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一桩无差别杀人案件看似是凶手与被害者的联系,实则背后还会牵涉到更多的主体。被害者的家属、加害者的家属、第三方......凶手是可恨的,被害者是可怜的,其他的主体呢?如果加害者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还能单纯地说他可恨吗?
近几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无差别杀人案件数量都在不断上升。那么,什么是“无差别杀人案件”呢?这些凶手都是精神病患者吗?当事人的家属呢?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以无差别杀人案件中的一个角度为引言,从而阐述背后的社会问题,带领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面,刺破社会的毒瘤和人性的面纱。
善与恶的距离
无差别杀人案件不仅仅是凶手与被害者之间的事情,与之牵连的还有家属、媒体、政府等主体。如果杀人犯是精神病人还要涉及精神病人的病情。无差别杀人案件已经酿成悲剧,杀人的罪犯注定要被世界唾弃,是悲剧的;被杀的受害者,无缘无故被夺走了生命,他们也是悲剧的。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起杀人案件不知道会破坏多少无辜地家庭,被害者的家属也许这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失去家人的痛苦,加害者的家属也要背负骂名。与之同时新闻媒体的介入对于舆论的扩大更是推波助澜。
难道加害者家属就没有重新生活的权利吗?而被害者家属也会发出质问:为什么我的家人死了,你们作为加害者的家属可以重新生活?我的家人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吗?这些问题像是解不开的矛盾。而我们能做的,则是刺破这些矛盾,重视社会问题。
收起无差别杀人案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什么是“无差别杀人”呢?它是指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的目标。嫌疑人作案是有预谋的,杀人的手段一般也是有预谋的,只是作案的对象是随机的。其目的是报复社会,挑起族群仇杀等。只要有案件发生,那么无数个悲剧也随之而来。对被害者来说无缘无故被人夺走了生命这是一个悲剧;对加害者来说,他的一生就此结束,余生不是在监狱中度过就是被判处死刑,还要背负无数的骂名,这是另一个悲剧。而他们的家人呢?他们这辈子也会活在悲剧之中。这样的恶性事件不仅会给群众带来不安全感扰乱社会治安,更会引起恶性循环。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样的事件,因为我们每个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目标。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应该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原因做好预防机制,避免悲剧重演。
收起当一个不知自己患病的精神病患者杀人,他的家人拿出所有积蓄想要补偿受害者,对社会道歉,结遭可能仍会遭到唾骂。“精神病”这个名词仿佛仿佛已经被有色眼镜施加了医学意义以外的贬义定义。大众似乎总觉得罪犯不是内心阴暗就是神经失常,以至于未得知背后的真相就将其归为精神病,进而妖魔化这一群体。
面对这样的群体,如果他们有精神疾病,我们可以加强对有暴力倾向的病人的管控和医疗,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救助他们;如果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宣传让社会和民众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防治悲剧重演。许多人权律师在关注精神病人犯案的案件,并愿为此奋斗一生找寻精神病人杀人背后的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此类问题,并预防此类事件恶性循环。同时也能呼吁大众用正确的眼光对待精神病和心理疾病患者。
收起当杀人案件发生时,除了目击者和警察谁最先知道?——媒体。媒体对事件报道的还原度直接影响了舆论的导向。当然,不乏许多有正义感、有道德的新闻媒体。但现状却是随着媒体的商业化,许多媒体人的初衷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了点击率、收视率而选择夸大事实,吸引观众。
在杀人案件中,因为媒体的过多打扰,会让被害者家属收到二次伤害。加害者家属更是会被媒体曝光,随之而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骂声。那么延伸到其他事件,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所以当下媒体人的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媒体人的道德底线需要我们一起来衡量。
收起除了无良媒体的夸大报道,还有“网络键盘侠”的也对大众舆论的发酵推波助澜。当杀人案件发生,施害者的家属无疑成为网络键盘侠攻击的重点对象。犯罪的虽然不是施害者的家人,但他们却要承受舆论压力。
当热点事件发生,键盘侠们往往蜂拥而至,好像只有攻击他人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戴着冷静批判的面具以逞口舌之快。在这个说话没有成本的网络时代,你做过“键盘侠”吗?
收起当悲剧发生,最可怜的是被害者的家属。我们难以想象,早上自己的孩子出门时还欢乐地给自己道别,下午就从新闻里看到他的尸体躺在血泊中,这是何其痛苦的感受。被害者离开人世,而无限的悲痛全部留给了家属。而媒体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所以被害者家属的安抚问题又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地方,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降低伤害呢?
收起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会花几十年的时间培养一个杀人犯。案件的发生往往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特别是无差别杀人,这种案件是没有预见性的。但是一旦这种事情发生,被害者家属、媒体、键盘侠都会找上他们。这些人合力给他们施压,可是这样真的公平吗?他们做错了什么呢?是不该生孩子吗?这些家属如果选择躲起来,会被说成没有责任能感,不会内疚。如果出来道歉,会被说道歉有什么用呢?别在惺惺作态了。所以他们到底该怎么做,社会大众该怎么对他们呢?
收起无差别杀人案件的嫌疑人有精神病患者,也有心理疾病患者。近年来心理疾病的发病年龄层也在下移。青年是性格形成的阶段,合理引导可以有效避免悲剧发生,而重要的引导者就是家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预防犯罪要将重心放在家庭教育之上。
收起无差别杀人案件中,很多施害者并没有清晰的作案动机,动手与否取决于一瞬间善恶的搏斗。施害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但在一瞬间人性的“恶”就暴露出来了。那他事后的悔恨,算是“善”的流露吗?无良媒体和网络键盘侠难道不是打着“善”的旗帜,做着“恶”的勾当吗?施害者家属想要重新生活,被害者家属想的是“我的亲人没了,你凭什么重新生活?”这是恶吗?还是说被人理解的“恶”就不是恶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