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文集就慕课与翻转课堂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为广大教师了解学习慕课与翻转课堂,提供对基本概念、起源、意义、特征等的全面理解的理论支持。
教师要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
2015年5月16-17日,第十四届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八朝古都——河南开封召开,本次年会由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1个省市74个单位的304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届年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四个具体议题分别是“数字化时代对教学的影响与冲击”、“数字化时代教学变革的逻辑理路”“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的支持系统”和“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的实践创造”。与会代表们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本文全文节选自本次年会的综述第三个主题“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的支持系统”。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还需要改革的信念与智慧,更需要诸如教师、课程、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支持教学改革的良性系统。围绕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的支持系统,与会人员主要从数字化时代的教师、课程与教材的数字化发展两方面进行研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对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师也应适当调整自己,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有学者指出翻转课堂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对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作出思考,在学生发展的目标框架中,成为教学内容的生成者和教学方法论的自觉者;另一方面教师也应依托具体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做教学文化的诠释者、反思者与整合者。有学者思考了教师的学习方式,认为传统教育中教师一直是一种经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离身式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心智参与、逻辑运演与符号表征,忽视了教师身体的参与、经验的嵌入与情境的限制。当前随着哲学和心理学的具身转向、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教师学习方式应从离身学习转向具身学习,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还有学者从情感角度审视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适应机制,指出教师情感的功能机制和发生机制是其有效适应数字化教学的重要保障,只有当教师掌握并发挥情感适应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提升安全感、责任感和共情感等情感修养策略,并从情感与知能两个维度适应数字化教学时,才能实现教学合理性与合情性的有机统一。
除了教师,课程与教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统。在数字化时代下,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走向数字化。为此,有学者对基于幕课的课堂翻转进行反思,指出基于幕课的课堂“翻转”弥补了在线学习的非“在场”遗憾,实现了个性化学习,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推动幕课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学者对云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研究,指出云课程在课程“文本”方面,面临从纸上到线上的挑战;在课程“人”方面,面临从适应传统到内化新知的挑战;在课程环境方面,面临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创建体系化的云课程资源,转变云课程实施主体的传统认识,加大云课程支持性环境建设力度。也有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解读,指出微课程之“微”主要表现在课程呈现形态“微小”或“短小”,知识挖掘上的“精微”与“适切”,课程研制上的“草根”与“开放”;微课程之“课”以学科知识点为起点,以学习者经验为依据,以经验的改造为旨归;微课“程”以“课程要素的整全性”“知识点间的系统性”和“微课程间的耦合性”为内在逻辑。从这三个角度解读微课程,能够为课程开发范式提供借鉴。还有学者对碎片化时代的教科书转型进行了思考,指出如今碎片化阅读已成为一种蔚然成风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教科书的内容选编应该既有整体性学习材料的呈现,又有碎片化教育资源的推送;教科书的内容呈现样态上应从主要依赖纸介出版物走向多种媒体的深度融合,整合互联网、手机和移动设备终端,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内容的多种媒体融合出版;教科书定位应从产品中心走向学生中心和共享中心。
【刘志军,刘美辰.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第十四届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综述.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125-127】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