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于1947年,前身为丰子恺、潘天寿等贤达创办的明远中学,提出“以人格教育恢复革命之元气”的办学宗旨;1959年隶属浙江大学,全面融入浙大,深受“求是创新”精神熏陶;1972年易名杭州第十五中学,隶属杭州市教育局,1992年恢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名,由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先生题写校名。学校秉承人格教育思想和求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成为杭城四所“我心目中的杭州品牌”高中之一。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在此,特介绍几位七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办学名人,汇聚他们在办学中的理念、贡献与人生,以表敬意!
走过七十年,迈进新时代的浙大附中
明远立人求是创新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于1947年,前身为丰子恺、潘天寿等贤达创办的明远中学,提出“以人格教育恢复革命之元气”的办学宗旨;1959年隶属浙江大学,全面融入浙大,深受“求是创新”精神熏陶;1972年易名杭州第十五中学,隶属杭州市教育局,1992年恢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名,由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先生题写校名。学校秉承人格教育思想和求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成为杭城四所“我心目中的杭州品牌”高中之一。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集团办学示范育人
2010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丁兰校区立项,成为2013年杭州市重点建设实施项目,2013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2014年12月23日市教育局确定由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丁兰校区,2015年9月高一新生480人正常入学,至此,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现有玉泉、丁兰两个校区。
学校探索集团办学新模式,提出并坚持“统一协调、踏实创新”的运行方针。两校区实施统一管理,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两校区教师通用、资源共享。学校现有正教授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2人,外籍教师3人,研究生学历教师96人,国家省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省市级教坛新秀、全国及省市优秀教师和班主任50余人。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探索育人新方式。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使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脱颖而出。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国际文化节、学术节、社团节、成人节、体育节、跑山、跑湖等大型活动;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有专门社团活动楼层,30多个金牌社团,在杭城享有盛名:“天文社”社长入选天文奥赛国家队、获亚太天文奥赛金牌;动漫社获国际动漫节cosplay全国总决赛水晶金奖、盛龙铜奖;国学社、成长社、单骑社、商业社等生机勃勃。
深化课改自觉践行
进入21世纪,学校确立“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战略,自觉深化课改,逐渐形成“人格与学术并重,本土与国际兼容”的办学特色。学校不唯高考,赢得高考。学校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提出“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并成为学校的自觉追求。同时学校自觉践行、积极推进必选修全面整合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课,根据学习程度选班,从而挖掘潜力,发挥特长,获得最大发展。
学校每学期开设120多门选修课,充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其中“领导力开发”、“中国茶艺”等课程广受欢迎;在杭城率先开设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选课时被学生“秒杀”。同时,学校积极开拓课程资源,建立1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走进社会,开展“课题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曾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利用周边的西湖文化资源,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岳庙、浙江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建立12个浙大附中课程基地。
学校构建学生生涯发展育人体系,成立指导中心,以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和人生生涯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生涯发展调查、兴趣与职业定向自我测试,学科导师制等,引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教育,比如,组织专职教师上“人生发展规划”必修课,邀请百名浙大教授开设“浙大教授与学术人生”课程,由学生社团“成长社”邀请各界成功人士畅谈事业经历,以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自我、培养志趣,帮助学生圆学业梦、职业梦和人生梦。
依托浙大资源共享
两校区协同发展,共同秉承浙大“求是”传统,享受浙大全方位眷顾:最早参加浙大“高中和大学衔接教育实验”项目,50多位学生在高二便考入浙大竺可桢学院;开展“浙大导师团牵手附中学子”活动,开设“浙大教授与学术人生”课程,与浙大学子共享名教授、实验室资源;举办“全国附中学术交流活动”,以学术引领教学;实现课程合作,建立国际责任、学术研究等特色课程……学生在高中即可分享浙大资源,实现从附中到浙大的无缝对接。
深受浙大影响,附中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型气质,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精致和谐的校园文化孕育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附中教师关心学生发展,关注学生需求,是学生亦师亦友的领路人。
国际视野中西合璧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出培养“具有责任意识、求是精神与和谐品质的世界公民”,与浙江大学合作,开设国际理解课程;举办国际文化节,邀请全球百余个国家的浙大留学生走进附中,分享异国文化;学校在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三门小语种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正准备开设法语、德语必修课程班;与全球10个国家的15所学校结为姐妹学校,每年师生互访;与美国华盛顿中学实现互认学分、互派交换生;与法国赛尔齐·蓬图瓦兹大学深度合作,实现留学直通等。
收起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我国现丰子恺代画家、散文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丰子恺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夏丏尊学习绘画和音乐。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陆续编辑出版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日本侵华史》;并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通俗读物。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47年,丰子恺与潘天寿等贤达在杭州创办了明远中学,提出“以人格教育恢复革命之元气”的办学宗旨,并一直影响着浙大附中以后的办学思想,是为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
收起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1947年,潘天寿与丰子恺等贤达创办的明远中学,提出“以人格教育恢复革命之元气”的办学宗旨,奠定浙大附中七十年“人格教育”的传统,是为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
收起苏步青(1902.9.23—2003.3.17),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
苏步青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92年恢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名时,一直关注浙大附中成长的苏步青,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并抽空到学校为学生开设数学专题讲座。
收起张绪培,男,汉族,1951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黑龙江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毕业,1996年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函授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浙大附中教导主任、校长,杭州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党委书记。
2001年11月任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主要分管:分管基教处、督导处、语管处,省教研室、省普通话测试中心、杭州外国语学校。
收起申屠永庆,中学政治高级教师。8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是浙江省522名师工程、浙派名校长培养人选,2013年8月起任浙大附中校长、党总支书记。
在新课改背景下,他在学校探索育人新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使不同特质、层次的学生脱颖而出。自觉践行秉承人格教育思想和求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确立“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人格与学术并重,本土与国际兼容”的办学特色。他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提出“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并成为学校的自觉追求。他还利用周边的西湖文化资源,建立了13个校本课程实践基地。
特别是他在学校重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追求完全性;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体现系统性;构建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突出选择性;重构育人学习空间,着眼立体化;重构学校制度和机制,实现“法制化”五个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收起书评
