怒是一种境界。怨,《说文》注解是“恚也”。大概是比“怒”低半格,小一号,所以有“抱怨”、“哀怨”、“幽怨”等词组。不像“怒”,形诉于色,言诉...[详细]
- 《检察风云》200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