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
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多
收起
第1章 杨振宁与规范场理论
1.杨振宁与规范场
<正> 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20世纪堪称物理学世纪,物理学家繁若群星。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旗手,那么下半叶当推杨振宁。 正像相对论与爱因斯坦一样,规范场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1954年,杨振宁与R.L.米尔斯共同建立了 详情>>
来源:《科学中国人》
1995年第03期
作者:高策
2.世纪之理论:杨一米尔斯规范场
规范场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奠定了整个粒子物理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程,并指出了自然界所有相互作用最终统一的方向。本文探讨了规范场产生的背景、渊源及发展。 详情>>
来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9年第02期
作者:高策;刘国岚
3.规范,相位因子和杨-米尔斯场——规范场理论在中国续记
文章是在杨-米尔斯场5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的精简部分.它和作者发表的一组评述互相补充,目的是引介非亚贝尔规范场和量子不可积相位因子,解说作为20世纪物理学主旋律之一的相位因子的物理意义. 详情>>
来源:《物理》
2004年第12期
作者:李华钟
4.规范变换和量子相位因子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和几何的角度说明规范变换,相位因子和规范场等物理概念的关系。它是作者一组关于规范场理论记述[1~6]的后续和补充,特别是从规范的历史发展和相位因子几何概念初步去理解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渊源。本文只是从初等水平去说明,不去触及纤维丛等数学,以避免需要拓扑学的预备知... 详情>>
来源:《物理学进展》
2004年第04期
作者:李华钟
5.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
规范场理论是电磁场理论的推广和发展。本文在资料[1]的基础上,对规范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文中研究了规范场的对偶问题和两个规范场的相互作用问题。又引进了和洛仑兹规范相类似的补充条件,把场方程化为达兰贝尔型方程,并证明了初始值问题的可解性。本文还讨论了资料[1]中的引力场无源方... 详情>>
来源:《中国科学》
1975年第05期
作者:谷超豪
;杨...
6.物理世界相互作用定律的内在不变性——从系统科学哲学视...
根据规范场论,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基本相互作用在实质上都归结为规范场,而"规范对称性"的本质在于"物理定律在变换中保持内在不变性"。按照一般系统论的"不同科学中的同构性"的思想,这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可以推广到包括经济系统和生命系统在内的最一般的系统中去。 详情>>
来源:《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06期
作者:桂起权
7.规范场论的研究纲领述评——一种毕达哥拉斯模式的解读
宇宙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数学规律之中,这是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基本理念。它分别体现在现代物理学的三大研究纲领中:(1)根据物理学的几何化纲领,引力场弯曲空间的奥秘需要通过黎曼几何、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来解读;(2)根据量子场论纲领,场理论的"产生和湮灭"算符,能方便而精确地... 详情>>
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年第06期
作者:桂起权
8.对称臻美在规范场理论创造中的作用——从J.C.Maxwell、...
从统一的角度,全面分析了Maxwell场、引力场和杨-Mills场的历史形成过程, 得出对称性和臻美是科学创造的一个基本动力;突出对称臻美在规范场理论创造中的评价和 导向作用。 详情>>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04期
作者:胡志强;刘仲林
9.规范场与主纤维丛上的联络
本文较详细地给出物理上的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丛上的联络论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以联络论的观点统一地处理杨振宁所说的规范场的“微分方法”与“积分”方法,并指出存在有更广泛的规范场的可能性。此外,讨论了引力场如何作为规范场及比较了一些已知的引力场方程。 详情>>
来源:《物理学报》
1974年第04期
作者:陆启铿
10.有关规范场与纤维丛关系问题的三次阐释
20世纪末期,先后有四位学者论述了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数学物理学家陆启铿的研究最早发表,它表明抽象数学世界的纤维丛在物理世界获得了规范场这一对应物,纤维丛的客观实在性得到了体现;物理学家吴大峻与杨振宁的研究影响深远,它体现了纤维丛为规范场提供了基础性支持这一思想;数学家陈省身... 详情>>
来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9年第05期
作者:冯晓华;高策
11.规范理论和基础物理学的几何化
现代物理学有三大研究纲领:(1)引力场的几何化纲领;(2)量子场论纲领;(3)规范场论纲领则可以看作上述两个纲领的整合。按照几何化纲领,爱因斯坦的引力场和引力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黎曼几何的弯曲空间来表征,作为时间、空间和事物的共同基础的是世界结构的几何的观念。按照量子场论纲领,量子场是第... 详情>>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10年第01期
作者:曹天予;桂起权
12.杨振宁学术成就——量子不可积相位因子和规范场的积分表...
简要介绍杨振宁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一般物理学界人士都熟悉杨振宁在现代物理学中的三项伟大贡献:(1)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2)杨-Baxter方程;(3)弱互作用宇称不守恒.文章介绍的是在这三大贡献之外的一项较少为人知的重要贡献:量子不可积相位因子和规范场的积分表示. 详情>>
来源:《物理》
2003年第03期
作者:李华钟
13.规范场理论在中国——为祝杨振宁先生80大寿而作
文章记叙了 2 0世纪 70年代到 80年代初期 ,规范场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历史事实及杨振宁对中国物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介绍了杨振宁对中国科学研究、教学的一些论述和从中国规范场理论研究中可吸取的教训 . 详情>>
来源:《物理》
2002年第04期
作者:李华钟
第2章 诺贝尔奖成果:宇称不守恒定律
1.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杨振宁、李政道对科学的伟...
<正> 1956年10月,<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篇石破天惊的论文,一声响彻云霄震惊世界的华夏春雷! 1957年10月,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奖揭晓,两位年青的中国留美物理学家:年仅35岁的杨振宁教授和年仅31岁的李政道教授,以他们刚发表一年的那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独占鳌头... 详情>>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00年第12期
作者:李林忠
2.科学中国人的历史丰碑——纪念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发现4...
科学中国人的历史丰碑———纪念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发现40周年张欣(石油大学数理系,山东东营257062)1956年,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同年底,吴健雄为验证此观点首次实验成功.次年1月初,吴健雄等3人小组的实验均获成功.由... 详情>>
来源:《物理》
1996年第12期
作者:张欣
3.物理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从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中得...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通过对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在物理学领域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去研究物理的方法,同时,也可从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为后人的物理学研究提供范例。 详情>>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8年第01期
作者:张宁
4.20世纪物理学中各种对称性观念的起源
对一位对称性的顶尖大师Frank杨,的确不需要我多介绍了.他大胆提出大自然该是怎样,是非阿贝尔的.令人多少感到惊异的是,大自然同意了.(引自Denys Wilkinson的介绍) 详情>>
来源:《自然杂志》
1997年第06期
作者:杨振宁
5.对称与物理
<正>关于对称这个观念的起源,今天已经不可考证了。不过研究过社会学的人都知道,各个远古的人类社会或多或少都有对称这个观念。图1所示是一张雪花的照片。 详情>>
来源:《自然杂志》
1995年第05期
作者:杨振宁
6.P、T和C的分立对称性
精辟地分析了这些概念的发展历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50年前就提出的自旋,在微观世界中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作者预言,自旋概念将会与广义相对论相结合,还可能与神秘的μ介子、τ介子的存在有联系。自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以来,已有近26年的历... 详情>>
来源:《自然杂志》
1983年第04期
作者:杨振宁
7.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和其它对称定律
<正> 我感到很荣幸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同诸位在一起来讨论宇称守恒和其它对称定律的问题。我首先要谈的是对称定律在物理学中的作用的一般方面,其次要谈的是引致宇称守恒被推翻的发展过程,最后讨论一下其它的对称定律。这些定律是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所知道的,不过还没有总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 详情>>
来源:《科学通报》
1958年第02期
作者:杨振宁;李文铸
8.宇称不守恒问题及其逻辑结构
<正>1956年,李政道(T.D.Lee)和杨振宁(C.N.Yang)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假说,1957年,吴健雄(C.S.Wu)及其同事完成了假说的实验证实工作,随后,李政道和杨振宁共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杨二人从提出假说到获得诺贝 详情>>
来源:《现代物理知识》
2010年第04期
作者:舒国萱;刘远明
9.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以宇称不守恒发现为例
通过文献共被引的方法,以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为案例,构建了其发现过程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流动链路,分析了其知识来源、各知识间的关系与知识更新过程。结果表明,宇称不守恒发现的知识来源都属于粒子物理领域,但分属不同的研究主题;知识间的联系存在着逻辑上内在不一致且存在较为丰富的结构洞;知识... 详情>>
来源:《科学学研究》
2012年第06期
作者:滕立;刘则渊
10.电荷宇称不守恒又有新证据
<正>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中性K介子的衰变特征进行了迄今精度最高的观测,进一步直接确认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存在。早先的理论认为,物理定律在空间反射的情况下是不变的,这被称为"宇称守恒"。宇称守恒可以简单理解为,基本粒子在照镜子时,其镜中的像与粒子具有对称性。华从科学家... 详情>>
来源:《发现》
2002年第02期
作者:
11.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新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在李政道、杨振宁于1957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他们于1956年合作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就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李、杨二人获诺贝尔奖之后,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扩散到科学界之外,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赛因顶峰会李杨"的效应,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思想界有关实践与真理关系的讨... 详情>>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年第01期
作者:黄庆桥
第3章 附:杨振宁的成功启示录
1.杨振宁:与爱因斯坦比肩的物理学家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物理学家群星璀璨。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AEinstein)是物理学的旗手,那么下半叶当推杨振宁。 详情>>
来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8年第04期
作者:高策
2.杨振宁教授谈创造与灵感
杨振宁教授所著《读书教学四十年》将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为此,杜渐先生于香港中文大学科学馆特地访问了杨教授。在这次访问中,杨教授就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灵感,东西文化的异同及其价值观,作了新颖的论析后经杜渐先生整理、杨教授审阅,发表在香港《读者良友》上.我们考虑到这篇讲话对科普作者... 详情>>
来源:《当代矿工》
1987年第01期
作者:
3.试论杨振宁的鲜明个性
在具体教学中,杨振宁一贯主张“授人以渔”。他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他在讲课时还十分讲究教学方法,他能娴熟地运用博学的知识、简洁的语言与和蔼可亲的语调,把深奥难懂... 详情>>
来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年第04期
作者:叶松庆
4.名师培育——杨振宁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正> 杨振宁是当今世界杰出的物理学家。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因“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获科学界最高奖——诺贝尔奖。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院决定把1994—1995年度的鲍威尔科学奖颁发给杨振宁(奖金25万美元),以表彰他与密耳斯合作,早在1954年发表的被称为“杨——米尔斯场的... 详情>>
来源:《胜利学刊》
1998年第03期
作者:姜兆儒
5.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
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编者按:杨振宁教授这篇答问录刊登于《科技导报》1994年第7期。站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界处的杨教授,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对中国的经济、科技给予了客观的评述,读后不无教益。本刊予以转载,以供大家参考。杨振... 详情>>
来源:《学会》
1996年第05期
作者:
6.杨振宁的成功之路
杨振宁的成功之路许爱国,李培祺现今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圈子都在认真地讨论,由于杨一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工作,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得主、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应该再次戴上诺贝尔桂冠。杨振宁先生是公认的当今健在的一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本文试图从以... 详情>>
来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5年第01期
作者:许爱国;李培祺
7.杨振宁成功之路的启示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所取得的非凡的科学成就.在物理界有着极高的评价.作为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他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抓住机遇,善于发挥自己的专长;涉猎广泛,又善于融会贯通;独树风格,又善于合作等. 详情>>
来源:《滨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Z1期
作者:张玉堂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